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A.“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 散文 B.“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经”,指经典著作的正 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风气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君乃返迎而贺 吾从而师之 其皆出于此乎?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 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mu,阿谀,奉承 ll、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日 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6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A.“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 散文 B.“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经”,指经典著作的正 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风气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君乃.返迎而贺 C.吾从.而师之 D.其.皆出于此乎?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11、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 12-17 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2007-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byong8899@ 163.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12.“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B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句读之不知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①则群聚而笑之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官盛则近谀 1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侣鱼虾而友麋鹿D.父利其然也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何以伐为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8-23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7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12.“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 B.天下云.集响应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父利.其然也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何以伐为?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 18-23 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 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兄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 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8.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 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9、下列句中加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仆道不笃 (专、深厚) B人益不事师 (当老师) C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就) D因抗颜而为师 (指态度严正不屈) 20、与“乃幸见取”句式相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拘于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 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虽尝好言论 虽:即使 B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以为:认为 C因抗颜而为师 而(表修饰) D愈以是得狂名 以是:因此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3.本语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 的社会现象 14、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8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 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 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8.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 自 卜 固 无 取 假 令 有 取 亦 不 敢 为 人 师 为 众 人 师 且 不 敢 况 敢 为 吾 子 师 乎 孟 子 称 人 之 患 在 好 为 人 师 19、下列句中加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仆道不笃. (专、深厚) B 人益不事师.. (当老师) C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就) D 因抗颜..而为师 (指态度严正不屈) 20、与“乃幸见取”句式相同的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不拘于时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句读之不知 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虽.尝好言论 虽:即使 B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以为:认为 C 因抗颜而.为师 而(表修饰) D 愈以是..得狂名 以是:因此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__________ 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3.本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14、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2007-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7、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危害仆倒辅助 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8、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 相夫子(辅佐) 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 社稷(国家)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 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 尔是过与(责备) 9、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9 一、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 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 ④无乃/尔/是/过与 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A 既来之 B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 则安之 D 吾恐季孙之忧 7、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危害 仆倒 辅助 C、不稳定 仆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不稳定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8、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 相夫子(辅佐) 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 社稷(国家)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 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 尔是过与(责备) 9、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 (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 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②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2007-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10、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11、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 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 (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 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 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 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 (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 是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 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 ,这句话 语道破了季氏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 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 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千戈于邦内,吾恐季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10 10、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11、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 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 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 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 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 (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 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 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 12-17 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 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