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 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比喻 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 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 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 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 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请将第Ⅱ卷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分) (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作者时年49岁,寓居成都草堂 (1)本诗首联哪个词语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4分)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 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比喻 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 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 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 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 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第Ⅱ卷(共 120 分) 注意事项:请将第Ⅱ卷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四、(23 分) 11.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 分) (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5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夏,作者时年 49 岁,寓居成都草堂。 (1)本诗首联哪个词语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4 分)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内容。(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从“仆碑”还引出了一个做学问的道理,他说:“此所 《琵琶行》中,作者由琵琶女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两相比较,多么相似,不 由感叹 道 杜甫在《兵车行》中不仅再现了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 场景 而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李白和陶渊明两位大诗人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曾做官,都憎恶黑暗的官场。但在 这种思 想感情的表述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更加 直白,更加激烈;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相对委 婉,相对平静。 五、(22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 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 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 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内容。(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从“仆碑”还引出了一个做学问的道理,他说:“此所 以 。” 《琵琶行》中,作者由琵琶女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两相比较,多么相似,不 由感叹 道:“ , 。” 杜甫在《兵车行》中不仅再现了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 场景, 而 且 将 批 判 的 矛 头 直 指 最 高 统 治 者 : “ , 。” (2)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李白和陶渊明两位大诗人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曾做官,都憎恶黑暗的官场。但在 这种思 想感情的表述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更加 直白,更加激烈;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 ”则 相对委 婉,相对平静。 五、(22 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 14—17 题。 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 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 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 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