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在江西吉安县城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通报他对赣西南党的状况的看法及准备采取 的措施。毛在这封信中继续发展了他在「二七」会议期间对赣西南党团机构的基本观点, 指出:「近来赣西南党全般的呈非常严重的危机,全党完全是富农路线领导,…党团 两特委机关、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军学校发现大批AB团分子,各级指导机关,无论 内外多数为AB团富农所充塞领导机关」。毛申明,为「挽救这一危机」,决定进行一场 以「打B团」为号召的肃反运动,以对赣西南的党团机构「来一番根本改造」。① 毛泽东真的相信有如此众多的「AB团」吗?答案是似信非信。1927年后,为生存 而奋斗的中共,长期处在被封锁和剿杀的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作为一种自卫反应,毛习 惯将国民党的反共行为给予严重的估计,在激烈的国共斗争中,毛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即对于国民党在共产党区域的活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从「警惕性」方面而 言,中共高级领导人当中未有超过毛泽东者。在另一方面,连李文林等人也大打「AB 团」,毛就更没有理由不相信有大批「AB团」了。 然而毛泽东又绝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十分清楚,苏区不可能有这么多的「AB 团」,既然恐怖闸门已开,正可顺势引导,将所有公开和潜在的反对派一并镇压下去。 毛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镇压李文林等赣西南领导人之前,率先在自已指挥的红一方 面军(红一、三军团)进行大清洗,开展「AB团」运动。 就在赣西南肃「AB团」的大背景下,1930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毛泽东 的主持下,也在红一方面军(红一、三军团)大开杀戒,开展了「打AB团」运动。 1930年10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攻占吉安,旋又退出,毛并动员彭德怀在打下 长沙后退出。毛的这些举措在部分红军指战员中引起不满,军中一时思想混乱。为了消 除军中的不稳定情绪,毛在率军退出吉安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一方面军迅速 发动「快速整军」一其主要内容就是在师、团、营、连、排成立肃反组织,捕杀军中 地富出身的党员和牢骚不满分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四万多红军中肃出四千四 百馀名「AB团」分子,⑦其中有「几十个总团长」(指AB团总团长),这些人都遭处决。 红一方面军内部的「打AB团」极为惨烈,地富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过去曾与 毛泽东意见相左的同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黄克诚当时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该师组织科长、政务科长都被当作AB团被肃 掉,宜传科长何笃才在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参加过南昌暴动,随朱德上井冈山后, 曾在危急形势下将被上司叛变拉走的队伍重新拉了回来。只因何笃才在古田会议前的 朱、毛争论中,站在朱德一边,从此便不被毛重用,不久即将其调出红一军团,在黄克 诚手下当个宣传科长。何笃才与黄克诚有友谊,「两人在一起无所不谈」。何笃才认为, 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请本事,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毛泽东,他的政治主张毫无疑问是 最正确的。但毛的组织路线不对头,「毛泽东过于信用顺从自己的人,对持不同意见的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一191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319。以下称 《毛泽东年谱》。另参见戴向青、罗惠兰:《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90。 ②毛泽东:〈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1930年12月20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 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85年):第14册,页634。 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6 东在江西吉安县城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通报他对赣西南党的状况的看法及准备采取 的措施。毛在这封信中继续发展了他在「二七」会议期间对赣西南党团机构的基本观点, 指出:「近来赣西南党全般的呈非常严重的危机,全党完全是富农路线领导,……党团 两特委机关、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军学校发现大批 AB 团分子,各级指导机关,无论 内外多数为 AB 团富农所充塞领导机关」。毛申明,为「挽救这一危机」,决定进行一场 以「打 AB 团」为号召的肃反运动,以对赣西南的党团机构「来一番根本改造」。① 毛泽东真的相信有如此众多的「AB 团」吗?答案是似信非信。1927 年后,为生存 而奋斗的中共,长期处在被封锁和剿杀的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作为一种自卫反应,毛习 惯将国民党的反共行为给予严重的估计,在激烈的国共斗争中,毛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即对于国民党在共产党区域的活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从「警惕性」方面而 言,中共高级领导人当中未有超过毛泽东者。在另一方面,连李文林等人也大打「AB 团」,毛就更没有理由不相信有大批「AB 团」了。 然而毛泽东又绝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十分清楚,苏区不可能有这么多的「AB 团」,既然恐怖闸门已开,正可顺势引导,将所有公开和潜在的反对派一并镇压下去。 毛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镇压李文林等赣西南领导人之前,率先在自己指挥的红一方 面军(红一、三军团)进行大清洗,开展「AB 团」运动。 就在赣西南肃「AB 团」的大背景下,1930 年 11 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毛泽东 的主持下,也在红一方面军(红一、三军团)大开杀戒,开展了「打 AB 团」运动。 1930 年 10 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攻占吉安,旋又退出,毛并动员彭德怀在打下 长沙后退出。毛的这些举措在部分红军指战员中引起不满,军中一时思想混乱。为了消 除军中的不稳定情绪,毛在率军退出吉安后,于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中旬在一方面军迅速 发动「快速整军」——其主要内容就是在师、团、营、连、排成立肃反组织,捕杀军中 地富出身的党员和牢骚不满分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四万多红军中肃出四千四 百馀名「AB 团」分子, ②其中有「几十个总团长」(指 AB 团总团长),这些人都遭处决。 红一方面军内部的「打 AB 团」极为惨烈,地富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过去曾与 毛泽东意见相左的同志,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黄克诚当时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该师组织科长、政务科长都被当作 AB 团被肃 掉,宣传科长何笃才在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参加过南昌暴动,随朱德上井冈山后, 曾在危急形势下将被上司叛变拉走的队伍重新拉了回来。只因何笃才在古田会议前的 朱、毛争论中,站在朱德一边,从此便不被毛重用,不久即将其调出红一军团,在黄克 诚手下当个宣传科长。何笃才与黄克诚有友谊,「两人在一起无所不谈」。何笃才认为, 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请本事,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毛泽东,他的政治主张毫无疑问是 最正确的。但毛的组织路线不对头,「毛泽东过于信用顺从自己的人,对持不同意见的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 一 191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 年);页 319。以下称 《毛泽东年谱》。另参见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90。 ② 毛泽东:〈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1930 年 12 月 20 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 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印行,1985 年);第 14 册,页 634。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人不能一视同仁,不及朱老总宽厚坦诚。」何笃才并举例说,一些品质很坏的人就是因 为会顺从,受到毛的重用,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干坏了事情也不被追究。①果其不然, 这位聪颖过人、毫无过错的何笃才不久就被扣之以「AB团」的恶名遭到杀害。 据萧克回忆,在「肃AB团」达到高潮的1930年11月底至12月初,他所在的师 「没干什么别的事,主要精力就是打AB团」,杀了六十人。十几天后,该师又决定再杀 六十多人,后经军政委罗荣桓的援救,萧克迅速赶往刑场,予以制止,才救出了二十几 人,「但还是杀了二十多人」。® 毛泽东既然对自己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也大开杀戒,那么对一贯与自己唱反调 的赣西南地方红军就更不会有丝毫顾惜了。如前所述,李文林在「肃AB团」问题上态 度十分坚决,但是到了1930年10月,随着「肃AB团」中暴露出的乱打乱杀现象日益 严重,李文林的态度开始转趋冷静,10月初和10月底,省行委已着手部署纠偏措施, 但令人回味的是,当李文林的肃反狂热降温时,毛泽东却开始升温了。 1930年11月,毛泽东「根本改造」的利刃终于刺向中共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及其所 辖的赣西南地方红军。此次行动更因李文林等坚持执行李立三中央的路线,反对弃攻南 昌的主张而更加惨烈。 1930年5月,赣西南代表李文林赴上海参加了由李立三主持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 表会议,此次会议要求集中攻打大城市,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李文林返回后, 于8月上旬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部署贯彻李立三的指示。「二 全会」不指名地指责了毛泽东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撤销了拥护毛的主张、被毛派至赣 西南特委任书记的刘士奇的职务,并建议上海中央开除其党籍。这一切引致毛的极大不 满,毛早已习惯以中央在江西苏区最高代表行事,岂能容忍有人在自己眼皮下以拥护中 央为名反对自己?此时毛尚不知「立三路线」这个词语,于是认定「二全会」是「AB 团取消派」的会议,并将参加「二全会」的人一律视为「AB团」分于,列入应予「扑 灭」的范围。 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攻下吉安,在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文件中发现了一张据称 是李文林的地主父亲用真名签字的便条,®这张字条究竟是何内容不得而知,然而将李 文林与「AB团」联系在一起已经有了所谓证据。10月中旬和月底,李文林又在峡江会 议和罗坊会议上公开反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人」的军事作战方针,主张执行李立三 有关攻打大城市的指示,与毛的冲突全面激化,由此毛认定李文林就是「AB团」首领。 1930年11月底,李文林在宁都县黄陂被拘押,紧接着一批与李文林有工作联系的人相 继被捕。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犯人被刑讯后的口供,于1930年12月3日写信给改组 后的江西省行委(李文林被捕后,由毛的老部下曾山领导)一(此信其实是毛泽东所 ①《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100-101 ②(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5期。 ③参见《龚楚将军回忆录》,页353:但据1987年中共吉水县党史办的调查报告称,李文林的父亲只是富裕中农,且早在1927年5 月就病故。参阅(关于李文林被错杀情况的调查》,载中共江西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1 辑,页326。 17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7 人不能一视同仁,不及朱老总宽厚坦诚。」何笃才并举例说,一些品质很坏的人就是因 为会顺从,受到毛的重用,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干坏了事情也不被追究。①果其不然, 这位聪颖过人、毫无过错的何笃才不久就被扣之以「AB 团」的恶名遭到杀害。 据萧克回忆,在「肃 AB 团」达到高潮的 1930 年 11 月底至 12 月初,他所在的师 「没干什么别的事,主要精力就是打 AB 团」,杀了六十人。十几天后,该师又决定再杀 六十多人,后经军政委罗荣桓的援救,萧克迅速赶往刑场,予以制止,才救出了二十几 人,「但还是杀了二十多人」。② 毛泽东既然对自己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也大开杀戒,那么对一贯与自己唱反调 的赣西南地方红军就更不会有丝毫顾惜了。如前所述,李文林在「肃 AB 团」问题上态 度十分坚决,但是到了 1930 年 10 月,随着「肃 AB 团」中暴露出的乱打乱杀现象日益 严重,李文林的态度开始转趋冷静,10 月初和 10 月底,省行委已着手部署纠偏措施, 但令人回味的是,当李文林的肃反狂热降温时,毛泽东却开始升温了。 1930 年 11 月,毛泽东「根本改造」的利刃终于刺向中共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及其所 辖的赣西南地方红军。此次行动更因李文林等坚持执行李立三中央的路线,反对弃攻南 昌的主张而更加惨烈。 1930 年 5 月,赣西南代表李文林赴上海参加了由李立三主持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 表会议,此次会议要求集中攻打大城市,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李文林返回后, 于 8 月上旬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部署贯彻李立三的指示。「二 全会」不指名地指责了毛泽东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撤销了拥护毛的主张、被毛派至赣 西南特委任书记的刘士奇的职务,并建议上海中央开除其党籍。这一切引致毛的极大不 满,毛早已习惯以中央在江西苏区最高代表行事,岂能容忍有人在自己眼皮下以拥护中 央为名反对自己?此时毛尚不知「立三路线」这个词语,于是认定「二全会」是「AB 团取消派」的会议,并将参加「二全会」的人一律视为「AB 团」分于,列入应予「扑 灭」的范围。 1930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攻下吉安,在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文件中发现了一张据称 是李文林的地主父亲用真名签字的便条,③这张字条究竟是何内容不得而知,然而将李 文林与「AB 团」联系在一起已经有了所谓证据。10 月中旬和月底,李文林又在峡江会 议和罗坊会议上公开反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人」的军事作战方针,主张执行李立三 有关攻打大城市的指示,与毛的冲突全面激化,由此毛认定李文林就是「AB 团」首领。 1930 年 11 月底,李文林在宁都县黄陂被拘押,紧接着一批与李文林有工作联系的人相 继被捕。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犯人被刑讯后的口供,于 1930 年 12 月 3 日写信给改组 后的江西省行委(李文林被捕后,由毛的老部下曾山领导)——(此信其实是毛泽东所 ① 《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 100-101 ②〈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年第 5 期。 ③ 参见《龚楚将军回忆录》,页 353;但据 1987 年中共吉水县党史办的调查报告称,李文林的父亲只是富裕中农,且早在 1927 年 5 月就病故。参阅〈关于李文林被错杀情况的调查〉,载中共江西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 1 辑,页 32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写,大陆学者为避毛讳,有意隐去毛的名字),认定段良弼(省行委常委,赣西南团特 委书记)、李白芳(省行委秘书长)等为AB团分子,命令」捕捉李白芳等并严搜赣西南 的反革命线索,给以全部扑灭」。毛在这封信中要求省行委接到此信后「务必会同李同 志(即李韶九)立即执行扑灭反革命的任务,不可有丝毫的犹豫」,对「各县各区须大 捉富农流氓动摇分子,并大批把他们杀载。凡那些不捉不杀的区域,那个区域的党与政 府必是AB团,就可以把那地方的负责人捉了讯办」。① 李韶九携毛泽东指示信于12月3日前往富田,5日毛又将第二封指示信派两位红 军战士给已出发的李韶九和省行委送去。毛在信中指示彼等要从已被捉的人的线索中 「找得更重要的人」,为了督促贯彻两封指示信,毛又派出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赶往富田 「协助肃反」。 12月7日下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肃反委员会主席的李韶九代表 总前委,到达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指导江西省行委实施总前委关于肃反的部 署。李韶九向曾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陈正人面交了毛泽东的指示信,随即将 省行委和红二十军八个主要领导人段良弼、李白芳、金万邦(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 周冕(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谢汉昌(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刘万清、任心达、马 铭等人予以逮捕。李韶九对这批同志施用了「打地雷公烧香火」等多种刑法,被打同志 「皆体无完肤」,「手指折断,满身烧烂行动不得」,有的人被当场折磨致死,而每一 次用刑都有李韶九在现场指挥。据当时资料记载,被害同志「哭声震天,不绝于耳,残 酷严刑无所不用其极」。12月8日,李白芳、马铭、周冕的妻子来看被拘押中的丈夫, 也被当作「AB团」抓起来,被施以严刑「用地雷公打手,香火烧身,烧阴户,用小刀 割乳」。”在惨酷的刑讯下,段良弼供出李文林、金万邦、刘敌、周冕、马铭、任心达、 丛允中、段起风等「是AB团首颌,并供出红军学校有大批AB团」。对于这次刑讯逼供, 萧克将军在1982年曾回忆道,「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也不能不令人惨然一叹。我们这些 「过来人」也觉不堪回首。」⑧ 12月7日至12日晚,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李韶九(于9日离开富田)、省苏维 埃主席曾山和总前委秘书长古柏(于8日到达)坐镇富田,厉行肃反。曾山亲自审讯段 良弼,所得结果是抓出「B团」一百二十多名,要犯几十名,先后处决四十馀人,”④ 其中李韶九在未动身前往东固前亲自布置将二十五人处决。 在这之前的12月9日,当总前委派来「协助肃反」的古柏赶到富田后,李韶九带 一个排警卫,押着被捕的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离开富田,于10日到达红二十军 军部所在地东固,立即与军长刘铁超、政委曾炳春研究如何贯彻毛泽东两封指示信,「找 得线索来一个大的破获」。李韶九、刘铁超、曾炳春根据段良弼、谢汉昌被刑讯后的口 ①转引自藏向青、罗惠兰:《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98。 ②(省行委紧急通告第九号)(1930年12月15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105。 ③(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5期。 ④曾山:(为「富田事变」宜言)(1931年1月14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B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105-106。 18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8 写,大陆学者为避毛讳,有意隐去毛的名字),认定段良弼(省行委常委,赣西南团特 委书记)、李白芳(省行委秘书长)等为 AB 团分子,命令」捕捉李白芳等并严搜赣西南 的反革命线索,给以全部扑灭」。毛在这封信中要求省行委接到此信后「务必会同李同 志(即李韶九)立即执行扑灭反革命的任务,不可有丝毫的犹豫」,对「各县各区须大 捉富农流氓动摇分子,并大批把他们杀戮。凡那些不捉不杀的区域,那个区域的党与政 府必是 AB 团,就可以把那地方的负责人捉了讯办」。① 李韶九携毛泽东指示信于 12 月 3 日前往富田,5 日毛又将第二封指示信派两位红 军战士给已出发的李韶九和省行委送去。毛在信中指示彼等要从已被捉的人的线索中 「找得更重要的人」,为了督促贯彻两封指示信,毛又派出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赶往富田 「协助肃反」。 12 月 7 日下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肃反委员会主席的李韶九代表 总前委,到达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指导江西省行委实施总前委关于肃反的部 署。李韶九向曾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陈正人面交了毛泽东的指示信,随即将 省行委和红二十军八个主要领导人段良弼、李白芳、金万邦(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 周冕(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谢汉昌(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刘万清、任心达、马 铭等人予以逮捕。李韶九对这批同志施用了「打地雷公烧香火」等多种刑法,被打同志 「皆体无完肤」,「手指折断,满身烧烂行动不得」,有的人被当场折磨致死,而每一 次用刑都有李韶九在现场指挥。据当时资料记载,被害同志「哭声震天,不绝于耳,残 酷严刑无所不用其极」。12 月 8 日,李白芳、马铭、周冕的妻子来看被拘押中的丈夫, 也被当作「AB 团」抓起来,被施以严刑「用地雷公打手,香火烧身,烧阴户,用小刀 割乳」。②在惨酷的刑讯下,段良弼供出李文林、金万邦、刘敌、周冕、马铭、任心达、 丛允中、段起风等「是 AB 团首颌,并供出红军学校有大批 AB 团」。对于这次刑讯逼供, 萧克将军在 1982 年曾回忆道,「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也不能不令人惨然一叹。我们这些 『过来人』也觉不堪回首。」③ 12 月 7 日至 12 日晚,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李韶九(于 9 日离开富田)、省苏维 埃主席曾山和总前委秘书长古柏(于 8 日到达)坐镇富田,厉行肃反。曾山亲自审讯段 良弼,所得结果是抓出「AB 团」一百二十多名,要犯几十名,先后处决四十馀人, 27 ④ 其中李韶九在未动身前往东固前亲自布置将二十五人处决。 在这之前的 12 月 9 日,当总前委派来「协助肃反」的古柏赶到富田后,李韶九带 一个排警卫,押着被捕的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离开富田,于 10 日到达红二十军 军部所在地东固,立即与军长刘铁超、政委曾炳春研究如何贯彻毛泽东两封指示信,「找 得线索来一个大的破获」。李韶九、刘铁超、曾炳春根据段良弼、谢汉昌被刑讯后的口 ① 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 98。 ② 〈省行委紧急通告第九号〉(1930 年 12 月 15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 105。 ③ 〈萧克谈中央苏区初期的肃反运动〉,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年第 5 期。 ④ 曾山:〈为「富田事变」宣言〉(1931 年 1 月 14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未》,页 105-10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供,认定红二十军174团政委刘敌是AB团分子。但因李韶九与刘敌是同乡,李韶九虽 然在谈话中已点出刘是AB团分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将刘敌逮捕,只是「采用软硬兼施 的方法」,迫使刘敌自己供认。刘敌在富田事变后,写给中央的信中承认他在同李韶九 谈话后,即有了发动事变的念头。刘敌并在信中陈述说,他一向知道「李韶九是素来观 念不正确,无产阶级意识很少的一个惯用卑鄙手腕,制造纠纷」的人。为了躲过马上就 要降临的刑讯逼供,刘敌改用长沙口音对李韶九说,「我是你老人家的部下,…现在 幸喜你老人家来了,我只有尽量接受政治教育,承认错误,我相信毛泽东同志总不是 AB团,军长总不是AB团,我总为你三位是追是随,我个人还有什么呢。」李韶九见刘 敌这番表态,就放刘敌回去了。① 12月12日,富田事变爆发。这天上午早饭后,刘敌同独立营长张兴、政委梁学贻 秘密开会商量应对李韶九的措施。三人一致认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来抓AB团是打击 赣西南党的干部「阴谋计划的组成部分」,为了防止阴谋得逞,决定立即逮捕李韶九和 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等人。会后,刘敌即至独立营对战士进行鼓动,率领全营红军战士 包围了军部,逮捕了军长刘铁超,释放了谢汉昌等人,李韶九被捉后逃走,军政委曾炳 春也跑回家乡躲避。傍晚,谢汉昌、刘敌率红二十军军部直属独立营冲到富田,包围了 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释放了在押的段良弼、李白芳等「AB团分子」七十馀人。中 央提款委员易尔士(刘作抚)也被捉了起来(次日即被释放,并被邀请在群众大会上发 表演讲)。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趁乱逃出富田,跑回家乡。古柏也从「肃反机关跑了 出来」。⑦古柏之妻曾碧漪、陈正人之妻彭儒均趁黑夜逃走。这就是震惊江西苏区的富田 事变。 富田事变发生后,谢汉昌、刘敌等把所率领的红二十军带到赣江以西湘赣苏区永 新、莲花、安福一带,继续展开土地革命,并在吉安县永阳成立了「江西省行动委员会」 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谢汉昌、刘敌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 一、派遣段良弼携二百斤黄金紧急赶往上海(实际带到上海中央的只有「几十两」), ®向中共中央汇报赣西南「肃AB团」及富田事变经过,请中共中央裁决。 二、通缉曾山、陈正人、古柏、李韶九。省行委认为,曾山等配合李韶九滥抓「AB 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缉拿归案。 三、争取赣西南特委下属的湘赣苏区西路行动委员会书记王怀的同情与支持(1930 年12月9日,毛泽东的老部下,原省行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正人率一个排兵力去西路 行委,贯彻总前委两封信的精神,准备逮捕行委书记王怀,但未果)。在王怀领导下的 河西苏区、红二十军的反毛行动受到普遍同情,王怀的观点一红二十军行动不是反革 命行为,而是「工人阶级路线与农民路线两条路线斗争」,被迅速传播开来。富田事变 ①刘敌:(给中共中央的信)(1931年1月11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107-108。 ②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年6月12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页21-23。 ③参见张国森:《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页484:另参见何盛明:(陈刚),载《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34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211。 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9 供,认定红二十军 174 团政委刘敌是 AB 团分子。但因李韶九与刘敌是同乡,李韶九虽 然在谈话中已点出刘是 AB 团分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将刘敌逮捕,只是「采用软硬兼施 的方法」,迫使刘敌自己供认。刘敌在富田事变后,写给中央的信中承认他在同李韶九 谈话后,即有了发动事变的念头。刘敌并在信中陈述说,他一向知道「李韶九是素来观 念不正确,无产阶级意识很少的一个惯用卑鄙手腕,制造纠纷」的人。为了躲过马上就 要降临的刑讯逼供,刘敌改用长沙口音对李韶九说,「我是你老人家的部下,……现在 幸喜你老人家来了,我只有尽量接受政治教育,承认错误,我相信毛泽东同志总不是 AB 团,军长总不是 AB 团,我总为你三位是追是随,我个人还有什么呢。」李韶九见刘 敌这番表态,就放刘敌回去了。① 12 月 12 日,富田事变爆发。这天上午早饭后,刘敌同独立营长张兴、政委梁学贻 秘密开会商量应对李韶九的措施。三人一致认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来抓 AB 团是打击 赣西南党的干部「阴谋计划的组成部分」,为了防止阴谋得逞,决定立即逮捕李韶九和 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等人。会后,刘敌即至独立营对战士进行鼓动,率领全营红军战士 包围了军部,逮捕了军长刘铁超,释放了谢汉昌等人,李韶九被捉后逃走,军政委曾炳 春也跑回家乡躲避。傍晚,谢汉昌、刘敌率红二十军军部直属独立营冲到富田,包围了 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释放了在押的段良弼、李白芳等「AB 团分子」七十馀人。中 央提款委员易尔士(刘作抚)也被捉了起来(次日即被释放,并被邀请在群众大会上发 表演讲)。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趁乱逃出富田,跑回家乡。古柏也从「肃反机关跑了 出来」。②古柏之妻曾碧漪、陈正人之妻彭儒均趁黑夜逃走。这就是震惊江西苏区的富田 事变。 富田事变发生后,谢汉昌、刘敌等把所率领的红二十军带到赣江以西湘赣苏区永 新、莲花、安福一带,继续展开土地革命,并在吉安县永阳成立了「江西省行动委员会」 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谢汉昌、刘敌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 一、派遣段良弼携二百斤黄金紧急赶往上海(实际带到上海中央的只有「几十两」), ③向中共中央汇报赣西南「肃 AB 团」及富田事变经过,请中共中央裁决。 二、通缉曾山、陈正人、古柏、李韶九。省行委认为,曾山等配合李韶九滥抓「AB 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缉拿归案。 三、争取赣西南特委下属的湘赣苏区西路行动委员会书记王怀的同情与支持(1930 年 12 月 9 日,毛泽东的老部下,原省行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正人率一个排兵力去西路 行委,贯彻总前委两封信的精神,准备逮捕行委书记王怀,但未果)。在王怀领导下的 河西苏区、红二十军的反毛行动受到普遍同情,王怀的观点——红二十军行动不是反革 命行为,而是「工人阶级路线与农民路线两条路线斗争」,被迅速传播开来。富田事变 ① 刘敌:〈给中共中央的信〉(1931 年 1 月 11 日),转引自戴向青、罗惠兰:《AB 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页 107-108。 ②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 年 6 月 12 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页 21-23。 ③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2 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年),页 484;另参见何盛明:〈陈刚〉,载《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 34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页 21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当事人之一的曾山,在几十年后对此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河西苏区党员和群众的 思想极端混乱,甚至还影响到河东苏区部分人民和部分党员的认识也逐渐模糊起来」。① 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的极端行为造成的影响是何等广泛。 四、公开打出反毛泽东旗帜,并试图争取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的支持。 谢汉昌、刘敌在向赣江西边转移途中,张贴大量标语和《告同志和民众书》,指责毛泽 东有「党皇帝思想」,宜称「党内大难到了」并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未、彭、黄」 的口号。12月20日,谢汉昌、李白芳、丛允中等在永阳镇写了《致朱德、彭德怀、黄 公略、滕代远信》,这封信一方面谴责李韶九大抓AB团,对同志滥捕滥杀,同时又抨击 总前委偏护李韶九,还附上了伪造的《毛泽东给古柏的信》,离间毛与朱、彭、黄的关 系。 《毛泽东给古柏的信》普遍被认为是一封伪造信,当事人彭德怀的证据可能最有 说服力。数十年后,彭德怀在狱中写交待材料回忆此事时说:「这封信是富田事变的头 子丛允中写的,他平日学毛体字,学得比较像,但是露出了马脚一毛泽东同志写信, 年、月、日也是用汉字,不用罗马字和阿拉伯字。」 这封伪造的毛泽东致古柏的信,自1930年代后,一直未予公开,直到1985年江 西出版的一本有关中央苏区的历史著作中才首次予以全文披露: 古柏同志: 据目前各方形势的转变,及某方来信,我们的计划更要赶快的实现,我们 决定捕杀军队CP与地方CP,同时并进,并于捕杀后,即以我们的布置出去,仅 限三日内将赣西及省行委任务完成,于拷问段(指段良弼一一引者注,下同)、 李(指李白芳)、王(指王怀)等中坚千部时,须特别注意勒令招出朱、彭、 黄、滕系红军中AB团主犯,并与某方白军接洽等罪状,送来我处,以便早日捕 杀,迅速完成我们的计划,此信要十分秘密,除曾(指曾山)、李(指李韶九)、 陈(指陈正人)三人,任何人不准告之10/12毛泽东。⑧ 朱德、彭德怀、黄公略闻知此信有不同的反应。朱德随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驻在黄 陂,没有直接领军,因此「离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手上握有一万兵力的红三军团司 令员彭德怀及其副手黄公略。 1930年12月中旬,彭德怀接到谢汉昌等人的信并《毛泽东给古柏的信》,当即作 出判断,认定此是「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险恶阴谋」,彭德怀迅速草拟一份「不到二百 宇的简单宣言」,宣称「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性质的」,表示三军团「拥护毛泽东同志, 拥护总前委领导」。 至于黄公略的态度则较为暖昧,据彭德怀回忆:“我讲这段话时(指彭分析《毛 泽东给古柏的信》是伪造的假信)黄公略来了,大概听了十来分钟就走了。会后我问邓 ①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年6月12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页21-23。 39《周恩来年谱》,页192。 ②见戴向青:《中央革命根据地研究》(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252。 2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20 当事人之一的曾山,在几十年后对此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河西苏区党员和群众的 思想极端混乱,甚至还影响到河东苏区部分人民和部分党员的认识也逐渐模糊起来」。① 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的极端行为造成的影响是何等广泛。 四、公开打出反毛泽东旗帜,并试图争取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的支持。 谢汉昌、刘敌在向赣江西边转移途中,张贴大量标语和《告同志和民众书》,指责毛泽 东有「党皇帝思想」,宣称「党内大难到了」并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未、彭、黄」 的口号。12 月 20 日,谢汉昌、李白芳、丛允中等在永阳镇写了《致朱德、彭德怀、黄 公略、滕代远信》,这封信一方面谴责李韶九大抓 AB 团,对同志滥捕滥杀,同时又抨击 总前委偏护李韶九,还附上了伪造的《毛泽东给古柏的信》,离间毛与朱、彭、黄的关 系。 《毛泽东给古柏的信》普遍被认为是一封伪造信,当事人彭德怀的证据可能最有 说服力。数十年后,彭德怀在狱中写交待材料回忆此事时说:「这封信是富田事变的头 子丛允中写的,他平日学毛体字,学得比较像,但是露出了马脚——毛泽东同志写信, 年、月、日也是用汉字,不用罗马字和阿拉伯字。」 这封伪造的毛泽东致古柏的信,自 1930 年代后,一直未予公开,直到 1985 年江 西出版的一本有关中央苏区的历史著作中才首次予以全文披露: 古柏同志: 据目前各方形势的转变,及某方来信,我们的计划更要赶快的实现,我们 决定捕杀军队 CP 与地方 CP,同时并进,并于捕杀后,即以我们的布置出去,仅 限三日内将赣西及省行委任务完成,于拷问段(指段良弼——引者注,下同)、 李(指李白芳)、王(指王怀)等中坚干部时,须特别注意勒令招出朱、彭、 黄、滕系红军中 AB 团主犯,并与某方白军接洽等罪状,送来我处,以便早日捕 杀,迅速完成我们的计划,此信要十分秘密,除曾(指曾山)、李(指李韶九)、 陈(指陈正人)三人,任何人不准告之 10/12 毛泽东。② 朱德、彭德怀、黄公略闻知此信有不同的反应。朱德随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驻在黄 陂,没有直接领军,因此「离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手上握有一万兵力的红三军团司 令员彭德怀及其副手黄公略。 1930 年 12 月中旬,彭德怀接到谢汉昌等人的信并《毛泽东给古柏的信》,当即作 出判断,认定此是「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险恶阴谋」,彭德怀迅速草拟一份「不到二百 宇的简单宣言」,宣称「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性质的」,表示三军团「拥护毛泽东同志, 拥护总前委领导」。 至于黄公略的态度则较为暧昧,据彭德怀回忆:“我讲这段话时(指彭分析《毛 泽东给古柏的信》是伪造的假信)黄公略来了,大概听了十来分钟就走了。会后我问邓 ① 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1959 年 6 月 12 日),载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页 21-23。 39 《周恩来年谱》,页 192。 ② 见戴向青:《中央革命根据地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页 25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