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的书。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的书。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 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 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了解 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 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 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 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 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 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置身大千世界,仰望浩瀚星空,人们不禁会去思考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里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世界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竞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已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
置身大千世界,仰望浩瀚星空,人们不禁会去思考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里 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世界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发展 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 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树立起 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再 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 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 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 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 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 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 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 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一)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 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
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一一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暂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一一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
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 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 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 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 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 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 19 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 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 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 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 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 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 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 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 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 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 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
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二)物质的存在形态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物质存在形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构建科学世界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
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 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 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 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 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 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 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 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 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 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 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物质存在形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构建科 学世界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 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 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