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考议论文汇编 一.2008年长沙市 (三)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9分)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硏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岀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 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 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 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 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 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 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柯登地) 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⑤ 19.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分 答案:18.①‖②③④⑤‖⑥(划对一处得1分) 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 上下文即可)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 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分) 成都市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萓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 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 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河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 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岀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亍逆境的情况下做岀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 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髙。”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祟髙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 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有删改) 1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13.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答:绊脚石 垫脚石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 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3分)不能删。(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14.(2分) 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广东省
1 2008 中考议论文汇编 一.2008 年长沙市 (三)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9 分)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 30 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 37 年时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 60 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 8 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 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 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 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 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 1300 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 1%的灵感加 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 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 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 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 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 柯登地) 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9.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答: 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1.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 分) 答: 答案:18.①‖② ③ ④ ⑤‖⑥ (划对一处得 1 分) 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 上下文即可) 20.C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 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 分) 三.成都市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 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 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 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 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 ...,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 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 12.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 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14.(2分) 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广东省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 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 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堤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 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教胜 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 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 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 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鎊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 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 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 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 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 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 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 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徳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 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 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 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 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 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 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2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分) 13.第3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分) 14.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四.河北省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 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 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 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 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 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 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 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 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 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 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 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 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 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 的“己”和“已经”的“己”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分) 答 答案:15.(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2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 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 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 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教胜 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 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 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 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 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 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 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 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 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 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 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 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 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 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 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 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 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 2 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 分) 13.第 3 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 分) 14.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 分) 四.河北省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 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 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 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 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 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 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 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 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 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 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 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 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 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 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答: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 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 了 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答: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 分) 答: 答案:15.(3 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 16.(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 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分) 五.二OO八年恩施自治州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本报评论员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 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 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亿中国人以共同 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 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 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 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 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 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 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 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羊候复兴征途上前所茱肴的癡聚力 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 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 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 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攴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 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干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 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 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200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15.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年5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答 16.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17.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18.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老师 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答案:15.(3分)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评 分说明: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16.(2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评分说明:答对给2分 治文明的表。甲分说明默大即时的除重位式米解次大地中的平民日处,体了国家对生命价值的,是社含进步相政 18.(3分)示例:父母: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 时后获救:老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学生:楼顶的水泥倒下 来压在13岁的向孝廉同学身上,生死之间马健同学手刨4小时将其救出。评分说明:举一个例子给1分,以3分为限 19.(3分)国家与人民同在、爱心与希望同在、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评分说明:一个方面1分,共3分。 六.南通市 精神拾荒三步曲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 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 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 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一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 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
3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 16.(3 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 分)学游泳;(1 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 分)(意思对即可) 17.(3 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 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 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 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 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 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 分) 五.二○○八年恩施自治州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本报评论员 ①5 月 19 日至 5 月 21 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 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 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 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 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 亿中国人以共同 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 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 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 “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 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 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 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 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 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 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 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 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 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 天 10 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 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 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 2008 年 5 月 22 日《人民日报》) 15.本文是作者针对 2008 年 5 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答: 16.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答: 17.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18.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父母: 老师: 学生: 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答: 答案:15.(3 分)国务院决定,2008 年 5 月 19 日至 21 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评 分说明:第一点 2 分,第二点 1 分。 16.(2 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评分说明:答对给 2 分。 17.(3 分)用全国默哀、下半旗这样的隆重仪式来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平民百姓,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社会进步和政 治文明的表现。评分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18.(3 分)示例:父母: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 时后获救;老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 4 个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学生:楼顶的水泥倒下 来压在 13 岁的向孝廉同学身上,生死之间马健同学手刨 4 小时将其救出。评分说明:举一个例子给 1 分,以 3 分为限。 19.(3 分)国家与人民同在、爱心与希望同在、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评分说明:一个方面 1 分,共 3 分。 六.南通市 精神拾荒三步曲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 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 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 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 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
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 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 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 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僧。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 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⑤所以,不但A 是互相助兴的,B 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1.作者说的“精神拾荒三步曲”指的是哪三步曲?三步曲之间是什么关系?(4分) 12.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 13.根据上文的论述,请在空格A和B处分别填上合适的词。(2分) 14.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4分 答案:11、学,思,录。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三者都很重要 12、相同:他们都认为天才(或者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或激发) 不同:席勒更强调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等外界的激励:托尔斯泰则强调思想的加工和表达是在一个人的独处之时, 13、A学和思B录14、略 七.2008年泉港区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9分)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 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 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 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 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 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法定责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仼,会受到道 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 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 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 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 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 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本文阐述了“责任”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4种。(4分) 21、选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2分) 22、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仿照前后句子的形式,在选文第8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2分) 23、根据文章意思,请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选文第5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 )(2分) A、尽管但是还B、无论还是都 C、要么要么都D、不但还是都 24、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本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例子 作用 25、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不少于50字)。(3分) 答案:(四)(19分)19、(2分)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20、(4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写出4个即可) 21、(2分)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指出责任的重要意义
4 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 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 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 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 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⑤所以,不但 A 是互相助兴的,B 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1.作者说的“精神拾荒三步曲”指的是哪三步曲?三步曲之间是什么关系?(4 分) 12.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 分) 13.根据上文的论述,请在空格 A 和 B 处分别填上合适的词。(2 分) A、 B、 14.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4 分) 答案:11、学,思,录。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三者都很重要。 12、相同:他们都认为天才(或者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或激发)。 不同:席勒更强调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等外界的激励;托尔斯泰则强调思想的加工和表达是在一个人的独处之时。 13、A 学和思 B 录 14、略 七.2008 年泉港区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9 分)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 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 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 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 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 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 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 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 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 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 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 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0、本文阐述了“责任”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 4 种。(4 分) 21、选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2 分) 22、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仿照前后句子的形式,在选文第 8 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2 分) 23、根 据 文 章 意 思,请 选择一 组恰当 的关联 词,填 入选文 第 5 自然段 的画线 句子中 。( ) ( 2 分 ) A、尽管 但是 还 B、无论 还是 都 C、要么 要么 都 D、不但 还是 都 24、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本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 分) 例子: 作用: 25、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 .....(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不少于 50 字)。(3 分) 答案:(四)(19 分)19、(2 分)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20、(4 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写出 4 个即可) 21、(2 分)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指出责任的重要意义
22、(2分)示例: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对即可) 23、(2分)B 24、(4分)示例:例子:(2分)作者将是否有责任心,引发的不同结果作了对比,从而阐述“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的观点。 作用:(2分)本文使用对比论证使正反对比明显,有利于论证更加深入,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25、(3分)扣住要求写(2分),语言表达(1分) 八.2008年泉州市惠安县 (二)阅读罗西的《请敬畏规则》一文,完成11-15题。(15分)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2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 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 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5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 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 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 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 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冋南开的车只有我 们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干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 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 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 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岀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本 书带岀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茡生伓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 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岀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 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 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4分) 12.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哈佛校长的做法就是 ”。(2分) 13.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14.下列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5.有人说,“无知者无畏”。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3分) 答案:11.论点: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2分)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2分,每空1分) 1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分,每空1分,错、漏、添一字,扣0.5分) 13.A(3分) 14.D(3分) 15.简例1分,理由1分,表述清楚1分。(3分) 九.南充市二OO八 (三)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20-23题(8分)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 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 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
5 22、(2 分)示例: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对即可) 23、(2 分)B 24、(4 分)示例:例子:(2 分)作者将是否有责任心,引发的不同结果作了对比,从而阐述“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的观点。 作用:(2 分)本文使用对比论证使正反对比明显,有利于论证更加深入,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25、(3 分)扣住要求写(2 分),语言表达(1 分) 八.2008 年泉州市惠安县 (二)阅读罗西的《请敬畏规则》一文,完成 11-15 题。(15 分)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 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 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 ....,但是一旦规则定了 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 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 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 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 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 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 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 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 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 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 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 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 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和 。(4 分) 12.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哈佛校长的做法就是“ , ”。(2 分) 13.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 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 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14.下列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 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 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5.有人说,“无知者无畏”。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3 分) 答案:11.论点: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2 分)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2 分,每空 1 分) 1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 分,每空 1 分,错、漏、添一字,扣 0.5 分) 13.A (3 分) 14.D(3 分) 15.简例 1 分,理由 1 分,表述清楚 1 分。(3 分) 九.南充市二○○八 (三)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 20-23 题(8 分)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 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 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