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 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 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 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 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 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0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 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0.选文第④~⑤段,论证了第③段提出的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分) 21.选文第⑥段在结构上起 作用,运用 的修辞方法。(2分) 22.选文第⑧段中有三处(标点符号、文字、语序各一处)与原文不同,请指出并改正。(3分 标点符号 应改为 应改为 2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2分) 答案:20.事实(举例)论证(1分) 21.过渡设问(1分) 22.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改为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1分) 既改为“即”(1分) 逐渐充实,反复推敲改为“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分) 23.围绕创造性思维三个必需要素来谈,给1分,结合实际给1分。 十、浙江省2008(丽水市卷)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①人们相信科学是认为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可以满足和达到人的一切题望。但是,人类的题望并非 是一个人的,而是有无款人的愿望,姑且不论用科学手段来达到部分人的愚望是否合理,就连一般意义上 的科学的两面性也让人患到,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例如,原子弹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爱因斯坦已 经对其有过忏悔了,认为不该研制原子弹 ②进一步从别的角度看,如果科学可以改变一切和达到人们的愿望,那么是否应当让科学来这么做? 3作为—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氵 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D2 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 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 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 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冖上 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 的自由意志。 )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 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个⊙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 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 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完全会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 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1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千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 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6
6 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 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 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 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 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 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 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0.选文第④~⑤段,论证了第③段提出的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 分) 21.选文第⑥段在结构上起 作用,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2 分) 22. 选文第⑧段中有三处(标点符号、文字、语序各一处)与原文不同,请指出并改正。(3 分) 标点符号: 应改为 文 字: 应改为 语 序: 应改为 2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2 分) 答: 答案:20.事实(举例)论证(1 分) 21.过渡 设问(1 分) 22.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 改为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1 分) 既改为“即” (1 分) 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改为“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 分) 23.围绕创造性思维三个必需要素来谈,给 1 分,结合实际给 1 分。 十、浙江省 2008(丽水市卷)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王 平 ③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 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 D2 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 D2 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 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 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 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 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 的自由意志。 ⑧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 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⑨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 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 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完全会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11○ 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 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12○ 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 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11.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3分) 12.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3分) 14.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 答案:10.示例:只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3分,根据内容的 科学性和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11.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3分 12.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 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4分,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若抄录相关的句子也给分,写出 两条以上即可) 13.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3分) 14.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十一、济宁市二O0八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 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 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 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賞霓虹,吹吹淸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目快乐,就已经实現了生命最本质 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渏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渏醒的人看得真切, 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 重的布粟,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 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美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 仰望和美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选自2007年6月19日《杂文报》)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2分) 丶13.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一一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 的理解是怎样的?(4分) 14.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4分) 15.第 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6.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 看法?(3分) 答案:12.答案: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 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 辈子交道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7 10.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11.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3 分) 12.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4 分) 13.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3 分) 14.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 答案:10.示例:只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3 分,根据内容的 科学性和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11.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3 分) 12.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 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4 分,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若抄录相关的句子也给分,写出 两条以上即可) 13.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3 分) 14.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十一、济宁市二 OO 八 (一)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 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 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 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13.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 恼”的理解是怎样的?(4 分) 14.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4 分) 15.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 分) 16.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 看法?(3 分) 答案:12.答案: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评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 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 辈子交道。 评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