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8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10页。满分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准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 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zao)恐吓(xid)顽劣(lie)苦心孤诣(yi) B澎湃(pai)骄横(heng)谄媚(chan)文质彬彬(bing C.矜持(jin)眸子(mu)忌讳(hui)岿然不动(gui) D丰腴(yu)承载(zai)遏止(e)花团锦簇(c山)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人情事故停泊言简意赅 B决别走投无路安谧怨天犹人 C.笨拙稍纵即失匡骗手屈一指 D蜕变精兵简政蔓延奇耻大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大地震中,当救援队把废墟下的孩子解救出来时,温家宝总理潸然泪下。 B邻居张大伯经常故意说一些骇人听闻的话,使不知底细的人信以为真。 C.李老师作画,看似心不在焉,可一会儿,一只奔腾的骏马就跃然纸上 D.假日里他常约几个朋友去郊游,在那里泰然自若地欣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6月1日起,国家限制商家向购物者提供塑料袋,这项“限塑令”的实施,体现了我 国的环境保护。 B能否成为北川县城新址入选地,主要取决于被选地是否具有地质条件好、有利于羌文化的 塑造和展示等重要条件 C.“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不仅是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口号,而且还感染着世界所有 爱好和平的人。 D为了快速完成活动板房的搭建工作,工程抢险队的队员们不分白天黑夜,不怕日晒雨淋, 抢修工期、确保了质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 D.《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绵阳市 2008 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2 页,第Ⅱ卷 3 至 10 页。满分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 24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准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 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zào)恐吓(xià)顽劣(liè)苦心孤诣(yì) B.澎湃(pài)骄横(hènɡ)谄媚(chán)文质彬彬(bīnɡ) C.矜持(jīn)眸子(mú)忌讳(huì)岿然不动(ɡuī) D.丰腴(yú)承载(zài)遏止(è)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人情事故停泊言简意赅 B.决别走投无路安谧怨天犹人 C.笨拙稍纵即失匡骗手屈一指 D.蜕变精兵简政蔓延奇耻大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大地震中,当救援队把废墟下的孩子解救出来时,温家宝总理潸然泪下。 B.邻居张大伯经常故意说一些骇人听闻的话,使不知底细的人信以为真。 C.李老师作画,看似心不在焉,可一会儿,一只奔腾的骏马就跃然纸上。 D.假日里他常约几个朋友去郊游,在那里泰然自若地欣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 6 月 1 日起,国家限制商家向购物者提供塑料袋,这项“限塑令”的实施,体现了我 国的环境保护。 B.能否成为北川县城新址入选地,主要取决于被选地是否具有地质条件好、有利于羌文化的 塑造和展示等重要条件。 C.“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不仅是北京 2008 奥运会火炬接力口号,而且还感染着世界所有 爱好和平的人。 D.为了快速完成活动板房的搭建工作,工程抢险队的队员们不分白天黑夜,不怕日晒雨淋, 抢修工期、确保了质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 D.《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岀,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对、向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 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 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 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 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机密★启用前 绵阳市2008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第Ⅱ卷(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请用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三四五(一)(二)六Ⅱ卷总分总分人总分复查人得分得分评卷人 三、(24分)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对、向 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 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 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 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 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 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机密★启用前 绵阳市 2008 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第Ⅱ卷(共 126 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 8 页。请用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三四五(一)(二)六Ⅱ卷总分总 分 人总分复查人得分得分评卷人 三、(24 分)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西 江 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所写的丰收景象 (2)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含情。请结合作品谈谈词人当时的心情。 1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12分) 某报讯:“5·12”大地震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面对灾难,他们牢记责任,让人性 的光辉得到了充分地彰显 国难的日子,闭上双眼,也依然能够看到许多画面: 年轻的父母用两身体拱成生命的围栏,为身下的孩子赢来生的机会; l1岁的张万吉背着3岁半的妹妹在大山深处走了12个小时 普通教师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成功护住4个学生 幼儿教师瞿万容怀抱小孩用后背挡住垮塌的水泥板 解放军排长潘旺明推开搀扶的老人自己却被埋入瓦砾; 民警李林国来不及救亲生儿子却抢救了30多名学生……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守望和帮助 捐款、捐物、救援、祈祷、祝福,活着的人们忙碌了起来,努力着,从四面八方,从不同地 域,以不同方式汇集到灾区,然后把希望重重托起 (1)请你仿照例句为谭千秋老师写一句祈祷祝福的话语 例句:愿疼爱儿子的妈妈长眠大地!你的爱是阳光,让儿子茁壮成长! 仿句: (2)一名志愿者,将为灾区捐赠图书。请你用对称句为这次捐赠活动写一幅标语。 3)捐赠的图书中有《西游记》《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请按要求向同学们介绍 其中的一本名著 名著:《》作者: 内容简介: (4)请你对这则新闻中展示的某一个画面发表评论。(50个字以内) 得分评卷人 四、(10分) 12.请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那河畔的金柳,。(徐志摩《再别康桥》) (2),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4)扬子江头杨柳春,。(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5)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7)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8),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9)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所写的丰收景象。 答: (2)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含情。请结合作品谈谈词人当时的心情。 答: 1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12 分) 某报讯:“5·12”大地震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面对灾难,他们牢记责任,让人性 的光辉得到了充分地彰显。 国难的日子,闭上双眼,也依然能够看到许多画面: 年轻的父母用两身体拱成生命的围栏,为身下的孩子赢来生的机会; 11 岁的张万吉背着 3 岁半的妹妹在大山深处走了 12 个小时; 普通教师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成功护住 4 个学生; 幼儿教师瞿万容怀抱小孩用后背挡住垮塌的水泥板; 解放军排长潘旺明推开搀扶的老人自己却被埋入瓦砾; 民警李林国来不及救亲生儿子却抢救了 30 多名学生……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守望和帮助。 捐款、捐物、救援、祈祷、祝福,活着的人们忙碌了起来,努力着,从四面八方,从不同地 域,以不同方式汇集到灾区,然后把希望重重托起。 (1)请你仿照例句为谭千秋老师写一句祈祷祝福的话语。 例句:愿疼爱儿子的妈妈长眠大地!你的爱是阳光,让儿子茁壮成长! 仿句: (2)一名志愿者,将为灾区捐赠图书。请你用对称句为这次捐赠活动写一幅标语。 答: (3)捐赠的图书中有《西游记》《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请按要求向同学们介绍 其中的一本名著。 名著:《》作者: 内容简介: (4)请你对这则新闻中展示的某一个画面发表评论。(50 个字以内) 得分评卷人 四、(10 分) 12.请用课文原句填空。(10 分) (1)那河畔的金柳,。(徐志摩《再别康桥》) (2),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4)扬子江头杨柳春,。(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5)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7)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8),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9)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10)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得分评卷人 五、(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20题。(一)(17分) 只小燕飞进家 孙春平 老母年高,腿脚不便,常站在阳台上观看城市的风景,隔了一层纱窗,似觉隔断了许多亲切 便把纱窗也卸去。夏日的傍晚,突有一只小鸟歪歪仄仄地从窗口扑进来,竟落在了老母的手 背上。老母一惊,又一喜,是只刚出窝的雏燕,黄黄的嘴丫那么抢眼。老母看了一会儿,便 扬了手臂往外轰它,“去,去,回家去吧”。小燕在半空中盘旋了一圈,又歪歪仄仄地落回到 老母手上。如是三番,小燕不仅挥之不去,还张舞着翅膀,张大了嘴巴,冲着老母叫。母亲 回身拈了两粒大米饭粒,送到它嘴边,它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母亲知它这是饿急了,不然 燕子本是吃虫,且只捕活物,怎会吃米粒?转身找来一块肉丁,用刀细细地剁了,小燕果然 吃得更加香甜,吃过就直向客厅里飞去 小燕就这样安了家,安得似乎心安理得,并很快就跟一家人混得厮熟。我回家把这事说了, 放暑假在家的女儿更是惊奇,便去奶奶家看了,看了便不舍,缠着奶奶把小燕借给她。“大 小是条命,不许糟害它呀。”老母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放心吧,我在它就在,誓与小燕共存 亡!”女儿信誓旦旦地下了保证。 小燕到了我家,越发成了宠儿。我说燕子是吃飞虫的,女儿便拿了蝇拍到处找苍蝇找坟子 还到楼道里去狩猎。夏日暑热,米袋里开始生虫,虫又变蛾,每年这都是很烦人的事情,可 今年一家人竟然为米蛾兴奋起来。小燕还不会捕蛾,女儿便一只只地去追打,捡了蛾骸喂燕, 小燕便吃了满汉全席一般地兴奋,边吃边叫,还拍舞着翅膀。我说这不行,得让它练出自己 捕食的本事。两三日后,小燕就精明敏捷多了,常是未待送到虫蛾眼前,它已能振翅直扑猎 物。再往后,只要发现猎物,小燕都立时盘旋而去,歼击机一般,或俯冲,或爬高,攻无不 克,战无不胜,让飞贼无一漏网。老母又打来电话,专问小燕子的情况,女儿高高兴兴地喊, 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小燕与家人越发亲近,有人上班,它尾随你往门口飞,不轰撵它就可能伴你而去:有人开门, 它闻声而动,会立刻飞落在你的肩头:女儿摆弄电脑,它则静静地落伏于显示器上方,似乎 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扰:见有人招手,它又迅即飞落于你的掌上与你嬉戏。它竟还有极好的 卫生习惯,排泄都去花盆里,那灰白的排泄物看了让人感动。一只多么懂事的小鸟 独生子女都很孤独。孤独的人愿把欣喜欢乐与同样孤独的人一起分享我和妻子都去上班时, 女儿用电话向她的同学炫耀心爱的小燕子。同学要来看,又找不到我家,两人便约定带了小 燕在图书馆见面。那天,我和妻子下班时,没见小燕飞到门前迎接,也没听到女儿欢快的笑 声,便知事情有些不妙。夏日天长,可女儿蔫蔫地回家时已是入夜,未待我们发问,她就坐 在那里呜呜地哭起来。原来管理员不许在阅览室里摆弄小鸟,她便把小燕关进鞋盒,暂时放 在了卫生间里,可等她和同学再去亲近小燕时,鞋盒打开了,小燕已了无踪影… 夜已深,一家人开了纱窗,守在阳台上。女儿说,给奶奶打个电话,让奶奶也把纱窗打开 我说,那它也找不到家了,鸟眼夜里是看不到东西的。女儿说,可今天月亮很大。我叹口气 说,咋亮也是夜。女儿说,那它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我说,我们都盼它能找到吧。一家人 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两颗晶莹的泪珠又从女儿眼角溢出来。我们牵挂于心的小燕子,你能理解一个纯真女孩子的 泪水吗?
(10)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得分评卷人 五、(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20 题。(一)(17 分) 一只小燕飞进家 孙春平 老母年高,腿脚不便,常站在阳台上观看城市的风景,隔了一层纱窗,似觉隔断了许多亲切, 便把纱窗也卸去。夏日的傍晚,突有一只小鸟歪歪仄仄地从窗口扑进来,竟落在了老母的手 背上。老母一惊,又一喜,是只刚出窝的雏燕,黄黄的嘴丫那么抢眼。老母看了一会儿,便 扬了手臂往外轰它,“去,去,回家去吧”。小燕在半空中盘旋了一圈,又歪歪仄仄地落回到 老母手上。如是三番,小燕不仅挥之不去,还张舞着翅膀,张大了嘴巴,冲着老母叫。母亲 回身拈了两粒大米饭粒,送到它嘴边,它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母亲知它这是饿急了,不然 燕子本是吃虫,且只捕活物,怎会吃米粒?转身找来一块肉丁,用刀细细地剁了,小燕果然 吃得更加香甜,吃过就直向客厅里飞去。 小燕就这样安了家,安得似乎心安理得,并很快就跟一家人混得厮熟。我回家把这事说了, 放暑假在家的女儿更是惊奇,便去奶奶家看了,看了便不舍,缠着奶奶把小燕借给她。“大 小是条命,不许糟害它呀。”老母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放心吧,我在它就在,誓与小燕共存 亡!”女儿信誓旦旦地下了保证。 小燕到了我家,越发成了宠儿。我说燕子是吃飞虫的,女儿便拿了蝇拍到处找苍蝇找坟子, 还到楼道里去狩猎。夏日暑热,米袋里开始生虫,虫又变蛾,每年这都是很烦人的事情,可 今年一家人竟然为米蛾兴奋起来。小燕还不会捕蛾,女儿便一只只地去追打,捡了蛾骸喂燕, 小燕便吃了满汉全席一般地兴奋,边吃边叫,还拍舞着翅膀。我说这不行,得让它练出自己 捕食的本事。两三日后,小燕就精明敏捷多了,常是未待送到虫蛾眼前,它已能振翅直扑猎 物。再往后,只要发现猎物,小燕都立时盘旋而去,歼击机一般,或俯冲,或爬高,攻无不 克,战无不胜,让飞贼无一漏网。老母又打来电话,专问小燕子的情况,女儿高高兴兴地喊, 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小燕与家人越发亲近,有人上班,它尾随你往门口飞,不轰撵它就可能伴你而去;有人开门, 它闻声而动,会立刻飞落在你的肩头;女儿摆弄电脑,它则静静地落伏于显示器上方,似乎 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扰;见有人招手,它又迅即飞落于你的掌上与你嬉戏。它竟还有极好的 卫生习惯,排泄都去花盆里,那灰白的排泄物看了让人感动。一只多么懂事的小鸟! 独生子女都很孤独。孤独的人愿把欣喜欢乐与同样孤独的人一起分享。我和妻子都去上班时, 女儿用电话向她的同学炫耀心爱的小燕子。同学要来看,又找不到我家,两人便约定带了小 燕在图书馆见面。那天,我和妻子下班时,没见小燕飞到门前迎接,也没听到女儿欢快的笑 声,便知事情有些不妙。夏日天长,可女儿蔫蔫地回家时已是入夜,未待我们发问,她就坐 在那里呜呜地哭起来。原来管理员不许在阅览室里摆弄小鸟,她便把小燕关进鞋盒,暂时放 在了卫生间里,可等她和同学再去亲近小燕时,鞋盒打开了,小燕已了无踪影…… 夜已深,一家人开了纱窗,守在阳台上。女儿说,给奶奶打个电话,让奶奶也把纱窗打开吧。 我说,那它也找不到家了,鸟眼夜里是看不到东西的。女儿说,可今天月亮很大。我叹口气, 说,咋亮也是夜。女儿说,那它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我说,我们都盼它能找到吧。一家人 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两颗晶莹的泪珠又从女儿眼角溢出来。我们牵挂于心的小燕子,你能理解一个纯真女孩子的 泪水吗?
13小燕子来到老母家为什么能“心安理得”?(4分) 14.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2)一家人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15我一家为什么喜欢小燕子?(5分) 16.小燕子的命运让家中每个人都牵挂。请你设想它丢失后的一种情景,描述出来。(4分) (二)(15分)以柔克刚一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 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髙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 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 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 在于下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运用: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 扭曲力: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 (约1300吨);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棋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san)卯连 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 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 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 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 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 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 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 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 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 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 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 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 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期) 17请分条概述“应县木塔”具有杰出抗震能力的原因。(写出5条即可)(5分)
13.小燕子来到老母家为什么能“心安理得”?(4 分) 答: 14.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 分) (1)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答: (2)一家人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答: 15.我一家为什么喜欢小燕子?(5 分) 答: 16.小燕子的命运让家中每个人都牵挂。请你设想它丢失后的一种情景,描述出来。(4 分) 答: (二)(15 分)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 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 1056 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 200 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 7 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 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 在于下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运用: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 扭曲力;木塔高达 4 4 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 (约 1300 吨);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sǔn)卯连 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 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 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 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 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 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 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 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 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 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 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 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 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中国国家地理》2008 年 6 期) 17.请分条概述“应县木塔”具有杰出抗震能力的原因。(写出 5 条即可)(5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