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大神明、神人之父宙斯是否受命运的支配。从《神谱》的叙述 上看,赫西俄德最初将命运诸女神描绘成夜神的女儿(第219 行),而后,赫西俄德又声称,命运诸女神是忒弥斯和宙斯的 女儿(第904行)。从这一有关命运诸女神的互相矛盾的身世 叙述上看,赫西俄德并未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 赫西俄德对于“命运”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后世 的希腊悲剧家们的创作。 赫西俄德《神谱》的版本与翻译 早在古希腊时期,对于赫西俄德的诗歌及其研究的学 者便不在少数。阿哥斯人阿库西劳斯(Acusilaus)编订过谱 系,并翻译和纠正过赫西俄德的《神谱》。公元前4世纪的修 辞学家和诡辩家埃基达马斯(Alcidamas)的修辞学教材《博 物》(Museum)的残篇部分也包含了有关赫西俄德与荷马进行 赛诗的内容。公元前4世纪的库迈人安提多鲁斯(Antidorus) 写过一本有关于荷马和赫西俄德的专著,只是未能得以流 传。不过,《神谱》的定名却相对较晚。韦斯特认为,有据 可考的书名Beoyovia最早见于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克鲁希普斯 (Chrysippus),其最终的定名则归功于亚历山大城学派的文法 学家。 近代欧洲学者对于赫西俄德诗歌的辑录和翻译也为时甚 早。早在1618年,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便将赫西 俄德的《田功农时》收人他的英文经典,而《神谱》的第一个 英译本最早出现于18世纪。威廉·布卢姆(William Broome) 的《诸神与提坦大战》发表于1727年。以翻译彼翁(Bion)和 9
神谱 摩斯库斯(Moschus)闻名的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于 1728年发布了赫西俄德的《田功农时》和《神谱》全译本。在 库克最早一个《神谱》译本和18世纪最后一个《神谱》译本之 间,还有许多译本。当然,多数的英译本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出 现。值得关注的是,达里尔·希尼(Daryl Hine)的《赫西俄德 德诗作与荷马体颂诗》(Works of Hesiod and the Homeric Hymns) 以韵文的形式再现了赫西俄德的用语和古风时代的世界。 现存评注中最古老的记载源于霍尔洛伯斯库斯(Choero-- boscus)以及科林斯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除此之外,公 元1世纪塞勒库斯(Seleucus)所作的评注也相对较早。评注家 们对于赫西俄德作品的评注大体遵循如下两种模式:一类为对 作品本身的阐释,如亚里斯多德等;而另一类则是对文本进行 校勘,如齐诺多托斯等。那些得以流传下来的评注来源有二: 其一,以评论的形式直接传播,其二,通过为数不多的词源学 专著间接得以保存,这类词源学专著的编纂者大量引证了赫西 俄德的评注,而以这种形式保存下来的评注往往比我们所拥有 的手稿更为完整,而且并未混杂后来的评论,其代表性作品为 《词源探幽》(Etymologicum genuinum)。拜占庭时期的赫西俄 德评注,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强调它的讽喻性,其代表性人物为 约阿内斯·迪亚科努斯·盖勒努斯(loannes Diaconus Galenus, 生卒年代不详),另有一部被称为《佚名者注》(Anonymous Exegesis)的同类评注传世,此外得以保存的还有一部经过特 里克利尼乌斯(Triclinius)整理的古老评注。拜占庭时期的赫 西俄德《神谱》评注,其主要特点在于,保留了一些在主要传 统中亡佚的早期文本,因而在文本校勘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 用,但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评注很少被后人采信。 10
译者序 对于赫西俄德的作品进行讽喻式的解读,始于公元前6世 纪。代表性的评注家有:泽诺多托斯(Zenodotus)、罗德岛的 阿波罗尼鸟斯(Apollonius Rhodius)、拜占庭学者阿里斯托芬 (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阿里斯塔霍斯(Aristarchus)、克 拉特斯(Crates)、阿里斯托尼库斯(Aristonicus)以及狄律摩斯 (Didymus)等。亚历山大城文法家阿里斯托尼库斯(Aristonicus) 写过《论不合语法的词汇:赫西俄德与品达作品评注》(Om Ungrammatical Words,commentaries on Hesiod and Pindar) 中国学界对于古希腊文学的译介始于明清时期。1857年的 《六合丛谈》创刊号上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的《希腊为西国文字之 祖》以及我国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的《西学原始考》等专论与专 著中对赫西俄德的诗作均有提及,然多语焉不详。著名的中国 文学史家与希腊神话研究大家郑振铎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 《世界文库》中将赫西俄德的诗歌列入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的世 界文学名著,但令人遗憾的是,由郑振铎本人依据希腊原文翻 译的赫西俄德《神谱》手稿却在付梓前因侵华日军轰炸上海商 务印书馆而付之一炬。国内现行的中译本赫西俄德《神谱》为 张竹明、蒋平两位先生所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对于国 外《神谱》研究现状的绍介有吴雅凌据居代·德拉孔波(Pierre Judet de La Combe)的法文论文集选译的《赫西俄德:神话之 艺》(华夏出版社,2004年)。 无庸讳言,古典学界对于荷马与赫西俄德的厚此薄彼之势 可谓是中外一律,古今皆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赫西俄德研究 者查德·施罗德(Chad Schroeder)教授在与译者交流时曾多次 感慨赫西俄德研究在当下西方学界的冷遇,英语世界的第一本 全景式解读赫西俄德的论文集面世尚不足一年可为一证。 11
神谱 《神谱》的中译本系以韦斯特(Martin Litchfield West)校 订的希腊文本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比代本。在《神谱》注释本 的选用上,中译者以韦斯特的注本为主,辅之以罗氏等其他几 个注本。就对《神谱》阐释的全面透彻而言,尚无出韦氏本之 右者,但罗氏本也有相当的可取之处。虽然罗氏本不像韦氏本 那样关注《神谱》中方言和韵律等的应用,但在某些方面,罗 氏本的探讨更为详尽,并力图阐明赫西俄德在使用自己的语言 时,要论述何种观点,这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神谱》及赫西 俄德的思想大有裨益。 由于《神谱》中所涉及的希腊专名甚多,而且许多专名在 赫西俄德时代乃至整个希腊神话中的确切含义已不可考,中译 者在翻译时多据其希腊语音译而成,少数广为人知且约定俗成 的主神则兼取其职司与音译,如“天神”乌拉诺斯、“大地女 神”该娅等。当然,这种音译在中文表述中也会给读者理解某 位神明的职司带来一定困难,为弥补这一缺撼,除约定俗成的 译名外,中译者在对男神和女神的音译时均作了统一区分,如 男神用“奥”、“得”、“革”、“律”、“特”、“里”、“希”等,而 女神则用“俄”、“德”、“格”、“吕”、“忒”、“瑞”、“西”等。 另外,尚须指出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对照希腊原文,本译者序 以及译者注部分所提及的《神谱》的行数均为希腊原文的相 应行。 12
OEOTONIA 神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