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网络安 目标1、目标2 全概述 第二章网络设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备的安全 标5、目标6、目标7 第三章网络操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4 作系统安全 标5、目标6、目标7 第四章数据加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6 密技术 标5、目标6、目标7 第五章 软件安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6 全技术 标5、目标6、目标7 第六章网络攻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6 6 防技术 标5、目标6、目标7 第七章 VPN安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 > 2 全技术 标5、目标6、目标7 合计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整体教学安排是按照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包括课堂 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在线作业、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博客、WKI等入在 线测试、课堂实例演示等。 具体内容包括: 1,课堂讲授:是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授中采用提问、回顾、联想、讨论等多种 教学方法,并结合PPT演示、动画、网络视频、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并调动学生的 兴趣,强调知识点的衔接、知识结构的贯通。 2.网上教学:利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和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安全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3在线作业:本课程的所有作业都采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在线作业方式完成。每章作业包 括(单选题20题以上、填空题10题以上、简答题2题)。 4,案例分析:本课程对于重点与难点的内容安排了案例教学的环节,如各种安全协议的分析、 网络攻击的探讨等。 5,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资源 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资料、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知识点主动搜集有关资料进 27
27 1 第一章 网络安 全概述 4 目标 1、目标 2 2 第二章 网络设 备的安全 4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3 第三章 网络操 作系统安全 4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4 第四章 数据加 密技术 6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5 第五章 软件安 全技术 6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6 第六章 网络攻 防技术 6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7 第七章 VPN 安 全技术 2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 标 5、目标 6、目标 7 合 计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整体教学安排是按照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包括课堂 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在线作业、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博客、WIKI 等)、在 线测试、课堂实例演示等。 具体内容包括: 1. 课堂讲授:是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授中采用提问、回顾、联想、讨论等多种 教学方法,并结合 PPT 演示、动画、网络视频、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并调动学生的 兴趣,强调知识点的衔接、知识结构的贯通。 2.网上教学:利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和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安全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3.在线作业:本课程的所有作业都采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在线作业方式完成。每章作业包 括(单选题 20 题以上、填空题 10 题以上、简答题 2 题)。 4.案例分析:本课程对于重点与难点的内容安排了案例教学的环节,如各种安全协议的分析、 网络攻击的探讨等。 5.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资源 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资料、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知识点主动搜集有关资料进
行阅读后加上自己的评价上传到课程资源库。 6.网络交互:通过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提供的交互软件(博客、WIKI等)开展教师与学生、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探究式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7在线测试:通过模拟测试是同学了解自身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也可针对测试结果有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 8.课堂实例演示: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防火墙设置等)通过动画、实际软件(PG安 全邮件软件等)的运行等演示。不仅有利用同学掌握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者核形式: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1)传统授课班级:采用百分制,按以下3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考勤占20%,作业占40%,课堂表现占4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2)教学改革试点班级:采用百分制,按以下4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 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其中书面作业占90%,考勤占1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网络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视频学习占30%,小组翻转活动占20%, 随堂测试占15%,章节测试占10%,网络作业占5%,课堂互动5%,网络课堂点到5%,访 问次数5%,网络讨论互动5%)。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计算机安全基础导论》,朱卫东编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6年第2版。 参考书:《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贺思德、申浩如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年第4版。 参考书:《计算机系统安全实验教程》,陈波、于冷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参考书:《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实践》,刘远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撰写人:程皓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28
28 行阅读后加上自己的评价上传到课程资源库。 6.网络交互:通过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提供的交互软件(博客、WIKI 等)开展教师与学生、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探究式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7.在线测试:通过模拟测试是同学了解自身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也可针对测试结果有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 8.课堂实例演示: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防火墙设置等)通过动画、实际软件(PGP 安 全邮件软件等)的运行等演示。不仅有利用同学掌握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1)传统授课班级: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3 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 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其中考勤占 20%,作业占 40%,课堂表现占 4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0%。 (2)教学改革试点班级: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4 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 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0%;(其中书面作业占 90%,考勤占 1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 网络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视频学习占 30%,小组翻转活动占 20%, 随堂测试占 15%,章节测试占 10%,网络作业占 5%,课堂互动 5%,网络课堂点到 5%,访 问次数 5%,网络讨论互动 5%)。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计算机安全基础导论》,朱卫东编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6 年第 2 版。 参考书:《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贺思德、申浩如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 年年第 4 版。 参考书:《计算机系统安全实验教程》,陈波、于冷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年 2 月第 1 版。 参考书:《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实践》,刘远生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9 月第 1 版。 撰写人: 程皓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3470140 课程名称:通信新技术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开课部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 建议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信新技术是理工科高等院校通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 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全面的了解现代通信新技术特点及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通信常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概念、基本技术原 理和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通信发展的前沿,建立现代通信系统全程全 网的概念,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构成、关键技术及工作原理,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特点和要 求,为从事通信专业的工作人员打下一定的操作维护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信新技术课程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救学目标1.理解各种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并能通过分析各类通信的优缺 点以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通信方法,能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述(指标点11) 2.救学目标2.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提出可行的通信方法,能搭建系统模型,培养学 生养成工程思维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指标点1.2) 3教学目标3.通过对某种通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应用该方法进行设计筒单的通信系统, 能分析系统优劣,对该通信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提出改进建议。(指标点1.4)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29
29 《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3470140 课程名称:通信新技术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开课部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 建议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信新技术是理工科高等院校通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 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全面的了解现代通信新技术特点及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通信常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概念、基本技术原 理和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通信发展的前沿,建立现代通信系统全程全 网的概念,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构成、关键技术及工作原理,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特点和要 求,为从事通信专业的工作人员打下一定的操作维护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信新技术课程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 理解各种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并能通过分析各类通信的优缺 点以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通信方法,能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述。(指标点 1.1) 2.教学目标 2. 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提出可行的通信方法,能搭建系统模型,培养学 生养成工程思维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指标点 1.2) 3.教学目标 3. 通过对某种通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应用该方法进行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 能分析系统优劣,对该通信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提出改进建议。(指标点 1.4)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中。 (2)指标点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3)指标点1.4:能用专业知识用于判别过程的极限和优化途径。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对应表 《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通信新技术 任课教师:王勤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理解各种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 并能通过分析各类通信的优缺点以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 础和专业知识用到复杂工程问题 的通信方法,能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述。 的恰当表述中 达成途径:使学生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筒史和发 展趋势,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训 练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表述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提出可行的通信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建 方法,能搭建系统模型,培养学生养成工程思维及解决 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工程问题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基本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析方法, 能对特定通信系统建立模型。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对某种通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应用 1.4能用专业知识用于判别过程 该方法进行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能分析系统优劣,对 的极限和优化途径 该通信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提出改进建 议。 达成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的通信方法,特 别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现阶段应用广 泛的通信方法,通过一定的工程实例,使学生对该方法 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通信基本理论 自学内容:调制的作用。 1.1通信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课堂作业: 1.2通信基本概念 1对学好通信新技术的建议和要求。 1.3信道与噪声 课外作业: 1.4模拟通信系统 1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两 1.5数字通信系统 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识点: 2.调制的作用是什么? 1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 3.构成AMI码和HDB3码的规律是什么? 30
30 (1)指标点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中。 (2)指标点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3)指标点 1.4:能用专业知识用于判别过程的极限和优化途径。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通信新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通信新技术 任课教师:王勤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 础和专业知识用到复杂工程问题 的恰当表述中 教学目标:理解各种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并能通过分析各类通信的优缺点以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 的通信方法,能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述。 达成途径:使学生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发 展趋势,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训 练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表述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1: 1.2 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建 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提出可行的通信 方法,能搭建系统模型,培养学生养成工程思维及解决 工程问题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基本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析方法, 能对特定通信系统建立模型。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1: 1.4 能用专业知识用于判别过程 的极限和优化途径 教学目标:通过对某种通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应用 该方法进行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能分析系统优劣,对 该通信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提出改进建 议。 达成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的通信方法,特 别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现阶段应用广 泛的通信方法,通过一定的工程实例,使学生对该方法 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通信基本理论 1.1 通信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1.2 通信基本概念 1.3 信道与噪声 1.4 模拟通信系统 1.5 数字通信系统 知识点: 1.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内容 自学内容:调制的作用。 课堂作业: 1.对学好通信新技术的建议和要求。 课外作业: 1.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两 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调制的作用是什么? 3.构成 AMI 码和 HDB3码的规律是什么?
2.如何学好通信新技术 3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4.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5.信道的分类及各类信道的特点 6线性调制、非线性调制系统和频分多路复用 7.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二章因特网与TCPP 自学内容:DSN是如何工作的? 2.1计算机网络 课堂作业: 2.2计算机局域网 1局域网是如何工作的? 2.3因特网 2.TCP/IP协议在因特网中起什么作用?是 2.4因特网中的TCPP协议栈 如何工作的? 2.5PV6 课外作业: 2.6传输层协议 1计算机网络分为哪些类型? 2.7网络安全 2.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分别包含哪些部 知识点: 分?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部分 2.计算机局域网的特点和OSI参考模型 3.因特网的工作原理和分层结构 4.因特网中的TCPP协议栈 5.Pv6的数据包格式 6.传输层的TCP和UDP协议 7.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措施 第三章光纤通信 自学内容: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3.1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课堂作业: 3.2光纤 1对光纤通信的理解。 3.3光纤通信器件 课外作业: 3.4光端机. 1光纤通信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5光纤通信系统 2.光纤通信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筒述各 3.6光纤通信常用仪器 部分作用。 知识点: 1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系统组成 2.光纤的结构、类型和传输理论 3.光纤通信器件的种类及各种光纤通信器件 的原理 4.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5.SDH光纤传输系统、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结构 6.光正交频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发展历程和 基本原理 7光纤通信常用仪器 第四章移动通信 自学内容:多普勒效应的含义。 4.1移动通信概述 课堂作业: 4.2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 4.3GSM系统 课外作业: 31
31 2.如何学好通信新技术 3.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4.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5.信道的分类及各类信道的特点 6.线性调制、非线性调制系统和频分多路复用 7.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二章 因特网与 TCP/IP 2.1 计算机网络 2.2 计算机局域网 2.3 因特网 2.4 因特网中的 TCP/IP 协议栈 2.5 IPV6 2.6 传输层协议 2.7 网络安全 知识点: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部分 2.计算机局域网的特点和 OSI 参考模型 3.因特网的工作原理和分层结构 4.因特网中的 TCP/IP 协议栈 5.IPv6 的数据包格式 6.传输层的 TCP 和 UDP 协议 7.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措施 自学内容: DSN 是如何工作的? 课堂作业: 1.局域网是如何工作的? 2.TCP/IP 协议在因特网中起什么作用?是 如何工作的? 课外作业: 1.计算机网络分为哪些类型? 2.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分别包含哪些部 分? 第三章 光纤通信 3.1 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3.2 光纤 3.3 光纤通信器件 3.4 光端机. 3.5 光纤通信系统 3.6 光纤通信常用仪器 知识点: 1.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系统组成 2.光纤的结构、类型和传输理论 3.光纤通信器件的种类及各种光纤通信器件 的原理 4.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5.SDH 光纤传输系统、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结构 6.光正交频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发展历程和 基本原理 7.光纤通信常用仪器 自学内容: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课堂作业: 1.对光纤通信的理解。 课外作业: 1.光纤通信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光纤通信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 部分作用。 第四章 移动通信 4.1 移动通信概述 4.2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4.3 GSM 系统 自学内容:多普勒效应的含义。 课堂作业: 1.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