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打尘劳”,即“损己利物为行”,通 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 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14.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西化梦”以失败告终的原因。(4分)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主 张通过抛弃 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 1934年, 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 化。”胡适也 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种 “西化梦”最 终以失败告终。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 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0.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8题。 怯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 糊知道他在 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 卡上。她也 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 转换乘,所 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 舍友,看她 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 给她;或者 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 最耀眼的色 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 回答,他们 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 每每让她更 加心烦意乱
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打尘劳”,即“损己利物为行”,通 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 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14.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15.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西化梦”以失败告终的原因。(4 分)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主 张通过抛弃 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 1934 年, 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 化。”胡适也 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种 “西化梦”最 终以失败告终。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 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⒛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8 题。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 糊知道他在 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 卡上。她也 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 转换乘,所 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 舍友,看她 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 给她;或者 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 最耀眼的色 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 回答,他们 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 每每让她更 加心烦意乱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 出是在嘈杂 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 没有来得及 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 “嘟嘟”的 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 锐的刀子, 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 的机会。但 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 算回自己位 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 去看,见穿 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 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 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 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群在 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 下花池的那 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 便有了她最 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 就是要找我 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 给定住了 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 心底的疼痛, 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 电影在黑暗 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 片喧嚣的工 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 的脚手架上, 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 春的风沙里, 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 出是在嘈杂 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 没有来得及 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 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 “嘟嘟”的 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 锐的刀子, 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 的机会。但 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 算回自己位 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 去看,见穿 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 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 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 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群在 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 下花池的那 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 便有了她最 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 就是要找我 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 给定住了, 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 心底的疼痛, 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 电影在黑暗 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 片喧嚣的工 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 5 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 的脚手架上, 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 春的风沙里, 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 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 躲闪,则是 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6.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父亲 的出现埋下 了哪些伏笔?(4分) 17.概括小说中父亲有哪些“躲闪”的行为及“躲闪”一词的丰富内涵。(5分) 18.这次父亲出现之后,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刁、题。 陈宇翱一一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 月获得了欧 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 “菲涅尔奖” 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 他主动为 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叉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 口。他始终 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 我们讲赵忠 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 毙的危险回 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 选择。 2004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年,已经在德国 研学七年半 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 取得德国国 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 的颠覆被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 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 躲闪,则是 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⒛13 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6.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父亲 的出现埋下 了哪些伏笔? (4 分) 17.概括小说中父亲有哪些“躲闪”的行为及“躲闪”一词的丰富内涵。(5 分) 18.这次父亲出现之后,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刁、题。 陈宇翱――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 32 岁,已经于今年 4 月获得了欧 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 “菲涅尔奖”, 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 他主动为 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叉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 口。他始终 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 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 我们讲赵忠 尧的故事,讲他 1950 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 毙的危险回 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 选择。 2004 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 年,已经在德国 研学七年半 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 取得德国国 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 的颠覆被
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 入中国科技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奧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 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 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 象便吸引 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 他的远大理 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髙考 时报医学专 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 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 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 立量子实 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 这次长谈, 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硏之路的 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 是作为“青 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 环境,都是 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 非妄言, 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己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 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叉有高端专业技术,更 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 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19.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4 分) 20.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5分 21.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颠覆。17 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 入中国科技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 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 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 象便吸引 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 他的远大理 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 时报医学专 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 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 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 立量子实 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 这次长谈, 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 新篇章。 2013 年 8 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 是作为“青 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 环境,都是 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 非妄言, 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 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叉有高端专业技术,更 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 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9.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 (4 分) 20.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5 分) 21.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6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