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分析的起源 1887年,法(德)国人第一次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研究粘土矿 物在升温过程中的热性质的变化。 1891年,英国人使用示差热电偶和参比物,记录样品与参照物 间存在的温度差,大大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发明了差热分析 (DTA)技术的原始模型。 1915年,日本人在分析天平的基础上研制出热天平,开创了热 重分析(TG技术。 1940-1960年,热分析向自动化、定量化、徼型化方向发展。 1964年,美国人在DTA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示差扫描量热法 (DSC, Perkin- Elmer公司率先研制了DSC-1型示差扫描量热仪
1887年,法(德)国人第一次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研究粘土矿 物在升温过程中的热性质的变化。 1891年,英国人使用示差热电偶和参比物,记录样品与参照物 间存在的温度差,大大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发明了差热分析 (DTA)技术的原始模型。 1915年,日本人在分析天平的基础上研制出热天平,开创了热 重分析(TG)技术。 1940-1960年,热分析向自动化、定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1964年,美国人在DTA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示差扫描量热法 (DSC), Perkin-Elmer公司率先研制了DSC-1型示差扫描量热仪。 三、热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物质的热效应 晶体中水的存在形式 1吸附水:H2O;不参加晶格;存在于表面或 毛细管内,失水温度100-130° 2结晶水:H2O参加晶格;存在于结构中,不 与其他单元形成化学键;失水物相变化;温度 100-300° 3结构水:OH形式参加晶格;存在于结构中 与其他单元形成化学键;失水晶格崩溃;温度 300-10000。 4过渡类型的水:层间水、沸石水
第二节 物质的热效应 • 一 晶体中水的存在形式 • 1 吸附水:H2O;不参加晶格;存在于表面或 毛细管内, 失水温度100-130o 。 • 2结晶水: H2O参加晶格;存在于结构中, 不 与其他单元形成化学键;失水物相变化;温度 100-300o 。 • 3 结构水:OH-形式参加晶格;存在于结构中, 与其他单元形成化学键;失水晶格崩溃;温度 300-1000o 。 • 4 过渡类型的水:层间水、沸石水
二物质的热效应: 脱水吸热; 分解吸热;(aCO3=CaO+CO ·相变-吸热或放热:熔化、升华、 氧化放热 结晶放热;
• 二 物质的热效应: • 脱水-吸热; • 分解-吸热;CaCO3=CaO+CO2 ; • 相变-吸热或放热:熔化、升华、蒸发。 • 氧化-放热; • 结晶-放热;
第三节差热分析(DTA) DTA的基本原理 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 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 种技术。差热分析曲线描述了样品与参比 物之间的温差(Δ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 系
第三节 差热分析(DTA) • 一、DTA的基本原理 • 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 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 种技术。差热分析曲线描述了样品与参比 物之间的温差(Δ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 系
1在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要使之逸出表面 需施加能量V(逸出功)。设有两金属A、 B,Va>Vb,则A,B接触时自由电子由B 流向A,使A,B+,并形成电位差Vae VL=V6-Va 自由电子
1 在金属中有自由电子, 要使之逸出表面, 需施加能量V(逸出功)。设有两金属A、 B,Va>Vb, 则A,B接触时自由电子由B 流向A, 使A-, B+ ,并形成电位差Vab’。 Vab’= Vb-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