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学业考试试卷 阅读《神奇的极光》(节选),按要求完成20—-23题。(16分) ①五光十色、干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常 常岀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 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②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 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 阳风。它们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 星,它们的周围,也会出现极光 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 名称叫做磁层。为了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 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 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 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 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 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 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 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 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 的。 (选自《极光的故事》,有删 节)
2007 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学业考试试卷 阅读《神奇的极光》(节选),按要求完成 20——23 题。 (16 分) ①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常 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 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②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 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 阳风。它们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 星,它们的周围,也会出现极光。 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 名称叫做磁层。为了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 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 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 是 18 英寸或 24 英寸,而是直径为 4000 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 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 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 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 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 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 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 的。 (选自《极光的故事》,有删 节)
20.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3分 21.选段中,作者将地球磁层比作“ 将 比作显象管的荧光屏 将极光比 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 (3分) 22.从段③可以知道,极光形成的原理是: (6分) 23.仿造例句,从下面的三个“假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回答问题 分) ①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②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 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③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例:假如我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我会关注那些美妙的传说、极光的多姿多彩以及形成的 原理,因为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会激发我创作的奇思妙想。 答:假如我是一位 20.大气、地磁场、太阳风,3分;缺一点扣1分。 21.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1分;极区大气,1分;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1分; 答案要准确;只答中心词没有限制语,该空不给分 22.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或“极 光是磁层(地磁场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的)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 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发光的现象。” 语言通顺,清楚、连贯、简洁,1分;答案包括五个要点:“高空大气”、“太阳风”、“地 磁极区高空”、“聚集”、“大气发光现象”,5分;五个要点中,少一点扣1分。 23.开放性试题,合符题意,言之成理,即可按评分标准给分。 评分标准:关注的要点与假如的身份相符合,1分;关注的理由言之有理,2分;语言 通顺,表达连贯、清晰,1分
20 . 现 代 科 学 研 究 认 为 , 极 光 形 成 必 不 可 少 的 条 件 是 : (3 分) 21.选段中,作者将地球磁层比作“ ”,将“ ” 比 作 显 象 管 的 荧 光 屏 , 将 极 光 比 作 ,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 动。 (3 分) 22.从段③可以知道,极光形成的原理是: (6 分) 23.仿造例句,从下面的三个“假如”中,任选一个,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①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 ...,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②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 ...., 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③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 ......,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例:假如我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我会关注那些美妙的传说、极光的多姿多彩以及形成的 原理,因为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会激发我创作的奇思妙想。 答:假如我是一位 20.大气、地磁场、太阳风,3 分;缺一点扣 1 分。 21.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1 分; 极区大气,1 分; 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1 分; 答案要准确;只答中心词没有限制语,该空不给分。 22.极光是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或“极 光是磁层(地磁场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的)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 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发光的现象。” 语言通顺,清楚、连贯、简洁,1 分;答案包括五个要点:“高空大气”、“太阳风”、“地 磁极区高空”、“聚集”、“大气发光现象”,5 分;五个要点中,少一点扣 1 分。 23.开放性试题,合符题意,言之成理,即可按评分标准给分。 评分标准:关注的要点与假如的身份相符合,1 分;关注的理由言之有理,2 分;语言 通顺,表达连贯、清晰,1 分
例:假如我是旅行家,我会关注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因为旅行家是大自然的热爱者 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我去一饱眼福 假如我是科研人员,我会理性的关注与极光有关的资料、数据及研究成果,因为科 学家的职业习惯,使我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 如果从学写说明文出发,文章的写法是我关注的要点。例如: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 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使科学的道理深λ浅出,还有文章语言的准确,脉络 的清晰等,因为这些都是提高我说明文写作能力的很好的借鉴 200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海底也有淡水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 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 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 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 灌溉3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 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 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 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 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 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 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 淡水”。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 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 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 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 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 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 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 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 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6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哪些内容?(4分)
例:假如我是旅行家,我会关注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因为旅行家是大自然的热爱者 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我去一饱眼福。 假如我是科研人员,我会理性的关注与极光有关的资料、数据及研究成果,因为科 学家的职业习惯,使我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 如果从学写说明文出发,文章的写法是我关注的要点。例如: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 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使科学的道理深入浅出,还有文章语言的准确,脉络 的清晰等,因为这些都是提高我说明文写作能力的很好的借鉴。 2007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海底也有淡水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 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 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 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 100 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 灌溉 3 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 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 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 30 米的淡水 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 距该岛 500 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 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 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 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 淡水”。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 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 33 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 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 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 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 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 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 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 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6.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哪些内容?(4 分)
17海底喷泉是如何形成的?(3分) 18.文中提到了三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请任选一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20 19.在开发海底淡水的过程中,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分条叙述,至少写出3条。(3分) 16.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海底有淡水且数量惊人、海底淡水的两种类型、 海底淡水来源理论、海底淡水开发前景等内容。(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7.陆地含水构造延伸到离岸不远的海底含水构造。地下水出水口在海面以下,水头压 力很大.地下水向上喷涌,形成海底喷泉。(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8,示例渗透理论;降水(雨雪)渗入地下形成蓄水层并流入海底 岩浆理论:地底放气带释放出氧气和氧气并相互结合 沉降理论:沉积物中水分被重力挤出后带入地层深处(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9.示例建厂及钻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要适度开发,不可过量 开采:注意避免对淡水区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2007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手机确定你的位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 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 昔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 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住置。 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 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 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倒如,给迷路的人指引 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 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 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
17.海底喷泉是如何形成的?(3 分) 18.文中提到了三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请任选一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 20 字)。(3 分) 19.在开发海底淡水的过程中,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分条叙述,至少写出 3 条。(3 分) 16.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海底有淡水且数量惊人、海底淡水的两种类型、 海底淡水来源理论、海底淡水开发前景等内容。(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7.陆地含水构造延伸到离岸不远的海底含水构造。地下水出水口在海面以下,水头压 力很大.地下水向上喷涌,形成海底喷泉。(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8,示例 渗透理论;降水(雨雪)渗入地下形成蓄水层并流入海底 岩浆理论:地底放气带释放出氧气和氧气并相互结合 沉降理论:沉积物中水分被重力挤出后带入地层深处 (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19.示例 建厂及钻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要适度开发,不可过量 开采;注意避免对淡水区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2007 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手机确定你的位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 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 昔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 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住置。 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 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 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倒如,给迷路的人指引 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 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 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