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 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②由是感激()③深入不毛()④夙夜忧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还于旧都() ③以告先帝之灵()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16.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18.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2分) 14.(2分,每小题0.5分)①平民,百姓②感动,激动,感慨③草木④早晚 15.(2分,每小题0.5分)①在②到③来④拿 16.(4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分)。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 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2分)。 17.(2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8.(2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 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 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贵州安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题。(19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 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 分) ①臣本布衣..( )②由是感激..( )③深入不毛.( )④夙夜..忧叹(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 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还于.旧都( ) ③以.告先帝之灵( )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 16.翻译句子。(4 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 分) 18.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2 分) 14.(2 分,每小题 0.5 分)①平民,百姓 ②感动,激动,感慨 ③草木 ④早晚 15.(2 分,每小题 0.5 分)①在 ②到 ③来 ④拿 16.(4 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 分)。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 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2 分)。 17.(2 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8.(2 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 精神 1 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 自己受到的启示得 1 分) (贵州安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 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③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 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 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 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分) 13.(共4分。每题1分) 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分,每题2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 确。) ①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 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共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取信于民(1分) 16、(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贵州六盘水) 阅读文言文,完成21-24题。(15分) ①庆历四年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伓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百废具兴( (2)连月不开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 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 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 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 分) 13.(共 4 分。每题 1 分)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 4 分,每题 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 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 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15.(共 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贵州六盘水) 阅读文言文,完成 21—24 题。(15 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 分) (1)百废具.兴( ) (2)连月不开.(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 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4分 21.(4分)(1)具通“俱”,全,皆。(2)开:天气放晴。(3)以:因为。(4)大观: 雄伟景象。 22.(4分)(1)(2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23.(3分)议论(1分),点明主旨(1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 分) 24.(4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分),引出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或名句。(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贵州铜仁)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 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 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 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ll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 (2)甚矣,汝之不惠!(3分) 8.C9.C10.C11.(6分,每小题3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 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 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分) 2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介绍性 的文字,使游客对岳阳楼有大体的了解。(4 分) 21.(4 分)(1)具通“俱”,全,皆。 (2)开:天气放晴。 (3)以:因为。(4)大观: 雄伟景象。 22.(4 分)(1)(2 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2 分)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或: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23.(3 分)议论(1 分),点明主旨(1 分),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 分) 24.(4 分)写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1 分),写出登楼观看到的景物特点(1 分),引出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或名句。(1 分)语言表达流畅。(1 分) (贵州铜仁)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 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 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 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 分) (2)甚矣,汝之不惠!(3 分) 8.C 9.C 10.C 11.(6 分,每小题 3 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 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 给 1 分,句子基本正确 2 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 1 分,句子基本正
确2分) (黑龙江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嚶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 1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 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 12.【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评分说明:(2分)每 空1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 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6-10题。(15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战,战则请从。” 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确 2 分) (黑龙江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 10-13 题。(11 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 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 分) 1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 分)每小题 1 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 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 分)每小题各 2 分。 12.【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评分说明:(2 分)每 空 1 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 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 6-10 题。(15 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