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有鮮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 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 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 广,于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 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 “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乂理,咀嚼滋味″,获取“-部之旨趣,一回 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 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 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 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 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 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 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 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岀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 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 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 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 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 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 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
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 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 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 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 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 “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 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 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 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 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 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 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 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 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 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 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 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 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 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 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
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 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干古文章,文章可能 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文本,从作品中来, 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 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 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 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径前必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 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 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各种现实表象的常态排列 2.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一定是一时兴起的可笑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3.请分点概括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不同(6分) 4.本文作者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参考答案】 1.D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和“因而”一句判断。 2.BDB不是“一定”,应该是“或许”;D“神话传说时期”错) 3.(1)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2)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可能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未必完整深刻; (3)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 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 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文本,从作品中来, 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 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 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 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径前必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 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 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3 分)(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各种现实表象的常态排列。 2.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 分) ( )(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一定是一时兴起的可笑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3.请分点概括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不同(6 分) 答: 4.本文作者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参考答案】 1.D 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和“因而”一句判断。 2.B D(B 不是“一定”,应该是“或许”;D“神话传说时期”错) 3.(1)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2)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可能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未必完整深刻; (3)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4)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 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20分钟,满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和谐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 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 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 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 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 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 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 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ˆ夷夏之辨″畛域,打破 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 免宿敌颉利可汘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 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 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 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 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4)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 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20 分钟,满分:1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 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 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 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 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 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 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 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 “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 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 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 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 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 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 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 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 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 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 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 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 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 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 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 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 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 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 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土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 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 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 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
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 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 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 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 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 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 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 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 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 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 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 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 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 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 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 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 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
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迫求 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 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 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 士,体现了唐太宗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显著特点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 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E.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一项是(3分)() A.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B.能够容忍臣下犯颜直谏,闻过则喜。 C.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 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 3.“和而不同”与“和谐”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4.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答案:BC(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体现的 是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特点;C、原文是说“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注意信 息的来源及关键字眼。) 2.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
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 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 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 年 5 月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 )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 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 士,体现了唐太宗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显著特点。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 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E.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一项是(3 分)( ) A.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B.能够容忍臣下犯颜直谏,闻过则喜。 C.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 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 3.“和而不同”与“和谐”矛盾吗?为什么?(4 分) 答: 4.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答: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答案:B C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体现的 是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特点;C、原文是说“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注意信 息的来源及关键字眼。)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