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则不能提供这样一种机制进行解释。 从上面对两个方程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是从货 币需求函数的角度出发,推导出货币数量论:而不像现金交易说那样从货币数量 论出发去推导货币需求函数。现金余额说所蕴涵的这种逻辑顺序的差别,代表了 其理论的相对合理性,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只是在方程变量选择和数学方 法的运用上还不够完善,或者是因为贪图方便以尽快得出结论,才导致了和交易 方程式形式几乎一样的剑桥方程式的出现,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理论的闪光之处。 三、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货币数量说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特别是近代的货币数量说在经 济学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的许多货币需求理论,也是 建立在货币数量说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现金余额数量说,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先 驱,可以说它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的四个崭新视角: 第一,从货币对其持有者的效用来说,发展了研究经济主体持币原因的货币 需求动机理论:第二,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角度,发展了货币需求决定与影响 因素理论;第三,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研究货币需求数量和结构 的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等:第四,从货币供求的相互关系角 度,发展了为研究货币供求函数交互作用的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由此可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复杂化和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数量说本身 也在不断的向纵深发展。他已经从单纯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金融学说,逐 渐发展成以货币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学说,变为国家如何组织协调经济生活的一种 政策主张。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M.Keynes)是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之一,在货币理论的研究上也有辉煌的成就。凯恩斯最早曾是现金余额说的拥护 者和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随着他的《货币理论》在1930年出版,他已 经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评价,并提出了很多质疑。到1936年他所著 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时,他己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学派经济 理论,彻底否定了萨伊定律,从价格分析转变到面向就业与产出的更为一般性的 11
11 化。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则不能提供这样一种机制进行解释。 从上面对两个方程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是从货 币需求函数的角度出发,推导出货币数量论;而不像现金交易说那样从货币数量 论出发去推导货币需求函数。现金余额说所蕴涵的这种逻辑顺序的差别,代表了 其理论的相对合理性,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只是在方程变量选择和数学方 法的运用上还不够完善,或者是因为贪图方便以尽快得出结论,才导致了和交易 方程式形式几乎一样的剑桥方程式的出现,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理论的闪光之处。 三、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货币数量说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特别是近代的货币数量说在经 济学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的许多货币需求理论,也是 建立在货币数量说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现金余额数量说,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先 驱,可以说它开创了研究货币需求的四个崭新视角: 第一,从货币对其持有者的效用来说,发展了研究经济主体持币原因的货币 需求动机理论;第二,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角度,发展了货币需求决定与影响 因素理论;第三,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发展为研究货币需求数量和结构 的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理论等;第四,从货币供求的相互关系角 度,发展了为研究货币供求函数交互作用的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由此可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复杂化和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数量说本身 也在不断的向纵深发展。他已经从单纯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金融学说,逐 渐发展成以货币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学说,变为国家如何组织协调经济生活的一种 政策主张。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M.Keynes)是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之一,在货币理论的研究上也有辉煌的成就。凯恩斯最早曾是现金余额说的拥护 者和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随着他的《货币理论》在 1930 年出版,他已 经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评价,并提出了很多质疑。到 1936 年他所著 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时,他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学派经济 理论,彻底否定了萨伊定律,从价格分析转变到面向就业与产出的更为一般性的
货币理论研究。他以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为理论背景,在《通论》中提出了一 整套新颖的经济理论,我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理论是西方宏观 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里由于篇幅和本书研究范围的限制,只着重介绍这一理论 体系中的货币需求原理。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 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这种流动 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的研究方法,从资产选择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但凯 恩斯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在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后,草率的将 这些因素进行简化,而是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各种动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得出 了实际货币需求不仅受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利率影响的结论。这一结论从 货币数量论的角度理解还有另外的含义,那就是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受利率影响 的、多变的变量。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认为,人 们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 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则要 取决于个人收入与支出的间隔长短,和企业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之间的时间间隔 长短。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入多 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 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意外需要货币。 对个人来说,主要是为了患病、失业等意料不到的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为了抓 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所需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 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 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 12
12 货币理论研究。他以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为理论背景,在《通论》中提出了一 整套新颖的经济理论,我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理论是西方宏观 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里由于篇幅和本书研究范围的限制,只着重介绍这一理论 体系中的货币需求原理。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936 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 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这种流动 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的研究方法,从资产选择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但凯 恩斯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在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后,草率的将 这些因素进行简化,而是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各种动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得出 了实际货币需求不仅受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利率影响的结论。这一结论从 货币数量论的角度理解还有另外的含义,那就是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受利率影响 的、多变的变量。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认为,人 们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 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则要 取决于个人收入与支出的间隔长短,和企业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之间的时间间隔 长短。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入多 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 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意外需要货币。 对个人来说,主要是为了患病、失业等意料不到的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为了抓 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所需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 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 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