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 4、货币政策时滞 5、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 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 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从中央银行决策程序来看,首先 要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工具。但由于目标只是原则 性的,工具不能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各国都在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加 入了一个中介目标,以便通过对它的调节与控制实现其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货 币政策的基本要素起包括: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而货币政策体系不 仅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且还包括手段到目标之间的传导问 题,即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等。因此,货币政策所要探讨的内 容实际上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五个方面,这些问题都将在本章中加以讨 论。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final goal),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 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社会信用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货币政策目标必须紧紧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上与一 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货币政策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 择是有所不同的,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却是为各国 所公认的四大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 中央银行产生以后,特别是以美联储成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各 国逐渐围绕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比较明确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的目 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进,逐步形成的,而且各国在不同 的时期,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情形不同,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1、稳定物价(稳定币值) 稳定物价,通常是指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以 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鉴于通货膨胀从资源配 置效率、财富分配、预期以及经济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终将产生 破坏性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在通货膨胀己成为世界性现象的情况下,物价不可能静止不动。况且,除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 4、货币政策时滞 5、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 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 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从中央银行决策程序来看,首先 要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工具。但由于目标只是原则 性的,工具不能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各国都在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加 入了一个中介目标,以便通过对它的调节与控制实现其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货 币政策的基本要素起包括: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而货币政策体系不 仅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且还包括手段到目标之间的传导问 题,即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等。因此,货币政策所要探讨的内 容实际上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五个方面,这些问题都将在本章中加以讨 论。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final goal),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 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社会信用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货币政策目标必须紧紧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上与一 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货币政策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 择是有所不同的,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却是为各国 所公认的四大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 中央银行产生以后,特别是以美联储成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各 国逐渐围绕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比较明确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的目 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进,逐步形成的,而且各国在不同 的时期,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情形不同,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1、稳定物价(稳定币值) 稳定物价,通常是指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以 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鉴于通货膨胀从资源配 置效率、财富分配、预期以及经济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终将产生 破坏性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在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性现象的情况下,物价不可能静止不动。况且,除
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偏好 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 济社会里,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把物价水平控制 在一定的幅度上,即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容许的限度内。对这个限度的确定 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一 3%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尤其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当时,西 欧、日本经济相继得到恢复和不断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 了美国,美国的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于是,追求高 速度的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经济增长就成了当时货币政策的目 标。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中的 货币供给部门,能够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即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一些效 果。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 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 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 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百分之百的就业,因为还 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因劳动力供求失调难以避免而造成的失业)和自愿性 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只要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和工作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社会就实现了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相政 治危机。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1929 一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由于市场不能自发地保证充分就业,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国家于预经济的政策,并把充分就业摆在货 币政策目标的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珍视高就业,因为高就业意 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高产出和高投入,也意味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稳定 增长。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就业目标是经济政策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 现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 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 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就是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 业的劳动力之比。由于各国助社会经济情况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存在着差 别,因此各国可接受的失业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时可称之为 充分就业呢?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如1971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在《联合经济报告》中提出美国长远的合理 目标应当是使失业率不超过3%.1978年《美国就业法案》规定失业率不超过4% 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较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至2一3%以下
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偏好 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 济社会里,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把物价水平控制 在一定的幅度上,即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容许的限度内。对这个限度的确定 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2%— 3%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尤其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当时,西 欧、日本经济相继得到恢复和不断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 了美国,美国的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于是,追求高 速度的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经济增长就成了当时货币政策的目 标。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中的 货币供给部门,能够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即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一些效 果。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 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 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 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百分之百的就业,因为还 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因劳动力供求失调难以避免而造成的失业)和自愿性 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只要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和工作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社会就实现了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相政 治危机。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 1929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由于市场不能自发地保证充分就业,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国家于预经济的政策,并把充分就业摆在货 币政策目标的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珍视高就业,因为高就业意 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高产出和高投入,也意味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稳定 增长。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就业目标是经济政策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 现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 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 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就是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 业的劳动力之比。由于各国助社会经济情况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存在着差 别,因此各国可接受的失业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时可称之为 充分就业呢?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如 1971 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在《联合经济报告》中提出美国长远的合理 目标应当是使失业率不超过 3%.1978 年《美国就业法案》规定失业率不超过 4% 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较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至 2—3%以下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前,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汇收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国际经济发 展的需要,为了如实反映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概念有了新的发展目前世界各 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内与其他国家间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政治、经济、 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 差或略有逆差。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的货币供 应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顺差意味着该国的外汇收入超过支出,外汇收 入增加,而收购这些外汇,必然要增加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逆差正 好相反。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 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 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 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 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为了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简单地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 其趋于平衡。 平衡国际收支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 于日本、前联邦德国等国经济迅速增长,使其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加强,美国的国 际贸易不断出现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大量美元外流,从而降低了世界各国 对美元的信心,1960年10月,发生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美国为了维护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政策目 标,由此形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此后,虽然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相继由固定 汇率改变为浮动汇率,但平衡国际收支,仍然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目前,在国际收支平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 场的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而言,一国货 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目标。人们的理 想是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想有盈余。从全世界看,一些国家的 盈余就意味着另一些国家的赤字,每个国家都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表上实现盈余 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冲突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目标均为 国民经济稳定所必须,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它们并非都协调一致,相互间往 往存在冲突。除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一般是正相关的外,其他的目标多表 现为冲突的一面。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稳定物 价和经济增长的冲突、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 支的冲突。例如,如果一个社会(或政府)倾向于高就业率,比如将失业率控制在 4%,为此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 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再比如, 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投资过旺,特别是在政府刻意追求增长速度,有意或 无意地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时,扩张的信用手段虽然能使投资增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前,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汇收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国际经济发 展的需要,为了如实反映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概念有了新的发展目前世界各 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内与其他国家间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政治、经济、 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 差或略有逆差。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的货币供 应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顺差意味着该国的外汇收入超过支出,外汇收 入增加,而收购这些外汇,必然要增加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逆差正 好相反。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 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 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 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 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为了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简单地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 其趋于平衡。 平衡国际收支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由 于日本、前联邦德国等国经济迅速增长,使其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加强,美国的国 际贸易不断出现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大量美元外流,从而降低了世界各国 对美元的信心,1960 年 10 月,发生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美国为了维护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政策目 标,由此形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此后,虽然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相继由固定 汇率改变为浮动汇率,但平衡国际收支,仍然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目前,在国际收支平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 场的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而言,一国货 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目标。人们的理 想是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想有盈余。从全世界看,一些国家的 盈余就意味着另一些国家的赤字,每个国家都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表上实现盈余 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冲突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目标均为 国民经济稳定所必须,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它们并非都协调一致,相互间往 往存在冲突。除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一般是正相关的外,其他的目标多表 现为冲突的一面。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稳定物 价和经济增长的冲突、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 支的冲突。例如,如果一个社会(或政府)倾向于高就业率,比如将失业率控制在 4%,为此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 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再比如, 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投资过旺,特别是在政府刻意追求增长速度,有意或 无意地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时,扩张的信用手段虽然能使投资增
加,但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 提高利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可能因抑制投资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央银 行在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努力时,必须考虑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 的关系,或者说在确定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要求。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想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 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一个目标的实现同时会制约着另一个目标的实现,甚 至出现相反的一面。因此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政策目标的选择只 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兼顾,中央银行不得不根据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情势及各项 目标的特点,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以确定牺牲某个目标而实现另一个目标。从 世界范围来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 标在不断调整。1913一一1933年期间为稳定币值(稳定物价)。1933年一一二战 结束期间,由于经济危机后失业增加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充分就业变成 为主要的目标。1950一一6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为最 终目标: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固定汇 率制的存在,以及稍后的能源危机、美元危机等,造成了整个西方国家的国际收 支不平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提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的目标。 专栏11-1 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历史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与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有密切的连 带关系。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存在金本位制度。由于黄金作为 货币具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功能,币值的稳定即意味着经济的稳定,因此, 维持币值稳定成为当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 首要目标。 自1929年开始美国股票市场的狂飙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 状况也是空前的。1929一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人增至三 千万人,加上半失业人数共达4000一4500万人。这期间美国失业人数从150 万人增至1300多万人,加上半失业者共有1700万人,高达民用劳动力的三分 之一。此时各国政府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竖起关税壁垒等措施,以增进国内就业
加,但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 提高利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可能因抑制投资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央银 行在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努力时,必须考虑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 的关系,或者说在确定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要求。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想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 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一个目标的实现同时会制约着另一个目标的实现,甚 至出现相反的一面。因此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政策目标的选择只 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兼顾,中央银行不得不根据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情势及各项 目标的特点,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以确定牺牲某个目标而实现另一个目标。从 世界范围来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目 标在不断调整。1913——1933 年期间为稳定币值(稳定物价)。1933 年——二战 结束期间,由于经济危机后失业增加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充分就业变成 为主要的目标。1950——60 年代初,是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为最 终目标;60 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固定汇 率制的存在,以及稍后的能源危机、美元危机等,造成了整个西方国家的国际收 支不平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提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的目标。 专栏 11-1 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历史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与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有密切的连 带关系。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存在金本位制度。由于黄金作为 货币具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功能,币值的稳定即意味着经济的稳定,因此, 维持币值稳定成为当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 首要目标。 自 1929 年开始美国股票市场的狂飙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932 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 1929 年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 状况也是空前的。1929—33 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人增至三 千万人,加上半失业人数共达 4000—4500 万人。这期间美国失业人数从 150 万人增至 1300 多万人,加上半失业者共有 1700 万人,高达民用劳动力的三分 之一。此时各国政府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竖起关税壁垒等措施,以增进国内就业
水平。至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具体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普遍发生通货膨胀。达时经济安定与币值 稳定又重新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课题。五十年代初,自侵朝战净发生后,美国通 货膨胀亦日益严重,这时美国改府明确提出制止通货膨胀,将其列为经济政策的 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却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五十 年代美国真实经济增长率已明显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为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经 济力量,经济增长问题便成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出现了恶化美元大量外流, 世界各国对美元降低了信心,致使国际货币危机更为严重。美国为竭力支持战后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必须遏止美元外流,改善其国际收支,遂将平衡 国际收支列为经济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之后,美国在经过长期实施“廉币政策”以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失灵, 国家陷入滞胀状态。此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兴起,通货膨胀目标随 之盛行。 第二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intermediate goal),又称中间目标或中介指标,是 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即在实 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中,须首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为中央银行制定 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货币政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要对 最终目标发生作用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 的实现还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目前人们对这一过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控 制。因此,必须有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能够运用于日常操作的,并且能直接 控制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以便中间进行观察和调整。可 以说,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 传送点,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水平。至 1946 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具体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普遍发生通货膨胀。达时经济安定与币值 稳定又重新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课题。五十年代初,自侵朝战争发生后,美国通 货膨胀亦日益严重,这时美国改府明确提出制止通货膨胀,将其列为经济政策的 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却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五十 年代美国真实经济增长率已明显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为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经 济力量,经济增长问题便成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出现了恶化,美元大量外流, 世界各国对美元降低了信心,致使国际货币危机更为严重。美国为竭力支持战后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必须遏止美元外流,改善其国际收支,遂将平衡 国际收支列为经济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之后,美国在经过长期实施“廉币政策”以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失灵, 国家陷入滞胀状态。此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兴起,通货膨胀目标随 之盛行。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intermediate goal),又称中间目标或中介指标,是 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即在实 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中,须首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为中央银行制定 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货币政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要对 最终目标发生作用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 的实现还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目前人们对这一过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控 制。因此,必须有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能够运用于日常操作的,并且能直接 控制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以便中间进行观察和调整。可 以说,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 传送点,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