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的起源及作用 2.货币的定义、形式与层次划分 3.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须臾离不开货币。但是对于货币的 本质和来龙去脉并非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卡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引用了一个 风趣的故事,说明研究货币本质的困难:英国议会在1844-1845年讨论“皮尔条例”的一次 辩论会中,“格莱斯顿曾经说过,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 人多”'。货币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货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货币的 本质及其职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联,有商品经济就有货币。如果没有货币,整个商品经济世界就 要陷入瘫痪状态。这就造成一个假象:货币似乎从来就存在着,是一个“自在之物”。 关于货币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种学说:第一,“救灾 说”。这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周厉王时的大臣芮乃夫反对铸大钱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代 之所以出现货币,是因为古时出现灾难,君王为了赈济灾民,而制造的一种调剂余缺的工具。 第二,“君王创造说”。这是古罗马法学家为了替罗马皇帝贪婪的减重行为辩护而提出的一 种学说。该学说认为既然货币是国王创造的,因此,货币形状,价值量大小,价格标准均可 根据君王的意思而改变。第三,“聪明人发明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及其 继承者提出的一种起源学说。他们在论述商品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时指出,为了解决这个 困难,古代聪明人轻而易举地发明了这种东西。第四,“国定说”。为德国近代经济学家克 耐普所首倡。克耐普的“国定说”为现代国家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显然,以上四种学说都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没有科学地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只有马克思第 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货币的一切之谜包含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矛盾之 中。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有过没有货币的漫长时期,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75
1 第一章 货币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的起源及作用 2.货币的定义、形式与层次划分 3.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须臾离不开货币。但是对于货币的 本质和来龙去脉并非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卡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引用了一个 风趣的故事,说明研究货币本质的困难:英国议会在 1844-1845 年讨论“皮尔条例”的一次 辩论会中,“格莱斯顿曾经说过,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 人多”。货币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货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货币的 本质及其职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联,有商品经济就有货币。如果没有货币,整个商品经济世界就 要陷入瘫痪状态。这就造成一个假象:货币似乎从来就存在着,是一个“自在之物”。 关于货币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种学说:第一,“救灾 说”。这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周厉王时的大臣芮乃夫反对铸大钱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代 之所以出现货币,是因为古时出现灾难,君王为了赈济灾民,而制造的一种调剂余缺的工具。 第二,“君王创造说”。这是古罗马法学家为了替罗马皇帝贪婪的减重行为辩护而提出的一 种学说。该学说认为既然货币是国王创造的,因此,货币形状,价值量大小,价格标准均可 根据君王的意思而改变。第三,“聪明人发明说”。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及其 继承者提出的一种起源学说。他们在论述商品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时指出,为了解决这个 困难,古代聪明人轻而易举地发明了这种东西。第四,“国定说”。为德国近代经济学家克 耐普所首倡。克耐普的“国定说”为现代国家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显然,以上四种学说都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没有科学地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只有马克思第 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货币的一切之谜包含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矛盾之 中。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有过没有货币的漫长时期,直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48 页,人民出版社,1975
一定的发展,人类的劳动除满足基本需要外,尚有节余,从而出现最初的产品交换。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部落人口的迁徙,产品交换的地域逐渐扩大,产品交易种类增多,参与产品交 易的人也多起来,这时,货币才逐渐地出现,当然这时的货币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位货币”。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交换的品种少,采取直接的物物交换,价值表现的形式也是 偶然的。原始社会崩溃以后,私有制开始形成,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畜牧业和 农业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样,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不过此时的直接 交换的不便性并没有构成尖锐的问题。因为这两大部门都可以靠自己的产品生存下去,交换 并不决定人们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社会分工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人类社会第二次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社会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交换也有了新的内容, 交换品种大大增加,交换次数更加频繁,并且社会上有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生产一一即为交 换而生产的人们。交换形式、交换速度以及成交与否,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显然, 原先的物物交换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促使交换 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间接交换的出现。价值的表现形式由偶然的、个别的形式过渡到扩 大的价值形式,进而发展到一般形式。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 人们在进行正式交换之前,先将自己的产品换成“媒介物”然后以“媒介物”交换自己需要 的商品。这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人们在千 百次交换中共同形成的解决物物交换矛盾的“钥匙”。这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 是最初的货币形态。 综上所述,在人类经济社会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以分工制度和不同的占有制度存在为基 础,价值形式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 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形态出发,货币经过漫长的岁月,几经蜕变,演化 成今天的货币价值符号。可见,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什么聪明人或君主创造的, 它是商品的“李生姐妹”。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货币的客观依据,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长期发 展的产物,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货币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 货币在交换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 影响。 (一)货币与交换货币的产生是基于交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货币作 为一种交换媒介,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有用的工具。在近、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主流经济形态很少出现直接的物物交换,即使是易货贸易,仍然使用
2 一定的发展,人类的劳动除满足基本需要外,尚有节余,从而出现最初的产品交换。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部落人口的迁徙,产品交换的地域逐渐扩大,产品交易种类增多,参与产品交 易的人也多起来,这时,货币才逐渐地出现,当然这时的货币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位货币”。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交换的品种少,采取直接的物物交换,价值表现的形式也是 偶然的。原始社会崩溃以后,私有制开始形成,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畜牧业和 农业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样,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不过此时的直接 交换的不便性并没有构成尖锐的问题。因为这两大部门都可以靠自己的产品生存下去,交换 并不决定人们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社会分工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人类社会第二次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社会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交换也有了新的内容, 交换品种大大增加,交换次数更加频繁,并且社会上有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即为交 换而生产的人们。交换形式、交换速度以及成交与否,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显然, 原先的物物交换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客观存在的矛盾促使交换 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间接交换的出现。价值的表现形式由偶然的、个别的形式过渡到扩 大的价值形式,进而发展到一般形式。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 人们在进行正式交换之前,先将自己的产品换成“媒介物”然后以“媒介物”交换自己需要 的商品。这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物”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人们在千 百次交换中共同形成的解决物物交换矛盾的“钥匙”。这个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 是最初的货币形态。 综上所述,在人类经济社会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以分工制度和不同的占有制度存在为基 础,价值形式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 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形态出发,货币经过漫长的岁月,几经蜕变,演化 成今天的货币价值符号。可见,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什么聪明人或君主创造的, 它是商品的“孪生姐妹”。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货币的客观依据,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长期发 展的产物,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货币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 货币在交换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 影响。 (一)货币与交换 货币的产生是基于交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货币作 为一种交换媒介,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有用的工具。在近、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主流经济形态很少出现直接的物物交换,即使是易货贸易,仍然使用
某种货币来计价。因此,纯粹的物物交换只是在个别的落后社会或部落中才会存在。在远古 社会,由于生产极为原始,交易行为是偶然的,所以物物交换没有什么不便的,但是随着交 换活动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物物交换的弊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是物物交换过程中出 现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间的双重巧合”。我们知道,参加交易的双方的产品正是彼 此需要的产品的巧合以及交易双方在时间统一两个条件在具有广泛交易行为的社会中,是难 以存在的。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交易过程中的这种困境。 以我们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吃穿住行,一应俱全,基本上都以 货币交换而来,就经济部门而言,亦复如是,经济部门的原材料的供应、中间产品的转换、 最终产品的销售,等等,都离不开货币的中介作用。由于货币的交易中介作用,使整个社会 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间接增加了社会的福利。 (二)货币与分配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现 代社会经济的主流是市场经济,社会成员的收入与支出、社会经济单位的收入与支出,甚至 国家的收支均须通过货币来进行,货币成为现代社会分配之最重要的工具,居于现代分配制 度的中心地位,宏观经济管理上如此,微观层次上也是这样:从物品分配的物流系统,包括 交通运输、存货管理、仓储发货、需求预测,凡此种种微观层面的经济运营管理均与货币分 配有关。 (三)货币与生产货币对生产的作用可谓巨大。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 货币本身作为财富的代表,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现代市场经济的 巨大发展,使资源的可分割性大大增加,从而使资源的高度替代性成为可能。因此,拥有货 币这种资源,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在现代 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现代资源的分配机制,货币成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一种工 具。现代观点认为,货币配置资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地配置。 (四)货币与消费货币在消费领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货币首先使购买力一般化。 货币尽管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它代表任 何一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所以,商品的所有者在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 般的购买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之外的一些经济形态中,尽管有些经济形态仍然使用货币,但 是不是非常普遍,人们持有的货币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这样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就是特 定的或者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由于其广泛的可接受性,拥 有货币等于取得了其他等价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可以享有购买任何商品和劳务的自由,因 此,持有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一种“选择的权利”--一“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主权是一
3 某种货币来计价。因此,纯粹的物物交换只是在个别的落后社会或部落中才会存在。在远古 社会,由于生产极为原始,交易行为是偶然的,所以物物交换没有什么不便的,但是随着交 换活动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物物交换的弊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是物物交换过程中出 现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间的双重巧合”。我们知道,参加交易的双方的产品正是彼 此需要的产品的巧合以及交易双方在时间统一两个条件在具有广泛交易行为的社会中,是难 以存在的。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交易过程中的这种困境。 以我们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每天都与货币打交道,吃穿住行,一应俱全,基本上都以 货币交换而来,就经济部门而言,亦复如是,经济部门的原材料的供应、中间产品的转换、 最终产品的销售,等等,都离不开货币的中介作用。由于货币的交易中介作用,使整个社会 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间接增加了社会的福利。 (二)货币与分配 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现 代社会经济的主流是市场经济,社会成员的收入与支出、社会经济单位的收入与支出,甚至 国家的收支均须通过货币来进行,货币成为现代社会分配之最重要的工具,居于现代分配制 度的中心地位,宏观经济管理上如此,微观层次上也是这样:从物品分配的物流系统,包括 交通运输、存货管理、仓储发货、需求预测,凡此种种微观层面的经济运营管理均与货币分 配有关。 (三)货币与生产 货币对生产的作用可谓巨大。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 货币本身作为财富的代表,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现代市场经济的 巨大发展,使资源的可分割性大大增加,从而使资源的高度替代性成为可能。因此,拥有货 币这种资源,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在现代 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现代资源的分配机制,货币成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一种工 具。现代观点认为,货币配置资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地配置。 (四)货币与消费 货币在消费领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货币首先使购买力一般化。 货币尽管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它代表任 何一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所以,商品的所有者在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 般的购买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之外的一些经济形态中,尽管有些经济形态仍然使用货币,但 是不是非常普遍,人们持有的货币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这样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就是特 定的或者具体的,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由于其广泛的可接受性,拥 有货币等于取得了其他等价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可以享有购买任何商品和劳务的自由,因 此,持有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一种“选择的权利”-----“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主权是一
种经济权利,在这种权利之下,货币成为一种选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自 主选择所需商品和劳务。进而,通过这种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 通过消费的环节,货币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张扬,货币真正成为实现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一个 必要条件。 专栏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配 在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和配给制度。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国家中央部门对 国家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垄断。企业没有独立决定生产和分配的权利,农民甚至连拥 有自留地的权利都没有,一切财产权由国家拥有,一切经营权由国家计划部门掌握,一切分 配权都由国家决定。配给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凭票供应,当时我国票证种类之繁多,为任何国 家和平时期所少见,有粮票、油票、肉票、蛋票、糖票、布票、工业券等:配给制度的特点 之二是定量供应,即按照家庭人口的数目平均分配种类相同的生活资料,至于每个人对生活 资料的不同需要,是配给制度无暇考虑的问题。人们在取得个人财产方面,完全没有主观能 动性,不论工作能力如何,自己不能决定其个人财产的数量和种类:在消费方面,即使有消 费的欲望,但由于受到短缺经济的制约,经常无法实现。货币的分配作用微不足道。 第二节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定义或规定性 货币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1.本质定义: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后,从本质的角度下了一个定义: 货币是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一,货币是一种商品,这是商品世界经过千百年进化选择的结果,与其他商品在形式 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二,货币具有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商品价 值的能力,即一般等价物:第三,交换领域之所以接受货币,首先因货币是一种商品(注意, 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1)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生活的在金属本位制流通时期)。 2,职能定义(现象定义):马克思从货币的现象入手,来分析货币,从而得出货币的 职能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4 种经济权利,在这种权利之下,货币成为一种选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自 主选择所需商品和劳务。进而,通过这种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 通过消费的环节,货币的作用得到极大的张扬,货币真正成为实现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一个 必要条件。 专栏 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配 在 1978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和配给制度。计划经济的实质就是国家中央部门对 国家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垄断。企业没有独立决定生产和分配的权利,农民甚至连拥 有自留地的权利都没有,一切财产权由国家拥有,一切经营权由国家计划部门掌握,一切分 配权都由国家决定。配给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凭票供应,当时我国票证种类之繁多,为任何国 家和平时期所少见,有粮票、油票、肉票、蛋票、糖票、布票、工业券等;配给制度的特点 之二是定量供应,即按照家庭人口的数目平均分配种类相同的生活资料,至于每个人对生活 资料的不同需要,是配给制度无暇考虑的问题。人们在取得个人财产方面,完全没有主观能 动性,不论工作能力如何,自己不能决定其个人财产的数量和种类;在消费方面,即使有消 费的欲望,但由于受到短缺经济的制约,经常无法实现。货币的分配作用微不足道。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定义或规定性 货币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1.本质定义: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后,从本质的角度下了一个定义: 货币是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一,货币是一种商品,这是商品世界经过千百年进化选择的结果,与其他商品在形式 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二,货币具有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商品价 值的能力,即一般等价物;第三,交换领域之所以接受货币,首先因货币是一种商品(注意, 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1)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生活的在金属本位制流通时期)。 2.职能定义(现象定义):马克思从货币的现象入手,来分析货币,从而得出货币的 职能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这一定义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世界的各国主币都是纸币,从造币材料的角度看,货币不 是一种商品。显然纠结在本质规定性上很难得出一个同一的结论,因此使用货币的职能定义 尤为重要,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货币银行学的货币规定性 西方学者一般都从货币职能,或者说,从货币现象入手来定义货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凯恩斯、弗里德曼、钱德勒等人提出的货币定义。 1.凯恩斯: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极大,而收益率为零的资产。 2.弗里德曼: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3.钱德勒: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的 物品。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这里特别强调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也 就是说,这里的标准不是国家的批准与否,而是大众是否接受、承认。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国家规定的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的规定仍然可能是行 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银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但是在经济中 普遍被企业界承认和接受,类似的例子很多。 上面只是简单地解释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其实,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中的货币定义则比 较全面地概括货币的各种定义,这在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和斯蒂格列茨的《经济学》中 有过详尽的描述。 (三)现实存量定义 上面我们讲过,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但是银行存款在法律 上并没有地位。由于大众普遍接受其为支付中介,因此,现在理论界以及银行界都把银行存 款作为货币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把货币的概念延伸了。随着经济的 发展,大量信用工具不断出现,这些信用工具的相当部分具有货币的某些功能,如支付功能 或交换功能。人们又把这些具有某些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列为货币,于是,货币的概念又被 延伸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现在各国衡量货币和准货币的标准,公认为是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损 失价值或损失很少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各国定义货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各国的经济与金 融情况不同使然。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漫长 的演进过程中,充当货币的材料很多,货币的形式发生许多次的变化。抛开个别国家的特殊
5 这一定义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世界的各国主币都是纸币,从造币材料的角度看,货币不 是一种商品。显然纠结在本质规定性上很难得出一个同一的结论,因此使用货币的职能定义 尤为重要.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货币银行学的货币规定性 西方学者一般都从货币职能,或者说,从货币现象入手来定义货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凯恩斯、弗里德曼、钱德勒等人提出的货币定义。 1.凯恩斯: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极大,而收益率为零的资产。 2.弗里德曼: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3.钱德勒: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的 物品。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这里特别强调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也 就是说,这里的标准不是国家的批准与否,而是大众是否接受、承认。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国家规定的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的规定仍然可能是行 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银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但是在经济中 普遍被企业界承认和接受,类似的例子很多。 上面只是简单地解释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其实,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中的货币定义则比 较全面地概括货币的各种定义,这在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和斯蒂格列茨的《经济学》中 有过详尽的描述。 (三)现实存量定义 上面我们讲过,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但是银行存款在法律 上并没有地位。由于大众普遍接受其为支付中介,因此,现在理论界以及银行界都把银行存 款作为货币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把货币的概念延伸了。随着经济的 发展,大量信用工具不断出现,这些信用工具的相当部分具有货币的某些功能,如支付功能 或交换功能。人们又把这些具有某些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列为货币,于是,货币的概念又被 延伸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现在各国衡量货币和准货币的标准,公认为是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损 失价值或损失很少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各国定义货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各国的经济与金 融情况不同使然。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漫长 的演进过程中,充当货币的材料很多,货币的形式发生许多次的变化。抛开个别国家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