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八中 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 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学校和 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虔诚(qian)感喟(wei)舐犊情深(shi)义愤填膺(ying) B.关卡(k)脊梁(j1) 皓首穷经(h)怅然若失(( chang) C.股肱(gong)付度(cn) 众擎易举(ji 潜移默化(qjin) D.震慑(she) 雇佣(yong 信手拈来(ni 戮力同心(1)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荧屏路由器沆瀣一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飓风发帖子革故鼎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记要听证会耳提面命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D.甘霖咏叹调退避三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通过普查统计,到2020年 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可控制在14.5亿左右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纪念活动从12月12日晚就陆续展开,主要 包括和平烛光祭、和平集会、和平法会以及“为和平而歌”晚会等活动 C.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崛起?究竟是富强的 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D.2011年春节刚过,国际油价便一路飙升.中东各国局势急剧动荡,埃及、利比亚、 也门…等乱象迭起,更是令本已步履维艰的石油期货市场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 故事,通过各个层面展示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B.广州亚组委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强凋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办好本届亚运会
山东省枣庄八中 2011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 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学校和 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虔.诚(qián) 感喟.(wèi) 舐.犊情深(shì) 义愤填膺.(yīng) B.关卡.(kǎ) 脊.梁(jǐ) 皓.首穷经(hào) 怅.然若失((chàng) C.股肱.(gōng) 忖.度(cǔn) 众擎.易举(jìng) 潜.移默化(qián) D.震慑.(shè) 雇佣.(yōng) 信手拈.来(niān) 戮.力同心(l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荧屏 路由器 沆瀣一气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飓风 发帖子 革故鼎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记要 听证会 耳提面命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D.甘霖 咏叹调 退避三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于 2010 年 11 月 1 日正式启动。通过普查统计,到 2020 年, 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可控制在 14.5 亿左右。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73 周年纪念活动从 12 月 12 日晚就陆续展开,主要 包括和平烛光祭、和平集会、和平法会以及“为和平而歌”晚会等活动。 C.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崛起?究竟是富强的 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D.2011 年春节刚过,国际油价便一路飙升.中东各国局势急剧动荡,埃及、利比亚、 也门……等乱象迭起,更是令本已步履维艰的石油期货市场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2010 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 故事,通过各个层面展示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B.广州亚组委 25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强凋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办好本届亚运会
提高广州亚运会的软实力,让奥林匹克精神在南粤大地上广泛留传 C.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的车祸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句“我爸是李刚”更是被网友编排得别开生面 D.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你的这种到处刺探他人 隐私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神马都是浮云”、“鸭梨”、“蒜你狠”、“围脖”、“非常艰难的决定”“给力”等网 络词语在2010年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B.我国载人空问站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2011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 宫一号”,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枣庄冬春季二日游以莲青山滑雪场、盈泰温泉度假村、台儿庄古城为依托,为广大 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枣庄、亲近枣庄、认识枣庄的良好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是2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和纲领性文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 代,庄骚比翼,晢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孑是-位将 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 永恒的关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 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弥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晢学与诗之间寻求 美和自由的人生一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 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 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三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 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 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
提高广州亚运会的软实力,让奥林匹克精神在南粤大地上广泛留传。 C.2010 年 10 月 16 日晚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的车祸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一 句“我爸是李刚”更是被网友编排得别开生面。 D.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你的这种到处刺探他人 隐私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神马都是浮云”、“鸭梨”、“蒜你狠”、“围脖”、“非常艰难的决定”、“给力”等网 络词语在 2010 年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B.我国载人空问站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 2011 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 宫一号”,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枣庄冬春季二日游以莲青山滑雪场、盈泰温泉度假村、台儿庄古城为依托,为广大 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枣庄、亲近枣庄、认识枣庄的良好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是 2l 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和纲领性文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 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 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 永恒的关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 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弥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 美和自由的人生一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 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 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三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 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 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 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 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 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 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 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 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 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则是 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 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涛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 峰。 C.庄子、屈原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
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 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 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 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 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 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 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6.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则是 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 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涛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 子》。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 峰。 C.庄子、屈原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
诗歌。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智除奸佞 杨文襄υ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 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④,一言内变事,嘱永日:“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 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日:“即不济,奈何?公日:“他人言,济不济未 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吲,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 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ˆ。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 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干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日:“老奴 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 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⑥,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 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日:“瑾用事时,我旱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氵今罪 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绋 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 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 后溢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 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 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及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 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 诡:诡计 B.没其兵器 没:没收 C.主必就公问 就:接近 D.断不、济事 济: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诗歌。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 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④,一言内变事,嘱永日:“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 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日:“即不济,奈何?”公日:“他人言,济不济未 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吲,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 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 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日:“老奴 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 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⑥,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 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 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绋 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 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 后溢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 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 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及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 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诡.言请屏人语 诡:诡计 B.没.其兵器 没:没收 C.主必就.公问 就:接近 D.断不、济.事 济: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以危言动永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觎惑也 11.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 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 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瑾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 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刘瑾被抓后,奉命押送南京。刘瑾上 书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宫说:这些奏章涉 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瑾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 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飑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有人说王诗中“乱”、“始”两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这两首诗写采莲女形象时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周易》)
B.①乃.进内变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觎惑也 11.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 )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 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 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瑾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 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刘瑾被抓后,奉命押送南京。刘瑾上 书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宫说:这些奏章涉 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瑾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 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 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 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 分)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 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飑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有人说王诗中“乱”、“始”两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赏析。(4 分) (2)这两首诗写采莲女形象时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