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现实生活中灯光的价值:后 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光的象征意义,而以第8自然段为过渡。本文的文眼是“灯光是不会灭 的”,文章的线索是“灯”。文章的写作思路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眼前,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在廊上眺望,看到寒夜中的几 点灯火。这灯火“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第二部分(4—8自然段),回忆,写作者回忆起以前黑夜中见到的灯火,他能给夜行人 指路, 使人感到安慰”和“鼓舞”。这黑夜中的灯火给人带来“勇气”和“温暖”。 第三部分(9—12自然段),联想,写作者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友人遇救的事 说明灯光凝集着爱心和温情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眼前,暗示抗战必将胜利,坚信这“灯光是不会灭的 四、写作特点分析 本文的作者巴金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语言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而字字妥帖,感情的表达 是那样热烈含蓄而蕴含哲理,这都是因为他把心中的“寓意”,通过自己的感觉、回忆、联 想,曲折地娓娓道来,向你倾诉。这暗夜中的灯光就是文章的“形”;作者向往光明、追求 进步、坚信必胜的思想感情就是文章的“神”。在作者笔下的“灯”,有远古的,有现在的 上下几千年;有中国的,有外国的,纵横几万里;但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不论是在中 国还是外国,人们对灯光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光都能给人以光明、温暖、希望、勇气,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五、教法建议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象征手法,因为虽然题为《灯》,实际上是写灯光,是以灯光 为象征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光明与进步,象征着抗战必将胜利的 执著信念。所谓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描述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 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些抽象道理或感情。这种抽象的道理或 感情,就是象征意义。作者巴金就是通过联想手法达到象征手法的运用:由眼前的灯光想 到黑夜的灯光、想到希洛点燃的火炬、想到“人间的灯光”;由眼前的灯光想到“光驱散了我 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由眼前的灯光与“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联想到 难道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等,从而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故而,在教学中 必须讲解清楚。 六、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他们的一点点恩泽”? 提示:因为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凝聚着姐姐对弟弟深厚的友爱之情,这种爱也使 不少捕鱼人得到好处;希洛火炬凝聚着情人之爱,虽然是远古的事情,但仍然鼓舞着现代 人的人们:陌生人家的油灯,竟使一个绝望、悲观的人变成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 切都表明灯光凝聚着人间的爱和温暖,使人产生希望,让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 16
16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现实生活中灯光的价值;后 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光的象征意义,而以第8自然段为过渡。本文的文眼是“灯光是不会灭 的”,文章的线索是“灯”。文章的写作思路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眼前,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在廊上眺望,看到寒夜中的几 点灯火。这灯火“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第二部分(4—8自然段),回忆,写作者回忆起以前黑夜中见到的灯火,他能给夜行人 指路, 使人感到“安慰”和“鼓舞”。这黑夜中的灯火给人带来“勇气”和“温暖”。 第三部分(9—12自然段),联想,写作者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友人遇救的事, 说明灯光凝集着爱心和温情。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眼前,暗示抗战必将胜利,坚信这“灯光是不会灭的”。 四、写作特点分析 本文的作者巴金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语言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而字字妥帖,感情的表达 是那样热烈含蓄而蕴含哲理,这都是因为他把心中的“寓意”,通过自己的感觉、回忆、联 想,曲折地娓娓道来,向你倾诉。这暗夜中的灯光就是文章的“形”;作者向往光明、追求 进步、坚信必胜的思想感情就是文章的“神”。在作者笔下的“灯”,有远古的,有现在的, 上下几千年;有中国的,有外国的,纵横几万里;但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不论是在中 国还是外国,人们对灯光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光都能给人以光明、温暖、希望、勇气,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五、教法建议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象征手法,因为虽然题为《灯》,实际上是写灯光,是以灯光 为象征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光明与进步,象征着抗战必将胜利的 执著信念。所谓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描述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 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些抽象道理或感情。这种抽象的道理或 感情,就是象征意义。作者巴金就是通过联想手法达到象征手法的运用:由眼前的灯光想 到黑夜的灯光、想到希洛点燃的火炬、想到“人间的灯光”;由眼前的灯光想到“光驱散了我 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由眼前的灯光与“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联想到 “难道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等,从而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故而,在教学中 必须讲解清楚。 六、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他们的一点点恩泽”? 提示:因为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凝聚着姐姐对弟弟深厚的友爱之情,这种爱也使 不少捕鱼人得到好处;希洛火炬凝聚着情人之爱,虽然是远古的事情,但仍然鼓舞着现代 人的人们;陌生人家的油灯,竟使一个绝望、悲观的人变成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 一切都表明灯光凝聚着人间的爱和温暖,使人产生希望,让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
失,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 2.如何理解“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提示:指明一个人不仅仅是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和崇高的理想。正是有了希 望和崇高的理想,人们才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对抗战胜利的向往和信念才能得以实现。 七、补充资料 有关巴金同志写过的几句话: 1.巴金在《朋友》一文中说:“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长久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 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 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 是它。 2.“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我指的不是化妆品,不是空谈,也不是挂在人们 嘴上的口头禅。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它是海洋,我好比一小 滴水:它是大山,我不过一粒泥沙。不管我多么渺小,从它那里我可以吸取无穷无尽的力 3.巴金在《废园外》的后记中写到:“在零下四度的寒夜里,我的心热得像一块烧红 的炭……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作了火种。我听 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持 着。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 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 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献给读者。” 编者:孟晓云 9.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 3.理解课文中作者选材的特点和对文章基调的把握 、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 作家,他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小读唐诗、古文、爱好 文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 被校方开除。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异 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情。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 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这是他的早期
17 失,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 2.如何理解“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提示:指明一个人不仅仅是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和崇高的理想。正是有了希 望和崇高的理想,人们才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对抗战胜利的向往和信念才能得以实现。 七、补充资料 有关巴金同志写过的几句话: 1.巴金在《朋友》一文中说:“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长久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 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 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 是它。” 2.“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我指的不是化妆品,不是空谈,也不是挂在人们 嘴上的口头禅。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它是海洋,我好比一小 滴水;它是大山,我不过一粒泥沙。不管我多么渺小,从它那里我可以吸取无穷无尽的力 量。” 3.巴金在《废园外》的后记中写到:“在零下四度的寒夜里,我的心热得像一块烧红 的炭……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作了火种。我听 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持 着。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 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 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献给读者。” 编者:孟晓云 9.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 3.理解课文中作者选材的特点和对文章基调的把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 作家,他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小读唐诗、古文、爱好 文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 被校方开除。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异 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情。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 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这是他的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