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要统一中国,基本上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秦稍弱,但比其他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 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是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为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 领土,蔺相如挺身而出,有勇有谋,外交上不卑不亢,军事上严密戒备,同时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顾全大局,将相团结,一致对外等是赵国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 战国形势图: 晋赵邯 晶韩”郑 楚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从廉颇蔺相如众多事迹中,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将相和”,并通过对这三件事情的具体生动的描述,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 计私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廉颇的坦率真诚、勇于改过的精神, 歌颂了两人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个部分,分述三个故事 第一部分,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故事,显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善于辞令 “完璧归赵”是当时秦、赵两国间的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微贱的蔺相如,本来没有参 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是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王和大臣都没有主张。在左右为 难的情况下,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去处理这个难题。缪贤列举具体事实,从侧面介绍蔺相如 具有智勇兼备的才能,而赵王正需要这样的人出使秦国。 赵王召见蔺相如,问其对策。蔺相如从秦强我弱对比中得出“不可不许”的主张。与 上文的“计未定”相映衬,显示出他很有见解。接着他详细分析了予璧与否的利弊,争取
11 它要统一中国,基本上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秦稍弱,但比其他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 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是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为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 领土,蔺相如挺身而出,有勇有谋,外交上不卑不亢,军事上严密戒备,同时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顾全大局,将相团结,一致对外等是赵国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 战国形势图: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从廉颇蔺相如众多事迹中,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将相和”,并通过对这三件事情的具体生动的描述,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 计私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廉颇的坦率真诚、勇于改过的精神, 歌颂了两人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个部分,分述三个故事。 第一部分,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故事,显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善于辞令。 “完璧归赵”是当时秦、赵两国间的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微贱的蔺相如,本来没有参 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是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王和大臣都没有主张。在左右为 难的情况下,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去处理这个难题。缪贤列举具体事实,从侧面介绍蔺相如 具有智勇兼备的才能,而赵王正需要这样的人出使秦国。 赵王召见蔺相如,问其对策。蔺相如从秦强我弱对比中得出“不可不许”的主张。与 上文的“计未定”相映衬,显示出他很有见解。接着他详细分析了予璧与否的利弊,争取
道义上的胜利,避免秦以此做进军的借口,表现了他的“有智谋”,蔺相如自告奋勇,承担 出使任务,还作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保证,表明他不辱使命 的信心。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突出地表现在与秦王面对面的斗争中。 蔺相如捧璧到了秦国,自恃强大的秦既不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这 就清楚地暴露了秦王欺诈的目的。为了完成使命,蔺相如机智地托辞:“璧有瑕,请指示王。” 巧妙地重新把璧夺了回来。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义正辞严地斥责秦王背 信弃义,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 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美玉的秦王一反倨傲的态度,只好婉言道歉,并答应把十五城给赵 国,蔺相如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由于蔺相如看透了秦王“决负约不偿城”的贪婪 本质,一面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礼于廷”以争取时间,另一面秘密使从者将璧送 回赵国。这显示了蔺相如处理问题的周密和机智。在第二回合中,蔺相如一见秦王就先发 制人,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再提出合理的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最后毫无惧色地 说:“臣请就汤镬。”这一席舌战强秦的议论,弄得秦王及群臣瞠目结舌,十分狼狈。蔺相 如以自己的智谋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二部分,写秦王、赵王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秦恃强凌弱,在赵国处境极端困难的 形势下进行的。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酷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 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胆怯的 赵王去赴会,肩负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 蔺相如立刻针锋相对地要秦王击,当“秦王怒,不许”时,相如继而“前进”,用行动 进逼,并发出要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誓言。对欲加害相如的秦王左 右,他“张目叱之”。面对相如的凛然正气,“左右皆靡”,逼得秦王不得不“为一击”。 当秦之群臣企图挽回面子,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相如马上更厉害地提出“请以 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通过蔺相如的语言行动,生动地表现出他为了 赵国的尊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勇敢机智、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在蔺相如作外交斗争 时,廉颇在境内“亦盛设兵以待,秦不敢动”,显示了廉颇忠于赵国,及在这场斗争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 渑池之会的尾声交待“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既是对该故事的收 尾,又不露痕迹地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廉蔺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将相和。突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和廉颇勇于改过 的品德。 前两个故事所反映的是秦赵之间的外部矛盾,第三个故事引出了廉蔺的内部矛盾。因 为以相如过去“舍人”的身份而如今“位在廉颇之右”,引起居功自傲的廉颇的不满。文章 在此照应了首段的伏笔。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采取了退让的态度:“不肯与会”,“不与争
12 道义上的胜利,避免秦以此做进军的借口,表现了他的“有智谋”,蔺相如自告奋勇,承担 出使任务,还作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保证,表明他不辱使命 的信心。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突出地表现在与秦王面对面的斗争中。 蔺相如捧璧到了秦国,自恃强大的秦既不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这 就清楚地暴露了秦王欺诈的目的。为了完成使命,蔺相如机智地托辞:“璧有瑕,请指示王。” 巧妙地重新把璧夺了回来。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义正辞严地斥责秦王背 信弃义,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 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美玉的秦王一反倨傲的态度,只好婉言道歉,并答应把十五城给赵 国,蔺相如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由于蔺相如看透了秦王“决负约不偿城”的贪婪 本质,一面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礼于廷”以争取时间,另一面秘密使从者将璧送 回赵国。这显示了蔺相如处理问题的周密和机智。在第二回合中,蔺相如一见秦王就先发 制人,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再提出合理的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最后毫无惧色地 说:“臣请就汤镬。”这一席舌战强秦的议论,弄得秦王及群臣瞠目结舌,十分狼狈。蔺相 如以自己的智谋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二部分,写秦王、赵王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秦恃强凌弱,在赵国处境极端困难的 形势下进行的。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酷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 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胆怯的 赵王去赴会,肩负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 蔺相如立刻针锋相对地要秦王击 ,当“秦王怒,不许”时,相如继而“前进 ”,用行动 进逼,并发出要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誓言。对欲加害相如的秦王左 右,他“张目叱之”。面对相如的凛然正气,“左右皆靡”,逼得秦王不得不“为一击 ”。 当秦之群臣企图挽回面子,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相如马上更厉害地提出“请以 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通过蔺相如的语言行动,生动地表现出他为了 赵国的尊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勇敢机智、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在蔺相如作外交斗争 时,廉颇在境内“亦盛设兵以待,秦不敢动”,显示了廉颇忠于赵国,及在这场斗争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 渑池之会的尾声交待“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既是对该故事的收 尾,又不露痕迹地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廉蔺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将相和。突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和廉颇勇于改过 的品德。 前两个故事所反映的是秦赵之间的外部矛盾,第三个故事引出了廉蔺的内部矛盾。因 为以相如过去“舍人”的身份而如今“位在廉颇之右”,引起居功自傲的廉颇的不满。文章 在此照应了首段的伏笔。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采取了退让的态度:“不肯与会”,“不与争
列”,“引车避匿”。接着又以相如舍人的话来反衬相如的“退让”。而相如则理智地指出退 让并非怯弱,同时分析了秦不敢加兵于赵的原因,说明退让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 廉颇听到以后立刻幡然醒悟,并以实际行动负荆请罪。这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 的。正因为爱国精神是他们两人共同的一面,故两人最后成为“刎颈之交”,矛盾终于得到 解决 四、写作特点分析 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文章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第一件完璧归赵,全写蔺相如,侧重写他的机智 第二件写渑池之会,重点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勇敢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对廉颇的 描写,穿插在渑池会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他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以军事力量支援 蔺相如的外交斗争。第三件事写将相和,合写两人,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 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共同点上来 文章对三个故事的描述也详略分明。开头简述二人出身,廉详蔺略,为后文写廉颇居 功自傲,鄙视蔺相如的出身作了伏笔。详写完璧归赵故事后,略写结局。渑池之会的背景 简写,详写蔺相如在会上的斗争,结果简单交待几笔。第三件事详写廉颇妒忌,接着特别 详细地写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极力忍让,然后写廉颇知过改过,充分表现两人的爱国 之情。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依次展示了三组矛盾,刻画了蔺相如的性格。故事开始是:“予璧” 与“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反复商议,难以定案之时,蔺相如出场,几句话把“予” 与“勿予”的利害分析得一清二楚,且自愿出使,矛盾顺利解决,矛盾解决中蔺相如的智 慧、胆识得到了展现。在秦廷“夺璧”和“保璧”的矛盾更直接尖锐。蔺相如先礼貌地献 璧,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巧妙地取璧,然后申说理由。后为防止夺璧,他怒发冲冠 威胁秦王,最后要求秦王斋戒,蔺相如完璧归赵。 课文三个故事中都充满着尖锐的矛盾斗争,在一个又一个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矛盾 斗争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编者:高国兴
13 列”,“引车避匿”。接着又以相如舍人的话来反衬相如的“退让”。而相如则理智地指出退 让并非怯弱,同时分析了秦不敢加兵于赵的原因,说明退让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 廉颇听到以后立刻幡然醒悟,并以实际行动负荆请罪。这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 的。正因为爱国精神是他们两人共同的一面,故两人最后成为“刎颈之交”,矛盾终于得到 解决。 四、写作特点分析 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文章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第一件完璧归赵,全写蔺相如,侧重写他的机智。 第二件写渑池之会,重点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勇敢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对廉颇的 描写,穿插在渑池会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他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以军事力量支援 蔺相如的外交斗争。第三件事写将相和,合写两人,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 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共同点上来。 文章对三个故事的描述也详略分明。开头简述二人出身,廉详蔺略,为后文写廉颇居 功自傲,鄙视蔺相如的出身作了伏笔。详写完璧归赵故事后,略写结局。渑池之会的背景 简写,详写蔺相如在会上的斗争,结果简单交待几笔。第三件事详写廉颇妒忌,接着特别 详细地写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极力忍让,然后写廉颇知过改过,充分表现两人的爱国 之情。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依次展示了三组矛盾,刻画了蔺相如的性格。故事开始是:“予璧” 与“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反复商议,难以定案之时,蔺相如出场,几句话把“予” 与“勿予”的利害分析得一清二楚,且自愿出使,矛盾顺利解决,矛盾解决中蔺相如的智 慧、胆识得到了展现。在秦廷“夺璧”和“保璧”的矛盾更直接尖锐。蔺相如先礼貌地献 璧,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巧妙地取璧,然后申说理由。后为防止夺璧,他怒发冲冠, 威胁秦王,最后要求秦王斋戒,蔺相如完璧归赵。 课文三个故事中都充满着尖锐的矛盾斗争,在一个又一个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矛盾 斗争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编者:高国兴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教学目标 以范文反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学会从普通的现实 生活中体味出思想新意,并引发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2.了解记叙文主题和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解记叙文主题和材料的相互关系 3.掌握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文章所给的材料中概括出文章(段落)的 主旨 4.学会写作中正确地确定文章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材和剪裁 、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都为咏物寄情的散文,但各有特色。教学时应突出重点。四篇教读 课文的特色分别是:《灯》缘物寄情,运用象征手法鞭挞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歌颂了抗 日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感情细腻深沉,文笔委婉尽致。《故都的秋》采用对比手法, 表现故都北平的秋色,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故乡的榕树》以鲜明的色彩和充满情意 的语言,选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褒禅山记》则是一篇借 物言志的散文。在记述游览经过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 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溶于一炉,并体现对社会、人生执著追求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教材处理。七篇课文中,四篇为教读课文,三篇为学生自读课文。可将两者结合 起来,先讲授一、二篇教读课文,将关于“主题与材料关系”的单元读写知识贯穿于课文教 学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指导学 生阅读自读课文,进一步举一反三巩固知识。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习后两篇教读课文, 将读写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扩展,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忌逐字逐句讲解(文言文例外),因本单元课文都为咏物寄情 的散文,宜多采用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如《灯》的深沉、《故都的秋》的忧郁、《故乡的榕树》的鲜明流畅、《游褒禅山记》 的冷静理智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细细体味的 3.训练。要充分利用配套练习册,练习可以安排课内讨论或课外独立完成,老师也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练习。内容上要将阅读练习、写作练习和听说练习结合起 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14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一、教学目标 1.以范文反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学会从普通的现实 生活中体味出思想新意,并引发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2.了解记叙文主题和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解记叙文主题和材料的相互关系。 3.掌握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文章所给的材料中概括出文章(段落)的 主旨。 4.学会写作中正确地确定文章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材和剪裁。 二、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都为咏物寄情的散文,但各有特色。教学时应突出重点。四篇教读 课文的特色分别是:《灯》缘物寄情,运用象征手法鞭挞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歌颂了抗 日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感情细腻深沉,文笔委婉尽致。《故都的秋》采用对比手法, 表现故都北平的秋色,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故乡的榕树》以鲜明的色彩和充满情意 的语言,选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褒禅山记》则是一篇借 物言志的散文。在记述游览经过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 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溶于一炉,并体现对社会、人生执著追求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教材处理。七篇课文中,四篇为教读课文,三篇为学生自读课文。可将两者结合 起来,先讲授一、二篇教读课文,将关于“主题与材料关系”的单元读写知识贯穿于课文教 学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指导学 生阅读自读课文,进一步举一反三巩固知识。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习后两篇教读课文, 将读写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扩展,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忌逐字逐句讲解(文言文例外),因本单元课文都为咏物寄情 的散文,宜多采用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如《灯》的深沉、《故都的秋》的忧郁、《故乡的榕树》的鲜明流畅、《游褒禅山记》 的冷静理智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细细体味的。 3.训练。要充分利用配套练习册,练习可以安排课内讨论或课外独立完成,老师也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练习。内容上要将阅读练习、写作练习和听说练习结合起 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8.灯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2.理解本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理解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 思想感情。 、作者及背景介绍 巴金,1904年出生,汉族,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巨匠,无党派。原名李尧棠,又名李 芾(fei)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请师读书。五四运动 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 翌年在巴黎完成处女作《灭亡》,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37年与茅盾创办《烽火》,曾 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 文学》、《收获》主编。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 市文联副主席。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 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家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中篇小说《春天 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译有长 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这篇托物寓意散文写于1942年2月,写作地点在桂林,并编入散文集《废园外》。正 如巴金同志说:“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此时,中国抗 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孤注一掷,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外表上看,日本侵 略者好像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疲于奔命长达5年之久。因此,“正义的 最后胜利”的信念,已经在人民的心中燃烧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象征性散文,因实出虚,虚实相称”是其显著特点。本文作者以“灯 ”为象征物,象征着希望、光明、精神、温暖。全文虚实相称,将物质的灯与心灵的灯相结 合,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将胜利的执著信念和高昂的乐 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正义必定胜利,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2.结构层次
15 8.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2.理解本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理解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 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巴金,1904年出生,汉族,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巨匠,无党派。原名李尧棠,又名李 芾(fèi)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请师读书。五四运动 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 翌年在巴黎完成处女作《灭亡》,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37年与茅盾创办《烽火》,曾 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 文学》、《收获》主编。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 市文联副主席。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 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家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中篇小说《春天 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译有长 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这篇托物寓意散文写于1942年2月,写作地点在桂林,并编入散文集《废园外》。正 如巴金同志说:“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此时,中国抗 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孤注一掷,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外表上看,日本侵 略者好像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疲于奔命长达5年之久。因此,“正义的 最后胜利”的信念,已经在人民的心中燃烧。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象征性散文,“因实出虚,虚实相称”是其显著特点。本文作者以“灯 ”为象征物,象征着希望、光明、精神、温暖。全文虚实相称,将物质的灯与心灵的灯相结 合,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将胜利的执著信念和高昂的乐 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正义必定胜利,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2.结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