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湛江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题集(阅读) 整理人:钟召艳 最新重点中考篇目16+2:(红体字代表考过,应该不会在考) 1《论语十则》2《桃花源记》3《陋室铭》(刘禹锡唐) 4《爱莲说》5《三峡》6《记承天寺夜游》7《马说》 8《送东阳马生序》 9《小石潭记》 10《岳阳楼记》 11《醉翁亭记》 12《出师表》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鱼我所欲也》 15《曹刿论战》 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7公输 18 重点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hua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an)石底以出,为坻(chi)为屿(yd),为嵁(ka 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en)差(ci)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1)然不动,俶(chu) 尔远逝,往来翕(x)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do)无人,凄神寒骨,悄(qio)怆( chuang)幽邃 (sui)。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ong)古,余弟宗玄。隶(l)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 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 2010 年湛江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题集(阅读) 整理人:钟召艳 最新重点中考篇目 16+2:(红体字代表考过,应该不会在考) 1《论语十则》2《桃花源记》3《陋室铭》(刘禹锡 唐) 4《爱莲说》 5《三峡》 6《记承天寺夜游》 7《马说》 8《送东阳马生序》 9《小石潭记》 10《岳阳楼记》 11《醉翁亭记》 12《出师表》 1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4《鱼我所欲也》 15《曹刿论战》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17.公输 18.《 》 重点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 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 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 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 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答: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 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 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4、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1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 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 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1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1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1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 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答: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2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 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 匆记之而去? 答: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 匆匆记之而去。 22、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么好处 答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 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23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答: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2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 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 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答: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 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 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答: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4、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1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 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 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1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1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1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 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答: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2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 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 匆记之而去? 答: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 匆匆记之而去。 22、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么好处? 答:A 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 比喻。 C 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23 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答: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2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 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 看不到尽头 25、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 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26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 同? 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 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27、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分析吴均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 无碍”以及郦道元写的“绿水平潭,千丈见底,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就选材来 说,与本文有何不同? 答:A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B、吴均、郦道元都概括地、抽象地写这些事物、是从人的直观感受来写的,客观地体现山 水的特点。而柳宗元自己感受写得少,大部分内容刻画了鱼的形态、神情。是以山水之美排 遣被贬后抑郁的心境。 28、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 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 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 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9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 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30、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 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 “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 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31、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3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3、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34、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 之处吗?
3 2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 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 看不到尽头。 25、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 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26 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 同? 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 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27、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分析吴均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 无碍”以及郦道元写的“绿水平潭,千丈见底,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就选材来 说,与本文有何不同? 答:A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B、吴均、郦道元都概括地、抽象地写这些事物、是从人的直观感受来写的,客观地体现山 水的特点。而柳宗元自己感受写得少,大部分内容刻画了鱼的形态、神情。是以山水之美排 遣被贬后抑郁的心境。 28、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 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 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 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9 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 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30、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 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 “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 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31、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3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3、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34、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 之处吗?
答: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 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答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 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重点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答: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答:月色一积水空明,竹柏一藻荇交横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 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答: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 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 界,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4.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5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 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妤? 答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 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 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文章含蓄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有随缘自适的特殊心境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 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ll、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4 答: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 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3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答: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 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重点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答: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答: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 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答: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 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 界,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4.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5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 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答: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8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 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 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文章含蓄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有随缘自适的特殊心境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 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袛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l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 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 相应的句子是:袛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2.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4.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答:“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5.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答:“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三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 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 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2.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4.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答:“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5.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答: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