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 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 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 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 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 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 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 “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一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 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 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 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 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査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石袛辱于骈死槽枥粟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 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一、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 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 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 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 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 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 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 “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 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 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 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 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 衹辱于 骈死 槽枥 粟 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 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 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 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 顿 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 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个虽是即使,第二个是虽然 生:我反对,第一个是虽然,第二个是即使。 师:虽然和即使有什么区别呢。 生:即使是将来时,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虽然是现在时,表示这种情况是 已经发生了的。 师:呵呵,你真是学贯中西啊。简单地说,“虽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而“即使”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据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有名马”是假 设的情况还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呢 生: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第一个应该解释成虽然,更合情理 师:举三反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言学习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 好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思。 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师:我们马上还能在下一个单元中学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样 的用法。安解释成怎么的例子很难回忆,好好想想。 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嗬,记性真好啊!如果我们平常能有意识地用举三反一法去学习文言文,那 么文言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约会一样了。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个 重点段落。 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 师: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里,似乎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千里马, 个是食马者,那么,这个之字到底指代谁呢 生:指代千里马,鸣之,就是之鸣的倒装。 师: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样倒装的方式,但是,你根据平常的学习经验来推测的 方法值得表扬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 一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 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 一顿。 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 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个虽是即使,第二个是虽然。 生:我反对,第一个是虽然,第二个是即使。 师:虽然和即使有什么区别呢。 生:即使是将来时,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虽然是现在时,表示这种情况是 已经发生了的。 师:呵呵,你真是学贯中西啊。简单地说,“虽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而“即使”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据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有名马”是假 设的情况还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呢。 生: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第一个应该解释成虽然,更合情理。 师:举三反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言学习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 好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思。 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师:我们马上还能在下一个单元中学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样 的用法。安解释成怎么的例子很难回忆,好好想想。 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嗬,记性真好啊!如果我们平常能有意识地用举三反一法去学习文言文,那 么文言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约会一样了。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个 重点段落。 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 师: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里,似乎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千里马,一 个是食马者,那么,这个之字到底指代谁呢? 生:指代千里马,鸣之,就是之鸣的倒装。 师: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样倒装的方式,但是,你根据平常的学习经验来推测的 方法值得表扬
生:之指代千里马,食马者在句子中间省略了。 师:或者说,之字没有意思,是作者为了凑足音节,和前文构成排比句式而加上 的语气助词。因为,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讲究文章的文采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言” 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 分享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朗读, 边组织语言。 生:韩愈写《马说》有什么用意? 生:我觉得千里马好可怜,遇不到伯乐,而且遭遇还那么惨。 生:我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生:我觉得,千里马也不必愤怒,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生:我在想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一定需要伯乐呢? 师: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 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这样的读书方式一一用心用情。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师: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 事呢?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乐极生悲嘛,千里马的命运多么悲惨 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千里还是可以逃脱奴隶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广阔天地的 呀 生:我觉得是好事,我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师:你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特别积极乐观的人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千里马的才华太出众了,有可能就会被人欺负,遭人嫉 妒 师: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凯旋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他非常苦闷,这时候一个跟他友善的人就 劝他放宽心态,他说,你看鸡群里,那只挨啄最惨的公鸡,一定是鸡群里最漂亮 的一只 师:身为一匹千里马,是福是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现在,让 我们回到韩愈的时代,联系他的处境,用韩愈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我们将要在文本中穿梭,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请 注意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 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我们 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投影: 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 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 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 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 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 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生:之指代千里马,食马者在句子中间省略了。 师:或者说,之字没有意思,是作者为了凑足音节,和前文构成排比句式而加上 的语气助词。因为,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讲究文章的文采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言” 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 “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 分享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朗读, 一边组织语言。 生:韩愈写《马说》有什么用意? 生:我觉得千里马好可怜,遇不到伯乐,而且遭遇还那么惨。 生:我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生:我觉得,千里马也不必愤怒,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生:我在想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一定需要伯乐呢? 师: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 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这样的读书方式——用心用情。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师: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 事呢?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乐极生悲嘛,千里马的命运多么悲惨。 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千里还是可以逃脱奴隶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广阔天地的 呀。 生:我觉得是好事,我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师:你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特别积极乐观的人。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千里马的才华太出众了,有可能就会被人欺负,遭人嫉 妒。 师: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凯旋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他非常苦闷,这时候一个跟他友善的人就 劝他放宽心态,他说,你看鸡群里,那只挨啄最惨的公鸡,一定是鸡群里最漂亮 的一只。 师:身为一匹千里马,是福是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现在,让 我们回到韩愈的时代,联系他的处境,用韩愈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我们将要在文本中穿梭,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请 注意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 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我们 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投影: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 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 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 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 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 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 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 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 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 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 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师:看来,韩愈说的一点不错,真的是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俗话说,慧眼识英才,有了伯乐的慧眼,千里马才从普通的马里脱颖而出, 但是不幸的是一一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就决定了许许多多的的千里马难逃厄运,常常只能一一 生: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从表面上看,千里马不以日行千里著称的原因是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但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关键字是哪两个? 生:不知。 师:食马者不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还有种种更加过分的不知马的表现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 师:请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形容食马者的种种行为。 生: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师:这是多么无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的 跟前说,天下无马!请你仔细读读,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食马者 生:愚蠢。 生:可笑。 师:一个人可笑往往是因为 生:无知。 生:自欺欺人。 师:欺人者,必先自欺。 师:面对这样的食马者,作者怎么说?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呜呼,后面加一个感叹号。一般表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我们在本册也学 过的。 生:《藤野先生》,“呜呼!无法可想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作 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同情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 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 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 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 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 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师:看来,韩愈说的一点不错,真的是——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俗话说,慧眼识英才,有了伯乐的慧眼,千里马才从普通的马里脱颖而出, 但是不幸的是——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就决定了许许多多的的千里马难逃厄运,常常只能—— 生: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从表面上看,千里马不以日行千里著称的原因是——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但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关键字是哪两个? 生:不知。 师:食马者不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还有种种更加过分的不知马的表现 ——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 师:请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形容食马者的种种行为。 生: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师:这是多么无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的 跟前说,天下无马!请你仔细读读,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食马者。 生:愚蠢。 生:可笑。 师:一个人可笑往往是因为—— 生:无知。 生:自欺欺人。 师:欺人者,必先自欺。 师:面对这样的食马者,作者怎么说?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呜呼,后面加一个感叹号。一般表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我们在本册也学 过的。 生:《藤野先生》,“呜呼!无法可想……”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作 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同情
师:强烈一点,怎么说。 师:深切的同情。 生:对狂妄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的讽刺。 师:关于“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马 吧;第二种是其实是不知道千里马呀。你认为,哪一种翻译更切合韩愈所需要表 达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这样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马以后能够遇到伯乐,因为大概表 示一种猜测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因为我觉得作者认为当时没有伯乐,他非常肯定这一点。 生:我觉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觉得虽然伯乐少,但是总还是有的吧 生:我觉得是其实,作者对食马者的行为非常愤怒,语气很强烈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其实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测,程度轻。请这边 的“温和派”和那边的“激进派”分别读读两种翻译,想想,哪一种比较切合作 者的意思。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师:再读。对比明显点。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生:还是用第二种解释,表达的讽刺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 控诉。“天下无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不知马也。 师:注意,是千里马在说话,千里马知道自己是千里马,他所悲愤的是,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无伯乐也! 师:齐读。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无伯乐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师: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世上的伯乐稀缺到了什么程 度 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 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 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 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搜索你的记忆, 你还能想到和韩愈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名人吗? 生:杜牧。苏轼。杜甫
师:强烈一点,怎么说。 师:深切的同情。 生:对狂妄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的讽刺。 师:关于“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马 吧;第二种是其实是不知道千里马呀。你认为,哪一种翻译更切合韩愈所需要表 达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这样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马以后能够遇到伯乐,因为大概表 示一种猜测。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因为我觉得作者认为当时没有伯乐,他非常肯定这一点。 生:我觉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觉得虽然伯乐少,但是总还是有的吧。 生:我觉得是其实,作者对食马者的行为非常愤怒,语气很强烈。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其实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测,程度轻。请这边 的“温和派”和那边的“激进派”分别读读两种翻译,想想,哪一种比较切合作 者的意思。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师:再读。对比明显点。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生:还是用第二种解释,表达的讽刺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 控诉。“天下无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不知马也。 师:注意,是千里马在说话,千里马知道自己是千里马,他所悲愤的是,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无伯乐也! 师:齐读。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无伯乐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师: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世上的伯乐稀缺到了什么程 度。 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 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 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 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搜索你的记忆, 你还能想到和韩愈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名人吗? 生:杜牧。苏轼。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