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3、反复诵读,涵泳山水诗“诗中有画”之意境:以孟、王为代表,分析山水诗 派的特点 4、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鉴赏写景诗。进一步分析山水诗人的心态 与人格。 5、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课,要先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第一课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 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 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 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 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 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 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 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 们心中有“爱”一一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二、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 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预习三首诗 第二课 课内诗歌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注解】:1、暝:昏暗。2、沧江:同"苍江″。3、维扬:即扬州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3、反复诵读,涵泳山水诗“诗中有画”之意境; 以孟、王为代表,分析山水诗 派的特点。 4、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鉴赏写景诗。进一步分析山水诗人的心态 与人格。 5、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课,要先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 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 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 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 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 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 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 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 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二、唐诗空前繁荣 1、 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 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 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 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 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预习三首诗 第二课 课内诗歌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注解】:1、瞑:昏暗。2、沧江:同"苍江"。3、维扬:即扬州
【韵译】: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 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 去扬州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 了这首诗寄给友人。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凄清的夜晩 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 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 挚感人 【赏析】: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 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 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 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 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 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 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 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 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 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 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 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 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 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 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 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 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 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 的清远的印象 【孟浩然其他作品】 春晓、宿建德江、临泂庭上张丞相、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等。 《汉江临眺》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 永济)。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受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
【韵译】: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 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 去扬州。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 了这首诗寄给友人。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凄清的夜晚 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 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 挚感人。 【赏析】: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 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 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 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 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 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 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 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 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 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 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 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 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 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 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 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 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 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 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 的清远的印象。 【孟浩然其他作品】 春晓 、宿建德江 、临洞庭上张丞相 、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等。 《汉江临眺》 王维 【题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 永济)。21 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受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县)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后,擢王维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后张九龄被贬,王维出使塞上,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 后返至长安,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身”,写下大量山水田 园诗。安禄山陷两京,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以罪降为太子中允,由此淡泊世事, 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后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既工于诗,又擅长音乐和绘画,能以音乐、绘画之理通于诗,他的山水田园 诗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我国山水诗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孟浩 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其诗各体兼工,尤长五言律 绝。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 雨图》)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大笔挥洒,借地理位置勾勒汉江雄浑辽阔的声势,是整个画面阔大的背景 颔联写汉水浩荡,一泻千里,江上水气浮动,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这两句诗, 作纵向描绘而气势磅礴,一作空间点染而气象深远。颈联从动荡的船中用错觉写 郡邑的浮动以及江天相接处天空的动摇,反映汉江的壮阔及水势波澜。尾联表达 了诗人对襄阳风光的依恋和赞叹。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人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写自己的视觉感受,运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汉江到山色, 从郡邑到远空,突出展现汉江水流长远,波澜壮阔的气象,视野极其开阔,境界 极其广远。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和诗歌的 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全诗气韵生动,俨如一幅素雅而富有气势的水墨画,确 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暝()沧江()摩诘()楚塞()荆 门() 浦()郡邑()波澜()浔阳()襄樊(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2.反复诵读,了解李白诗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3.联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分析李诗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并体 味李白的人格理想和处世风格。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 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 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 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存诗900余首, 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相后,擢王维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后张九龄被贬,王维出使塞上,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 后返至长安,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身”,写下大量山水田 园诗。安禄山陷两京,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以罪降为太子中允,由此淡泊世事, 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后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既工于诗,又擅长音乐和绘画,能以音乐、绘画之理通于诗,他的山水田园 诗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我国山水诗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孟浩 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其诗各体兼工,尤长五言律 绝。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 雨图》)。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大笔挥洒,借地理位置勾勒汉江雄浑辽阔的声势,是整个画面阔大的背景。 颔联写汉水浩荡,一泻千里,江上水气浮动,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这两句诗,一 作纵向描绘而气势磅礴,一作空间点染而气象深远。颈联从动荡的船中用错觉写 郡邑的浮动以及江天相接处天空的动摇,反映汉江的壮阔及水势波澜。尾联表达 了诗人对襄阳风光的依恋和赞叹。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人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写自己的视觉感受,运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汉江到山色, 从郡邑到远空,突出展现汉江水流长远,波澜壮阔的气象,视野极其开阔,境界 极其广远。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和诗歌的 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全诗气韵生动,俨如一幅素雅而富有气势的水墨画,确 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 暝( ) 沧江( ) 摩诘( ) 楚塞( ) 荆 门( ) 浦( ) 郡邑( ) 波澜( ) 浔阳( ) 襄樊(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感情; 2.反复诵读,了解李白诗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3.联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分析李诗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并体 味李白的人格理想和处世风格。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 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 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 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存诗 900 余首, 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
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 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 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髙唱凤歌讥笑孔丘。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庐山高耸, 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 绮丽俊秀。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髙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 流。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苍翠的山色 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登上庐山纵览 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万里黄云起伏,两 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 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 已被青苔掩藏。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 经初成。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写作缘由: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 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 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评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 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 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 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髙"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 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 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 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 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 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傍()金阙()芙蓉()御史()潘 阳() 嶂()青黛 汗漫()浔阳( 卢敖( 第三课练习、总结 第一题(4小题,共12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 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 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庐山高耸, 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 绮丽俊秀。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 流。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苍翠的山色 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登上庐山纵览 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万里黄云起伏,两 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 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 已被青苔掩藏。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 经初成。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写作缘由: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 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 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评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 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 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 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 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 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 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 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 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随堂练习 1.字词注音 傍( ) 金阙( ) 芙蓉( ) 御史( ) 潘 阳( ) 嶂( ) 青黛( ) 汗漫( ) 浔阳( ) 卢敖( ) 第三课 练习、总结 第一题(4 小题,共 12 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桐庐江,在今浙江省。诗中“建德”是县名,是桐庐江的流境。“广陵” 即今江苏扬州,古称“维扬”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答 (2)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分) 答 (3)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第二题(3小题,共10分)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 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 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 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 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4分)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桐庐江,在今浙江省。诗中“建德”是县名,是桐庐江的流境。“广陵” 即今江苏扬州,古称“维扬”。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请简答。(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二题(3 小题,共 10 分)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 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 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 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 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 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