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一节美学是化么但首先是,有没有美学?美的现象极多,却各不相同。松涛海语,月色花颜,从衣着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多么广阔、多么异样、多么复杂、多么奇妙!在如此包罗万象而变化多端的领域重,有没有、能不能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作为思考对象或研究对象呢?能否或应否提出这种概括性的普遍问题呢?世界本是这样的生动活泼、变幻多样,为什么硬要找出一种可能并不存在的“规律”或“间题”来管辖它、规范它、破坏它呢?这种“规范”或“问题”真正存在吗?这是不是某种“本质主义”的谬误呢?这是美学一一开头就碰到的疑惑,从很早起到目前止,一直有一种看法,意见或倾向,认为不存在什么美学。美或审美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学科,因为在这个领域,没有认识真理之类的知识问题或科学问题,也没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法则或客观规律。庄子早在两千年前便说过,各美其美。人看见毛嬉、骊姬很美,鱼,鸟看见她们却躲得远远的。“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巨: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437
自恶,吾不知其恶也,”①美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因人而异,哪里有什么共同标准可找呢?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发现或建立美或审美的规则、理论或科学。至于说到艺术,就更加如此了。黑格尔《美学》一开头便列举了各种“反对美学的言论”,其中有“因为艺术美是诉诸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它就不属于思考的范围,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了解就需要不同于科学思考的一种功能。”②这是因为,一方面“想象及其偶然性和任意性,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的功能一一是不能归人科学领域的”,另一方面,“纯粹思考性的研究如果闯人,也就破坏了艺术美,破坏了概念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状态。黑格尔把这种种反对美学的意见称作“流行的见解”,说“这些意见在一些论美或论美的艺术的旧著作里(特别是法国的)是读不完的。”③直到今天,这种意见仍然强劲地存在着。认为美学不可能成立,认为艺术不可能或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仍然在一般人(特别在作家、艺术家们)中间流行。好些作家、艺术家不高兴人们用思辨或逻辑去闯人或过问那本来他们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创作天地。同时,这种意见,也以各种不同形态表现在某些哲学一美学理论自身中。例如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在伦理学、美学领域提出的情感论就是这样。英国哲学家艾耶尔(A.J.Ayer)当年便曾认为,所谓伦理学、美学等价值判断,实际上只是一种感情的表现,没有科学上的真理性或客观的有效性。“你偷钱是错误的"这个伦理学①《庄子山木》。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③同注②,第9页。438
的判断实际只等于说“你偷了钱”加上一种感情态度或加个惊叹号雨已。偷钱与否是可以由经验证实的事实,但错误与否却不是能为经验所证实的事实,从而也没有客观的真假。你说偷钱错误也不过是表示一种感情态度而已。“美学的词语的用法与伦理学的罚语完全一样。像美的,丑的便与伦理学的词汇样,并非对事实的陈述,而只是表现某种感情和引起某种反应而已。从而,如在伦理学中一样,以为审美判断有客观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与伦理学一样,不能证实美学是体现知识的一种形式。”①艾耶尔是这种观点的较早阶段,在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晚年著作支配下的分析哲学则认为,各种美学理论之间的争论,正如个人的欣赏之间的争论一样,实际上只是运用语词的间题,“美是什么的简明正确的回答是:美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伯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就把“美这个名词用在它们身上了。”“美学的意笨就在于企图去构造一个本来没有的题目,…事实也许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美学,而只有文学批评、音乐批评的原则。”③艺术既然作为情绪感吸难以论说,有文学凭据可供分析的便只有批评了。于是美学便只能是元批评学(meta-criticism)或分析美学(analyticaesthetics),这些反对传统美学或主张取消美学的观点、论调当然也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艾耶尔认为美学仍然可以研究审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原因,例如有的人认为历史上的美学理论在一定情况下强调出艺术的某个方而,仍有积极作用,等等。但总的说来,这派哲学否认美学能作为一门有关价值判断的理论学科或哲学而存在,面哲学本身,在他们那里本就是语言分析,如维特根斯@A.J.Ayer,Language,Truth and logic,P.113-114,London,1950转引自Thomas Mumo,Toward science in Aestheeics,P.265。?W.Eiton,ed.Aesthetics and Language,P.S0439
坦所说:“关于哲学大多数命题并不是虚假的,而只是无意思的,因之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我们只能说它们的荒唐无榨。奇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来的。”①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把美学看成是说明美是什么的科学,便是“可笑的”。②审美和伦理都属于非定义的领域。比兹利(M.C.Beardsley)等人的分析美学在这个哲学潮流中便也风行国一时。.拼应该承认,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把问题提示得更为清晰,使人们不能再停留在含混笼统的一般谈论中了。特别是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如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哲学人文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词汇大多来自日常语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十分突出。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命题和争论,特别是这种争论的混乱性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由此而起。例如前些年卡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有哪儿种不同含义,却并没弄清楚。分析哲学确乎可以帮助人们去做一些非常必要的澄清,使人们习惯于比较严格地、科学地注意使用概念、语词和语句。这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特别值得提倡。而研究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语词、语句、用法、含义等,也仍然是件巨大的工作。但另方面,又不必因嚏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的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事实上,尽管-一直有①参阅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第44页,商务印书馆,北京。②转引自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雄题》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440
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分析美学也未能真正取消任何一个传统美学问题。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的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可见。人们还是需要和要求这种探讨,希望了解什么是美,希望了解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欣赏的概括性的问题或因素。为什么会这样?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心永远有形而上的追求?还是五花八门的艺术现象促使人们思维经济”,关心共同规律?··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并非私人心理,它是公共的游戏(game),游戏虽无规律,却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相联系的。维特根斯坦说,“为了明白审美表达,必须描述生活方式”②,“我们用来作为审美判断的那些词语,在我们称之为一个时期的文化的东西中有一种复杂的,但当然也很确定的作用。为了描述它们,或者为了描述人们所指的教养趣味的东西,便必须描述一种文化。”即是说,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它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即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实践”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之,要具体研究文化和生活,才能工解有关审美和艺术的许多词汇、语句和使用它们的规则和意义。可见,从现代哲学的宠儿分析哲学看,分析语词也将走向或归结于分析文化,生活、社会。从而,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而变成“元①转引自辟华《黑格尔与艺术雄题》第131资②同上.35页。同上,25页,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