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杂志说:“评论家虽把这类经历说成作梦、捏造、 或因服食止痛药而产生的幻觉、或脑中分泌化学物的结果,但最低限度已有六本书出版,试图对这类现象 作出科学的解释。国际濒死联合学会也在康乃狄克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设立,以便促进这 范围的硏究。一位康乃狄克心理学家说:无论作何解释,我们藉各种研究,知道许多人在临终时,都有 不寻常的趣事发生。他强调濒死的经历,没有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仅表明死亡这一行动,可能不像很多 人所惧怕的那样痛苦。” 但这些经历不能作永恒真理的根据,也不能作为我们相信死后生命的稳固根基。它们可能是危险的骗 局,我们必须用神的话语加以察验 圣经证明有来生,而且圣经对死亡的解释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要死一次,却有两个可能的结局和归 宿。“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九:27)我感到不安的是,所有这些死后的故 事,都是不管他是不是信徒,也极少有任何反面的效果——这刚好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如果所有的死后经 历都是一样的话,就没有审判或地狱,而神的话语便是谎话了。我们现在并不确实知道这类“身外”经历 的来源,有些人甚至认为有时它们来自撒旦,因它们能欺骗人们有关死亡和救恩的真正特性。这种看法认 为它们是撒旦伪造基督徒在天堂安息之确据。 渴望更彻底地明白死亡,被称作是“新的困扰”。我当然不想不公正地讨论这题材。但我相信当我们 知道死后的路向,我们便明白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27节所说的“有荣耀的盼望”了。 到底什么是死亡呢? “医生能否同意神所命定的死亡时刻呢?”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威斯康辛医学院(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医学系的一位助理教授提出的。我们中间很多人会面对这问题,而我们要明白问题的复杂 性 圣经正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死亡,身体的死亡就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雅各 书二:26)。但比身体死亡更甚的是灵魂的死亡,灵魂的死亡就是与神分隔 对于那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来说,死亡意即完全的消灭。对于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来说,死亡意即轮回 再生。对恐怖分子来说,死亡提供了一个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得到奖赏的机会。很多什叶派回教徒相信,每 当他杀了一个异教徒(特别是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他们会在乐园得到无可比拟的性快乐。 今日的人,比过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热衷于讨论“一个人何时死”的问题。一门新颖的学问加入 我们的语言和课室中,这就是死亡学( Thanatology)。死亡学就是对死亡的研究或科学。 大卫邓西 (David Dempsey)在调查了现代美国人的死亡和垂死的情况后,写下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 把生活变得世俗化。这样,死亡便脱离了传统的宗教范畴——相信死亡乃是一种事物的自然程序。当用神 学的眼光来看死亡时,死亡被看作灵命的净化;当人相信死后仍有生命,而今生的受苦显得有意义时,死 亡更易被接纳。”[注九 什么是死亡?腓马力院牧( Chaplain phil manly)是一个曾站在数百名垂死病人身旁的牧师。他是位 慈悲为怀的人,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医疗中心任职多年。他的腰间携备传呼机,任何有患上绝症病人的 医生,都可以随时呼唤他。他曾在大人或小孩子临终时握着他们的手,安慰那些悲伤欲绝的亲友。他所工 作的医疗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中心(有近八千名雇员)。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图表,上面列出 每天有多少人死亡。他将大部分专家用来宣布一个人死讯的医学定义作以下的描述。 临床死亡是指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不能量出血压和体温骤降。一般人都同意,当人体的重要机能
16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杂志说:“评论家虽把这类经历说成作梦、捏造、 或因服食止痛药而产生的幻觉、或脑中分泌化学物的结果,但最低限度已有六本书出版,试图对这类现象 作出科学的解释。国际濒死联合学会也在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设立,以便促进这 一范围的研究。一位康乃狄克心理学家说:无论作何解释,我们藉各种研究,知道许多人在临终时,都有 不寻常的趣事发生。他强调濒死的经历,没有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仅表明死亡这一行动,可能不像很多 人所惧怕的那样痛苦。” 但这些经历不能作永恒真理的根据,也不能作为我们相信死后生命的稳固根基。它们可能是危险的骗 局,我们必须用神的话语加以察验。 圣经证明有来生,而且圣经对死亡的解释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要死一次,却有两个可能的结局和归 宿。“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九:27)我感到不安的是,所有这些死后的故 事,都是不管他是不是信徒,也极少有任何反面的效果——这刚好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如果所有的死后经 历都是一样的话,就没有审判或地狱,而神的话语便是谎话了。我们现在并不确实知道这类“身外”经历 的来源,有些人甚至认为有时它们来自撒旦,因它们能欺骗人们有关死亡和救恩的真正特性。这种看法认 为它们是撒旦伪造基督徒在天堂安息之确据。 渴望更彻底地明白死亡,被称作是“新的困扰”。我当然不想不公正地讨论这题材。但我相信当我们 知道死后的路向,我们便明白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 27 节所说的“有荣耀的盼望”了。 到底什么是死亡呢? “医生能否同意神所命定的死亡时刻呢?”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威斯康辛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医学系的一位助理教授提出的。我们中间很多人会面对这问题,而我们要明白问题的复杂 性。 圣经正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死亡,身体的死亡就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雅各 书二:26)。但比身体死亡更甚的是灵魂的死亡,灵魂的死亡就是与神分隔。 对于那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来说,死亡意即完全的消灭。对于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来说,死亡意即轮回 再生。对恐怖分子来说,死亡提供了一个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得到奖赏的机会。很多什叶派回教徒相信,每 当他杀了一个异教徒(特别是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他们会在乐园得到无可比拟的性快乐。 今日的人,比过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热衷于讨论“一个人何时死”的问题。一门新颖的学问加入 我们的语言和课室中,这就是死亡学(Thanatology)。死亡学就是对死亡的研究或科学。 大卫邓西(David Dempsey)在调查了现代美国人的死亡和垂死的情况后,写下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 把生活变得世俗化。这样,死亡便脱离了传统的宗教范畴——相信死亡乃是一种事物的自然程序。当用神 学的眼光来看死亡时,死亡被看作灵命的净化;当人相信死后仍有生命,而今生的受苦显得有意义时,死 亡更易被接纳。”[注九] 什么是死亡?腓马力院牧(Chaplain Phil Manly)是一个曾站在数百名垂死病人身旁的牧师。他是位 慈悲为怀的人,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医疗中心任职多年。他的腰间携备传呼机,任何有患上绝症病人的 医生,都可以随时呼唤他。他曾在大人或小孩子临终时握着他们的手,安慰那些悲伤欲绝的亲友。他所工 作的医疗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中心(有近八千名雇员)。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图表,上面列出 每天有多少人死亡。他将大部分专家用来宣布一个人死讯的医学定义作以下的描述。 临床死亡是指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不能量出血压和体温骤降。一般人都同意,当人体的重要机能
完全失效时,这病人就死亡了。 确实死亡就是脑波完全没有活动。在哈佛大学由一群医生、律师、神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决 定以下四种情况为“脑死”的准则 、不能接收外界事物并毫无反应 、没有活动或呼吸 三、没有反射动作 四、脑电波成一直线[注十] 最完整的死亡定义,似乎是“无可救药地失去了生命的机能”。因此,死亡就是不可能回复生理机能 的状态。 但并非所有的医生、律师和平民都同意死亡的正确时刻,或死亡过程的定义 有些曾被认定“临床死亡”的人,却被救醒过来,这就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我有一位朋友因患上肺 纤维变性和俄国感冒而住院。他住在特护病房时,曾有三次停止呼吸,且有所谓“临床死亡”的征兆。他 曾三次被人工呼吸器救活过来。当他痊愈出院后,当地报纸以头条新闻报导:“濒死之人现在回家了,护 土相信这是神迹。” 我们知道医生可以拖延死亡。美国医学协会说:“医生的社会职责是要保存性命和减轻痛苦”(一九八 六年三月美国医学协会法律委员会)。今日,医生对于何时应延续生命,仍难做出决定。 那些起死回生的人并不局限于医学上的魔力。例如,以利亚曾救活一个小孩子。这小孩“病得甚重 以致身无气息。”(列王纪上十七:1⑦)事实上,忠心的以利亚可能向小孩子作我们所称的“人工呼吸”,因 为圣经说:“以利亚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 身体。”(列王纪上十七:21) 以利沙是另一位从来没有上过红十字会人工急救训练课程的圣经人物。但他来到一个睡在床上,宣称 已死亡的小孩子家中,为他祷告,然后,“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 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列王纪下四:34) 我非常尊重医务人员。我曾被资深的良医治疗,特别是在美育医务所做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査。然而, 我知道有时他们也处在不能决定是否真正死亡的困境。虽然医生不能有战胜死亡的最终能力,他们能有短 暂克服死亡的技能。这是医生,也是病人进退维谷之处。 有时死亡的问题变得很复杂,以致我们不由得回想起约伯在极其痛苦中所提出的问题。他问:”然而 智慧有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约伯记廿八:1ξ 以下是人的智慧遭到严重考验的例子之 九六八年,登顿库利医生(Dr. Denton Cooley)和他的同僚替一位姓施的六十二岁老人,在侯斯顿 之圣路加医院作换心手术。提供心脏的是一位卅六岁的倪先生。他因受一群人的袭击,脑部受伤已到 了无法维持正常功能的地步。他脑部已没有电流活动,也没有自然的呼吸;正在情况危殆中。然而有 段时间,他的心仍在跳动。库利医生和他的同僚取出倪先生的心脏,把它接驳到施先生的身上。当 人们思考外科医生、献心者、和袭击倪先生之人的种种关系时,伦理问题便产生了。那些袭击倪先生 之人现已被捕。他们辩护说,在动手术时,倪先生仍没有死亡,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他们甚至控告那
17 完全失效时,这病人就死亡了。 确实死亡就是脑波完全没有活动。在哈佛大学由一群医生、律师、神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决 定以下四种情况为“脑死”的准则: 一、不能接收外界事物并毫无反应 二、没有活动或呼吸 三、没有反射动作 四、脑电波成一直线 [注十] 最完整的死亡定义,似乎是“无可救药地失去了生命的机能”。因此,死亡就是不可能回复生理机能 的状态。 但并非所有的医生、律师和平民都同意死亡的正确时刻,或死亡过程的定义。 有些曾被认定“临床死亡”的人,却被救醒过来,这就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我有一位朋友因患上肺 纤维变性和俄国感冒而住院。他住在特护病房时,曾有三次停止呼吸,且有所谓“临床死亡”的征兆。他 曾三次被人工呼吸器救活过来。当他痊愈出院后,当地报纸以头条新闻报导:“濒死之人现在回家了,护 土相信这是神迹。” 我们知道医生可以拖延死亡。美国医学协会说:“医生的社会职责是要保存性命和减轻痛苦”(一九八 六年三月美国医学协会法律委员会)。今日,医生对于何时应延续生命,仍难做出决定。 那些起死回生的人并不局限于医学上的魔力。例如,以利亚曾救活一个小孩子。这小孩“病得甚重, 以致身无气息。”(列王纪上十七:17)事实上,忠心的以利亚可能向小孩子作我们所称的“人工呼吸”,因 为圣经说:“以利亚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 身体。”(列王纪上十七:21) 以利沙是另一位从来没有上过红十字会人工急救训练课程的圣经人物。但他来到一个睡在床上,宣称 已死亡的小孩子家中,为他祷告,然后,“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 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列王纪下四:34) 我非常尊重医务人员。我曾被资深的良医治疗,特别是在美育医务所做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然而, 我知道有时他们也处在不能决定是否真正死亡的困境。虽然医生不能有战胜死亡的最终能力,他们能有短 暂克服死亡的技能。这是医生,也是病人进退维谷之处。 有时死亡的问题变得很复杂,以致我们不由得回想起约伯在极其痛苦中所提出的问题。他问:”然而 智慧有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约伯记廿八:12 一 13) 以下是人的智慧遭到严重考验的例子之一: 一九六八年,登顿库利医生(Dr.Denton Cooley)和他的同僚替一位姓施的六十二岁老人,在侯斯顿 之圣路加医院作换心手术。提供心脏的是一位卅六岁的倪先生。他因受一群人的袭击,脑部受伤已到 了无法维持正常功能的地步。他脑部已没有电流活动,也没有自然的呼吸;正在情况危殆中。然而有 一段时间,他的心仍在跳动。库利医生和他的同僚取出倪先生的心脏,把它接驳到施先生的身上。当 人们思考外科医生、献心者、和袭击倪先生之人的种种关系时,伦理问题便产生了。那些袭击倪先生 之人现已被捕。他们辩护说,在动手术时,倪先生仍没有死亡,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他们甚至控告那
些取出他心脏的医生。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原因是一位医生在倪先生的大脑停止活动和他的呼吸功 能停止时,宣布他已死亡;但此时另一位医生却不同意他已死亡。[注十一] 肉身死亡真是一个复杂而难以作出的决定—一我不会充内行对这问题下一个最终而科学的定义。我们 知道尽管一个人被认为寿数已尽,但神有时仍会延长一个人的寿命。一些人认为某人已到了盖棺定论之时, 但那时可能只是书中一章的完结,而不是整本书的结束。例如在旧约时代,希西家王已病入膏盲,但神说 杝会医治他,且加添他十五年的寿命:耶稣把睚鲁的女儿救活过来;拉撒路在坟墓已有四天了,但耶稣却 叫他从死里复活。 我相信今天神容许医生利用近代的医疗技术来延长一个人的寿命,这在人类史上是空前的。我常为人 类锲而不舍地改良技术的精神,为医生扶危救伤和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赞叹不已。但同时,死亡是一件事 实,是我们人人都要面对的最终事件。 今天人们研究、讨论、和评估死亡,岂是希奇之事?一位年轻牧师讲及在洛杉矶教会有一系列的专题 讲座,讲论五个专题,其中吸引最多听众的题目,就是“死亡与垂危”。在南加州大学开设的课程中 个很受欢迎的科目是“死亡与垂危中的宗教和伦理问题”。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 导》杂志也刊载了一篇名为《对死亡的新了解》的专题报告。 现在对死亡的禁忌业已消除,基督徒此过去更应参与对死亡过程有关问题的讨论。圣经对死亡的恐惧 准备了答案,但我们则须懂得应用圣经中关于死亡经历的各种原则。 当我们身体仍健康并神智清醒时,是明白死亡的最好时光。那些精神病专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社 会学家,甚至医生们,都没有答案。圣经说:“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哥林 多前书二:5) 约翰卓甫( Jonh Trapp)是生活在三百年前,英国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说:“人死亡的完美时刻,就 是当他知道了有关生命的一切时,他会选择那时刻死去而不选别的。” 感谢神,我们能够有一个公开的,合情合理地对死亡的讨论。我们需要有神的智慧来渡这复杂的一生, 我们更需要有神的智慧来渡无可避免的终结
18 些取出他心脏的医生。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原因是一位医生在倪先生的大脑停止活动和他的呼吸功 能停止时,宣布他已死亡;但此时另一位医生却不同意他已死亡。[注十一] 肉身死亡真是一个复杂而难以作出的决定——我不会充内行对这问题下一个最终而科学的定义。我们 知道尽管一个人被认为寿数已尽,但神有时仍会延长一个人的寿命。一些人认为某人已到了盖棺定论之时, 但那时可能只是书中一章的完结,而不是整本书的结束。例如在旧约时代,希西家王已病入膏盲,但神说 祂会医治他,且加添他十五年的寿命;耶稣把睚鲁的女儿救活过来;拉撒路在坟墓已有四天了,但耶稣却 叫他从死里复活。 我相信今天神容许医生利用近代的医疗技术来延长一个人的寿命,这在人类史上是空前的。我常为人 类锲而不舍地改良技术的精神,为医生扶危救伤和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赞叹不已。但同时,死亡是一件事 实,是我们人人都要面对的最终事件。 今天人们研究、讨论、和评估死亡,岂是希奇之事?一位年轻牧师讲及在洛杉矶教会有一系列的专题 讲座,讲论五个专题,其中吸引最多听众的题目,就是“死亡与垂危”。在南加州大学开设的课程中,一 个很受欢迎的科目是“死亡与垂危中的宗教和伦理问题”。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 导》杂志也刊载了一篇名为《对死亡的新了解》的专题报告。 现在对死亡的禁忌业已消除,基督徒此过去更应参与对死亡过程有关问题的讨论。圣经对死亡的恐惧 准备了答案,但我们则须懂得应用圣经中关于死亡经历的各种原则。 当我们身体仍健康并神智清醒时,是明白死亡的最好时光。那些精神病专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社 会学家,甚至医生们,都没有答案。圣经说:“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哥林 多前书二:5) 约翰卓甫(Jonh Trapp)是生活在三百年前,英国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说:“人死亡的完美时刻,就 是当他知道了有关生命的一切时,他会选择那时刻死去而不选别的。” 感谢神,我们能够有一个公开的,合情合理地对死亡的讨论。我们需要有神的智慧来渡这复杂的一生, 我们更需要有神的智慧来渡无可避免的终结
恐怖的王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离世的时刻。今天对死亡流行着‘保持缄默的协定’( Conspiracy of silence),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尽可能延长这个 肉身的生命 他要从所倚靠的帐棚被拔出来,带到惊吓(恐怖)的王那里。”(约伯记十八:14) 热闹的谈话突然中断,因为有人报导说,一位朋友最近发现他患上不治的癌症。一位强壮、英俊,在 社交和专业领域皆可称为杰出人物的心理医生说:“我对死亡惧怕得要死。”他对这句柔弱的双关语,作出 腼腆的微笑。不过,他确实地表达了很多人的感受。 尽管医疗技术和止痛药剂迅速发展,没有人找到一种减少人对死亡恐惧的方法。这恐惧并非新近出现, 而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心灵通病。大卫,这位公然对抗巨人歌利亚的勇敢少年,这位追赶敌人并毁灭他们的 君王,也有相同的呼叫:“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死的惊惶临到我身。恐惧战兢归到我身,惊恐漫过了 我。”(诗篇五十五:4-5) 年龄与环境常决定一个人面对死亡时的害怕程度。大卫在少年时迎战歌利亚,他不会说这番话。但当 他年老经历病患和被朋友出卖时,他便这样说了。有时对死亡的惧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增 耶稣的门徒多是饱经风霜的人。他们的体格因久经户外生活和远程步行而身强力壮。但当他们突然遇 到加利利一带常见的风暴时,他们极其惧怕,竟大声呼喊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太福音 八:25)他们因快丧命而极其恐惧。 我的朋友布莱克牧师曾解释,害怕是“一种表达惧怕、惊惶、恐惧、恐慌、恐怖和惊愕”的情绪。每 个能思想的人都会表露这种情绪。所以,害怕是古今中外一律性的,是人类对不可知之事的正常反应 而死亡与尝死味,便是一种不可预知的事了。 在今日这个科技可以延长我们寿命的时代,人们是否比过去更怕死呢?很多人认为是的——一尽管我们 试图(正如我们目睹的)隐藏或压抑这种恐惧。某些心理医生说,对死亡的惧怕,易引起各种的心理病症。 有些人相信,因为需要医疗急救的人,往往被当作物件,而不当作人看待,更令恐惧加剧。 另一项指示表明人对死亡的恐惧比过去更甚,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在医院或康复中心死去,而不是 在家中逝世。死亡是一个孤单的旅程。大卫邓西说:“这个国家大多数医院,至少有两种特性:首先,他 们尽量向病人隐瞒死亡的事实;其次,当死亡时刻临近,他们把病人与家人及亲友隔离起来。”[注一] 保持缄默的协定 有些人相信把实情告诉垂死者,会使他意志消沉。当病人丧气地说“我想我快死了!”的话时,可能 换来慰藉的谎言:“现在千万不要这样说,你可能比我们各人都长寿哩!”这些谎话不单出自医务人员的口 连家人也会如此,且认为这是慈悲为怀的做法,是为了关心病人。这种“保持缄默的协定”是基于人们不 愿思考死亡,尤其是他自己之死。然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部分人愿意思考并谈论死亡,尽管他们可能对 死亡害怕。至于我自己,当我需要诚实和爱心的时候,我绝不想任何人对我强颜欢笑
19 3 恐怖的王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离世的时刻。今天对死亡流行着‘保持缄默的协定’(Conspiracy of silence),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尽可能延长这个 肉身的生命。‛ ‚他要从所倚靠的帐棚被拔出来,带到惊吓(恐怖)的王那里。‛(约伯记十八:14) 热闹的谈话突然中断,因为有人报导说,一位朋友最近发现他患上不治的癌症。一位强壮、英俊,在 社交和专业领域皆可称为杰出人物的心理医生说:“我对死亡惧怕得要死。”他对这句柔弱的双关语,作出 腼腆的微笑。不过,他确实地表达了很多人的感受。 尽管医疗技术和止痛药剂迅速发展,没有人找到一种减少人对死亡恐惧的方法。这恐惧并非新近出现, 而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心灵通病。大卫,这位公然对抗巨人歌利亚的勇敢少年,这位追赶敌人并毁灭他们的 君王,也有相同的呼叫:“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死的惊惶临到我身。恐惧战兢归到我身,惊恐漫过了 我。”(诗篇五十五:4-5) 年龄与环境常决定一个人面对死亡时的害怕程度。大卫在少年时迎战歌利亚,他不会说这番话。但当 他年老经历病患和被朋友出卖时,他便这样说了。有时对死亡的惧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增。 耶稣的门徒多是饱经风霜的人。他们的体格因久经户外生活和远程步行而身强力壮。但当他们突然遇 到加利利一带常见的风暴时,他们极其惧怕,竟大声呼喊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太福音 八:25)他们因快丧命而极其恐惧。 我的朋友布莱克牧师曾解释,害怕是“一种表达惧怕、惊惶、恐惧、恐慌、恐怖和惊愕”的情绪。每 一个能思想的人都会表露这种情绪。所以,害怕是古今中外一律性的,是人类对不可知之事的正常反应。 而死亡与尝死味,便是一种不可预知的事了。 在今日这个科技可以延长我们寿命的时代,人们是否比过去更怕死呢?很多人认为是的——尽管我们 试图(正如我们目睹的)隐藏或压抑这种恐惧。某些心理医生说,对死亡的惧怕,易引起各种的心理病症。 有些人相信,因为需要医疗急救的人,往往被当作物件,而不当作人看待,更令恐惧加剧。 另一项指示表明人对死亡的恐惧比过去更甚,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在医院或康复中心死去,而不是 在家中逝世。死亡是一个孤单的旅程。大卫邓西说:“这个国家大多数医院,至少有两种特性:首先,他 们尽量向病人隐瞒死亡的事实;其次,当死亡时刻临近,他们把病人与家人及亲友隔离起来。”[注一] 保持缄默的协定 有些人相信把实情告诉垂死者,会使他意志消沉。当病人丧气地说“我想我快死了!”的话时,可能 换来慰藉的谎言:“现在千万不要这样说,你可能比我们各人都长寿哩!”这些谎话不单出自医务人员的口, 连家人也会如此,且认为这是慈悲为怀的做法,是为了关心病人。这种“保持缄默的协定”是基于人们不 愿思考死亡,尤其是他自己之死。然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部分人愿意思考并谈论死亡,尽管他们可能对 死亡害怕。至于我自己,当我需要诚实和爱心的时候,我绝不想任何人对我强颜欢笑
内子告诉我一位牧师的太太患上癌症,且正在垂死的边缘。她自己知道这事实,她的家人也知道,但 他们继续告诉她,她会康复的。一天,一位友人去探望她,这位病人说:“我知道我将不久于人世,但没 有人愿向我谈论这事实,请你把天堂的事情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多小时的甜蜜交谈,欢畅地谈论她在天 上的家 另一位妇人告诉我,她去探访在隔离深切治疗病房接受治疗的兄弟。她必须换上衣服和戴上面罩,以 免她的兄弟受到病菌感染。她的兄弟既看不见她的笑容,也不能感受她的抚摸。他动弹不得,因为不少胶 管连接他的身体。她想保持乐观的态度,因而说:“帕达,有一天你会走出这个病房。”当他无力地摇头时 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但他却伸出一个指头向上指。他用这方法告诉她,他正走在回天家的路上。 那人两天后便去世了。他的姊妹说她觉得抱憾,因为她没有说什么话,加强他对永恒天家的信心,只 告诉他虚假的期望。期望和满有爱心的诚实之间,二者分别很小,只有藉着从神而来的智慧,才能在这种 困难的时刻,获得指导,说合宜的话。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离世的时刻。今天对死亡流行着“保持缄默的协定”,并不能改变 这个事实。当然,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尽可能延长这个肉身的生命。我可以告诉 你很多我听到有关一个人为某种目标要活下去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当他和他的妻子珍妮往欧洲 远行时,他的岳父只有数天的寿命。他勉强地支撑着说:“我希望再次见到珍妮。”他叫家人不要把实情告 诉远行的女儿和女婿,免得干扰他们的旅行。他们如期回家。十天后,父亲在他女儿的爱臂中安然去世。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 David phillips)报告说,患上绝症的病人试图苟 延残生,直至活到某一个他们认为重要的日子——结婚周年纪念、生日、宗教节日等。“这对名人似乎特 别准确,因为他们在这种节日,特别得到别人的重视”。大卫菲利普斯发觉,这些名人很少在他们生日之 前的一个月去世,在生日后的三个月内去世则较多。“举例来说,有趣的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和第 二任总统亚当斯,都是在美国国庆日七月四日逝世,也刚好是他们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之后的五十年去世。” 我记起我听到彭柯丽( Corrie ten boom)的噩耗。她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藏匿犹太人的荷 籍妇女,随后被送到恶名远播的雷云斯堡集中营( Ravensbruck Concentration Cam)。她的姊妹就死 在那集中营里,但她后来被释放出来。有三十年之久,她环游世界,将她的经历告诉人,而且写书。彭柯 丽的故事因电影《密友》和其他的著作而举世驰名。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朋友和同工都隆重庆祝她 的生日。她在世的最后五年,一直卧病在床,不能说话,但她很喜欢高兴日子。彭柯丽于一九八三年四月 十五日去世,那天是她九十三岁的生日。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她有一个何等特别的生日会啊!” 彭柯丽在神的美好日子中去世,一个毕生荣耀神的生命结束了 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在未成长到成熟的阶段就死去。在他们的生命达到某一个地步时,他们觉得再没 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了。我常听说,那些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较那些有目标且活跃的老人短命。我们也听 到悲痛欲绝的寡妇或鳏夫,在丧偶后不到一年就接着去世。当爱离开时,生命也伴随着离开了。除非我们 觉得仍有人需要我们,否则生命就亳无意义 大卫邓西的调查表示:二百六十位六十岁或以上的人在被问及“你害怕死亡吗?”时,只有百分之十 的人回答“怕”,而其中回答不怕死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七,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另有生命。[注三] 这是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生命的活力业已减退,我们仍藉信心得到内心的宁静。我们信徒 得的挑战,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肯定很多人所信靠的“来生”是真实可靠的,并不像为拍摄电影而 建造的道具房屋那样虚有其表
20 内子告诉我一位牧师的太太患上癌症,且正在垂死的边缘。她自己知道这事实,她的家人也知道,但 他们继续告诉她,她会康复的。一天,一位友人去探望她,这位病人说:“我知道我将不久于人世,但没 有人愿向我谈论这事实,请你把天堂的事情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多小时的甜蜜交谈,欢畅地谈论她在天 上的家。 另一位妇人告诉我,她去探访在隔离深切治疗病房接受治疗的兄弟。她必须换上衣服和戴上面罩,以 免她的兄弟受到病菌感染。她的兄弟既看不见她的笑容,也不能感受她的抚摸。他动弹不得,因为不少胶 管连接他的身体。她想保持乐观的态度,因而说:“帕达,有一天你会走出这个病房。”当他无力地摇头时, 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但他却伸出一个指头向上指。他用这方法告诉她,他正走在回天家的路上。 那人两天后便去世了。他的姊妹说她觉得抱憾,因为她没有说什么话,加强他对永恒天家的信心,只 告诉他虚假的期望。期望和满有爱心的诚实之间,二者分别很小,只有藉着从神而来的智慧,才能在这种 困难的时刻,获得指导,说合宜的话。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离世的时刻。今天对死亡流行着“保持缄默的协定”,并不能改变 这个事实。当然,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尽可能延长这个肉身的生命。我可以告诉 你很多我听到有关一个人为某种目标要活下去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当他和他的妻子珍妮往欧洲 远行时,他的岳父只有数天的寿命。他勉强地支撑着说:“我希望再次见到珍妮。”他叫家人不要把实情告 诉远行的女儿和女婿,免得干扰他们的旅行。他们如期回家。十天后,父亲在他女儿的爱臂中安然去世。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报告说,患上绝症的病人试图苟 延残生,直至活到某一个他们认为重要的日子——结婚周年纪念、生日、宗教节日等。“这对名人似乎特 别准确,因为他们在这种节日,特别得到别人的重视”。大卫菲利普斯发觉,这些名人很少在他们生日之 前的一个月去世,在生日后的三个月内去世则较多。“举例来说,有趣的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和第 二任总统亚当斯,都是在美国国庆日七月四日逝世,也刚好是他们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之后的五十年去世。” [注二] 我记起我听到彭柯丽(Corrie Ten Boom)的噩耗。她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藏匿犹太人的荷 兰籍妇女,随后被送到恶名远播的雷云斯堡集中营(Ravensbruck Concentration Camp)。她的姊妹就死 在那集中营里,但她后来被释放出来。有三十年之久,她环游世界,将她的经历告诉人,而且写书。彭柯 丽的故事因电影《密友》和其他的著作而举世驰名。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朋友和同工都隆重庆祝她 的生日。她在世的最后五年,一直卧病在床,不能说话,但她很喜欢高兴日子。彭柯丽于一九八三年四月 十五日去世,那天是她九十三岁的生日。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她有一个何等特别的生日会啊!” 彭柯丽在神的美好日子中去世,一个毕生荣耀神的生命结束了。 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在未成长到成熟的阶段就死去。在他们的生命达到某一个地步时,他们觉得再没 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了。我常听说,那些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较那些有目标且活跃的老人短命。我们也听 到悲痛欲绝的寡妇或鳏夫,在丧偶后不到一年就接着去世。当爱离开时,生命也伴随着离开了。除非我们 觉得仍有人需要我们,否则生命就毫无意义。 大卫邓西的调查表示:二百六十位六十岁或以上的人在被问及“你害怕死亡吗?”时,只有百分之十 的人回答“怕”,而其中回答不怕死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七,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另有生命。[注三] 这是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生命的活力业已减退,我们仍藉信心得到内心的宁静。我们信徒 得的挑战,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肯定很多人所信靠的“来生”是真实可靠的,并不像为拍摄电影而 建造的道具房屋那样虚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