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大纲是为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社会保障概论》课 程而编写的(此稿为第三次修改稿)。全课程3学分,计划授课学时为54学时。 课程的性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一门重 要专业主干课。 目的:通过《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 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社 会保障诸范畴的概念、性质、作用以及运用社会保障范畴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才 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培养和提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管理的需要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共分为两篇十二章:上篇为社会保障概论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 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 世界各主要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下篇分别介绍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社 会保险制度(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 度、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等内容。通过学习要掌握各种不同保障制度的含义、构成、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较为深刻 的理解。 章节目录及课时安排: 章次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保障概述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3633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 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第七章 养老保险制度 第八章 失业保险制度 第九章 医疗保险制度 第十章 工伤保险制度 66636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制度
前 言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大纲是为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社会保障概论》课 程而编写的(此稿为第三次修改稿)。全课程 3 学分,计划授课学时为 54 学时。 课程的性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一门重 要专业主干课。 目的:通过《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 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社 会保障诸范畴的概念、性质、作用以及运用社会保障范畴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才 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管理的需要。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共分为两篇十二章:上篇为社会保障概论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 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 世界各主要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下篇分别介绍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社 会保险制度(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 度、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等内容。通过学习要掌握各种不同保障制度的含义、构成、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较为深刻 的理解。 三、章节目录及课时安排: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3 第二章 社会保障概述 6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3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3 第五章 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3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3 第七章 养老保险制度 6 第八章 失业保险制度 6 第九章 医疗保险制度 6 第十章 工伤保险制度 3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制度 6
第十二章 社会福利制度 6 合计 54 四、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服务的专业主干课,因此课堂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 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注意吸收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最新理论、关注国家社会保 障的最新法规,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并通过短期工作实践,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 的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教师课堂讲 解、提供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意运用国际上社会保障实践上 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有关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探 究、剖析,从中找出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 借鉴。本课程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前置课: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后置课: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 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社会保障的概念 1、国外关于社会保障概念的表述
第十二章 社会福利制度 6 合计 54 四、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服务的专业主干课,因此课堂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 切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联系。注意吸收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最新理论、关注国家社会保 障的最新法规,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并通过短期工作实践,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 的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教师课堂讲 解、提供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意运用国际上社会保障实践上 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有关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探 究、剖析,从中找出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 借鉴。本课程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前置课: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后置课: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社会 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国外关于社会保障概念的表述
2、我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2、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 3、家庭功能的弱化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稳定的需要 6、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 7、救济机构的存在 三、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1、萌芽阶段 2、发展阶段 3、黄金阶段 4、改革和调整阶段 四、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前 2、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以后 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劝象和体系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 社会保障学的理论体系 1、部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2、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第三节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论 般方法 、科学抽象法 2、试验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3、经济、社会学分析方法 4、学习、比较和借鉴方法
2、我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2、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 3、家庭功能的弱化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稳定的需要 6、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 7、救济机构的存在 三、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1、萌芽阶段 2、发展阶段 3、黄金阶段 4、改革和调整阶段 四、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前 2、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以后 第二节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 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体系 1、部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2、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第三节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二、一般方法 1、科学抽象法 2、试验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3、经济、社会学分析方法 4、学习、比较和借鉴方法
三、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意义 1、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现实意义 2、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意义 考试范围 l、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 2、简述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条件 3、简述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4、简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5、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6、简述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社会保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题型:填空题、简答题 主要参考书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彦,陈红霞.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社会保障的原则、社会保障的 特性、社会保障的功能及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保障的理念 社会保障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法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念 、国际上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 社会保障理念变化的因素
三、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意义 1、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现实意义 2、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意义 考试范围: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 2、简述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条件。 3、简述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4、简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5、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6、简述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社会保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题型:填空题、简答题 主要参考书: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彦,陈红霞.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章 社会保障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社会保障的原则、社会保障的 特性、社会保障的功能及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保障的理念 社会保障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法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念 一、国际上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 1、社会保障理念变化的因素
2、社会保障理念取向的类型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需依法实施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3、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 4、社会保障水平应保持适度 5、社会保障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原则和特性 社会保障的原则 1、普遍原则 、公平原则 3、适度原则 4、统一原则 5、对应原则 6、多重原则 社会保障的特性 1、互济性 2、社会性 3、福利性 4、强制性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功能 稳定社会的功能 二、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1、从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障方面 2、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 从提供劳动力后备方面 4、从形成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方面 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平衡器 四、再分配及平衡调节的功能 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第四节社会保障法制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立法原则 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2、社会保障理念取向的类型 二、我国社会保障理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需依法实施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3、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 4、社会保障水平应保持适度 5、社会保障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原则和特性 一、社会保障的原则 1、普遍原则 2、公平原则 3、适度原则 4、统一原则 5、对应原则 6、多重原则 二、社会保障的特性 1、互济性 2、社会性 3、福利性 4、强制性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稳定社会的功能 二、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1、从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障方面 2、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 3、从提供劳动力后备方面 4、从形成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方面 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平衡器 四、再分配及平衡调节的功能 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第四节 社会保障法制 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立法原则 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