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 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 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 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 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 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 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 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 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 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仁为核心 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 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 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 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 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 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 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 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 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65%的人 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来 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 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原载于《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精神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绝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治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山东省枣庄市 2018 届高三 1 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 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 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 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 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 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 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 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 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 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仁‛为核心 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 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 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 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 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 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 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 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 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 65%的人 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来 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 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原载于《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精神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绝。 B. 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治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 础。 C. 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 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③段在中西对比中例证了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可与市场经济体系相 容 C.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 了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 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 【答案】1.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是“器 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 体系始终绵延不断。”B项,原文是“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 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 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D项,无因果关系,原文是“来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 出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 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说法错误, ④段中作者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 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 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孔子 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作者为了证 明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的。B 项,无中生有。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 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 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 内容。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 汪伊凡 长庚收鱼回来了。田二姑娘看着他网里那懒得蹦踺的两条老鱼,努了努嘴 田二姑娘是长庚的媳妇儿,可能是村里唯一不曾嫌长庚蠢笨的人了,但如今连吃 了三天的野菜,不高兴的神情也挂了一脸。 瞟到媳妇儿那不满的嘴角,长庚默默踢踹着地上的渔网, “都怪这网
B. ③段在中西对比中例证了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可与市场经济体系相 容。 C. 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 文章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 了论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 化。 B. 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 C. “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 论为指导。 D. 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 信。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原文是“器 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 体系始终绵延不断。”B 项,原文是“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 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 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D 项,无因果关系,原文是“来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 出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 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说法错误, ④段中作者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 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 应。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孔子 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作者为了证 明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的。B 项,无中生有。C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 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 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 内容。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 汪伊凡 长庚收鱼回来了。田二姑娘看着他网里那懒得蹦踺的两条老鱼,努了努嘴。 田二姑娘是长庚的媳妇儿,可能是村里唯一不曾嫌长庚蠢笨的人了,但如今连吃 了三天的野菜,不高兴的神情也挂了一脸。 瞟到媳妇儿那不满的嘴角,长庚默默踢踹着地上的渔网。 “都怪这网
长庚是梦泽湖边上一个普通的渔民。被他责怪的叫底八扣。底八扣是种很原始的 渔。那呆头呆脑、毛毛糙糙的样子,像极了长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 他只是怂,怂到用呆傻来掩盖自己是个旱鸭子,是个碰到水就怕自己会沉下去的 怂蛋。因为如此,他只能缩在鱼迹罕至的小角落,扯弄着蠢笨的底八扣,眼巴巴 地望着那些鱼嘲讽式地溜走 因为他没法下水,所以就不能像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浮在水草缠绵的洞庭湖里,把 油光水滑的渔网收束在脊背上,等着满满的渔网把脊背压出深深的沟壑。然后回 到家,让家里的娘儿们恭恭敬敬地倒碗白酒—一也可能是黄酒 但不管黄酒、白酒,只有爷们儿才能喝到。只有爷们儿才能优哉游哉地吧唧着嘴 边的酒渍,指点着今天吃什么法子烹的鱼。 长庚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怂过去了,只盼着老婆生个不怂的娃,堂堂正正地过个 晚年。长庚不知道,老天爷最不爱眷顾的,就是怂人的痴盼。他只知道,媳妇来 湖边找他的那天,日头正高,把云晒得薄薄的,让人很想躺上去。他在船上晃晃 悠悠,拽着异常沉的渔网。汗水流进了长庚的眼睛,他眨巴了两下,又疼又辣。 眼泪水缝里头,忽然就渗出了他媳妇儿。 他以为自己中暑了,仍死命地拖着渔网,或者说,是被渔网拖着。这么一拉一拽 之间,小木船被斜成了个危险的角度。 长庚!”田二姑娘一声尖利的喊叫把长庚吓了个激灵。长庚这才猛地发现,碧 绿的湖水就在自己的眼前了。 没有风,湖面死寂沉沉的,像个大号的鼻涕虫。 长庚浑身都僵了,他像根柴火似的杵着,暴露着自己怂蛋的本质。 田二姑娘瞠下了水。谁能看着自家爷们儿在面前翻船呢? 可田二姑娘还是太久没下过湖了,滩涂上的青苔滑腻地附在她的脚板上,她下意 识地挣了挣,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和长庚的怂一样致命。 青苔毫不留情地甩开田二姑娘。什么时候就躺在了水里?她再也没可能知道了。 长庚被这一幕激红了眼睛,不管不顾地跳进了水里 轻柔的湖水携着些他从未冒出过的壮语灌入耳朵里,长庚觉得自己所有的感官都 被湖水堵塞了。 但这柔滑的水里,是什么那么粗粝?这广阔的梦泽中,是什么把他越缠越紧?长 庚慌乱地扑腾着手脚,他竞没沉到水底,长庚惊得想给自己一耳光 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 世间只恨“早知道”。底八扣也不喜欢这话。于是它紧紧地攀附着长庚的脊背, 借着勾住的一把水草,牢牢箍住这悔到妄图回到过去的懦夫。 长庚好想吼叫,想问田二姑娘无端端地来干吗,想问这底八扣为何缠上了自己的 身,想问自己怎的就是挣不开这怂蛋的网,就是逃不脱这宿命的纠缠。 没人听得见了,人们只能看到长庚夫妇两眼圆瞪,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 多少个人冲了过去,可太远了,也太迟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旱鸭,长庚选了个最僻静的角落。 多好,多好,没人拆穿他。但没人能救他。 都怪,那网。 (选自2017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网”写起,又以“网”结尾,开头“都怪这网”与结尾“都怪,那 网”相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长庚是梦泽湖边上一个普通的渔民。被他责怪的叫底八扣。底八扣是种很原始的 渔。那呆头呆脑、毛毛糙糙的样子,像极了长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 他只是怂,怂到用呆傻来掩盖自己是个旱鸭子,是个碰到水就怕自己会沉下去的 怂蛋。因为如此,他只能缩在鱼迹罕至的小角落,扯弄着蠢笨的底八扣,眼巴巴 地望着那些鱼嘲讽式地溜走。 因为他没法下水,所以就不能像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浮在水草缠绵的洞庭湖里,把 油光水滑的渔网收束在脊背上,等着满满的渔网把脊背压出深深的沟壑。然后回 到家,让家里的娘儿们恭恭敬敬地倒碗白酒——也可能是黄酒。 但不管黄酒、白酒,只有爷们儿才能喝到。只有爷们儿才能优哉游哉地吧唧着嘴 边的酒渍,指点着今天吃什么法子烹的鱼。 长庚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怂过去了,只盼着老婆生个不怂的娃,堂堂正正地过个 晚年。长庚不知道,老天爷最不爱眷顾的,就是怂人的痴盼。他只知道,媳妇来 湖边找他的那天,日头正高,把云晒得薄薄的,让人很想躺上去。他在船上晃晃 悠悠,拽着异常沉的渔网。汗水流进了长庚的眼睛,他眨巴了两下,又疼又辣。 眼泪水缝里头,忽然就渗出了他媳妇儿。 他以为自己中暑了,仍死命地拖着渔网,或者说,是被渔网拖着。这么一拉一拽 之间,小木船被斜成了个危险的角度。 “长庚!”田二姑娘一声尖利的喊叫把长庚吓了个激灵。长庚这才猛地发现,碧 绿的湖水就在自己的眼前了。 没有风,湖面死寂沉沉的,像个大号的鼻涕虫。 长庚浑身都僵了,他像根柴火似的杵着,暴露着自己怂蛋的本质。 田二姑娘蹚下了水。谁能看着自家爷们儿在面前翻船呢? 可田二姑娘还是太久没下过湖了,滩涂上的青苔滑腻地附在她的脚板上,她下意 识地挣了挣,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和长庚的怂一样致命。 青苔毫不留情地甩开田二姑娘。什么时候就躺在了水里?她再也没可能知道了。 长庚被这一幕激红了眼睛,不管不顾地跳进了水里。 轻柔的湖水携着些他从未冒出过的壮语灌入耳朵里,长庚觉得自己所有的感官都 被湖水堵塞了。 但这柔滑的水里,是什么那么粗粝?这广阔的梦泽中,是什么把他越缠越紧?长 庚慌乱地扑腾着手脚,他竞没沉到水底,长庚惊得想给自己一耳光。 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 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 世间只恨“早知道”。底八扣也不喜欢这话。于是它紧紧地攀附着长庚的脊背, 借着勾住的一把水草,牢牢箍住这悔到妄图回到过去的懦夫。 长庚好想吼叫,想问田二姑娘无端端地来干吗,想问这底八扣为何缠上了自己的 身,想问自己怎的就是挣不开这怂蛋的网,就是逃不脱这宿命的纠缠。 没人听得见了,人们只能看到长庚夫妇两眼圆瞪,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 多少个人冲了过去,可太远了,也太迟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旱鸭,长庚选了个最僻静的角落。 多好,多好,没人拆穿他。但没人能救他。 都怪,那网。 (选自 2017 年 10 月 27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网”写起,又以“网”结尾,开头“都怪这网”与结尾“都怪,那 网”相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B.小说开头插叙您们们善用渔网以及悠闲吃喝的情节,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与长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描写了长庚对自己以往 懦夫行为的悔恨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长庚夫妇“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这样一个悲情结局,再次揭示了一个简 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网”的含意。 6.“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4.D 5.明指有形的渔,长庚下水捕鱼的“底八扣”;暗指一张 无形的,罩在长庚身上的懦弱性格之和必然导致的悲剧命运之。 6.①凸显了长庚鲜明的个性特征;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突出了悲剧主 题,引发读者思考; ④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再次揭示了 个简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分析错误,是人的懦弱性格导致 的悲剧命运。 点睛:文学类文本选择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 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 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网”表面上是指渔网,是长庚下水捕鱼 的“底八扣”,但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网”,可以想到它应该还是一种看不见 的无形之网,即罩在长庚身上的懦弱性格之网和必然导致的悲剧命运之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 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 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 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 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 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 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 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 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 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贫困标准(元)当年贫困人「年底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
B. 小说开头插叙您们们善用渔网以及悠闲吃喝的情节,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与长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描写了长庚对自己以往 懦夫行为的悔恨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长庚夫妇“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这样一个悲情结局,再次揭示了一个简 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网”的含意。 6. “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4. D 5. 明指有形的渔,长庚下水捕鱼的“底八扣”;暗指一张 无形的,罩在长庚身上的懦弱性格之和必然导致的悲剧命运之。 6. ①凸显了长庚鲜明的个性特征;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突出了悲剧主 题,引发读者思考; ④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 项“再次揭示了 一个简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分析错误,是人的懦弱性格导致 的悲剧命运。 点睛:文学类文本选择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 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 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网”表面上是指渔网,是长庚下水捕鱼 的“底八扣”,但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网”,可以想到它应该还是一种看不见 的无形之网,即罩在长庚身上的懦弱性格之网和必然导致的悲剧命运之网。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 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 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 15% 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 9 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 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 24 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 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650 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86 元,农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5928 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 50.7%、36.2%、49.7%。‚一差‛即基 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 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 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 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 年底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
口 (万人) 减少(万人) 2012 2673 2339 9899 10.2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7017 7.20 2015286 1442 5572 5.70 3000 240 4332 4.50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 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 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 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 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 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 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 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 (摘自中国政府)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 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 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 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 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 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 扶就是帮钱帮物ˆ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 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 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 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 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 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 贫任务重
口 减少(万人) (万人) 2012 2673 2339 9899 10.2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66 1442 5572 5.70 2016 3000 1240 4332 4.50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 ,也就是脱贫的内 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 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 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 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 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 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 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 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 2020 年打赢这场攻坚 战。 (摘自中国政府)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 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 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 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 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 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 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 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 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 的平均水平。 B. 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 一半左右。 C.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 修和重建。 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 贫任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