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础 第1页 2021-212 2003—2005年高考诗歌鉴賣題集锦 、2003年全国卷诗歌荃 (一)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 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岀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 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 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 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 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 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 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 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 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 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 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 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 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 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 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 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 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2004年全国卷诗歌荃賣 (二)甲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润础 第 1 页 2021-2-12 2003—2005 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集锦 一、2003 年全国卷诗歌鉴赏 (一)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 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 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 2002 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 题的方法,2003 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 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 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 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 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 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 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 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 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 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 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 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 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 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 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 0.527,区分度 0.409。 二、2004 年全国卷诗歌鉴赏 (二)甲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润础 第2页 2021-212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 封”。游孑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 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査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 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 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 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 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 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 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 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 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 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三)乙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觳;然 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 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 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上半阙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 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火。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
李润础 第 2 页 2021-2-12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 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 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 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 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 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 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 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 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 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 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 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三)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 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 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 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这首词上半阙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 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火。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
李润础 第3页 2021-2-12 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 的“闹”字,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 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 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四)丙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 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 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 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 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分析】第16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环节。 本题选用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考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 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 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 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 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 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 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句吴,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 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在解题中可以跟这里的参考答案不同,只要言之有 理,就应酌情给分。 (五)丁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李润础 第 3 页 2021-2-12 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 的“闹”字,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 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 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四)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 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 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 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 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分析】第 16 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环节。 本题选用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考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 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 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 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 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 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 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句吴,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 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在解题中可以跟这里的参考答案不同,只要言之有 理,就应酌情给分。 (五)丁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李润础 第4页 2021-212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 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 环。晏几道的这首词表现了浪迹在外的游子的情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高中毕业生阅读欣赏是 适宜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多,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 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 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 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 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 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 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本题第一个问题只要答出根本原因即可。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考生的回 答可以有所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三、2004年高考地方卷诗歌鉴賣 (六)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淸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淸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12、1C2A
李润础 第 4 页 2021-2-12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 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 环。晏几道的这首词表现了浪迹在外的游子的情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高中毕业生阅读欣赏是 适宜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多,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 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 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 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 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 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 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本题第一个问题只要答出根本原因即可。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考生的回 答可以有所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三、2004 年高考地方卷诗歌鉴赏 (六)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 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 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 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12、1.C 2.A
李润础 2021-2-12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岀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 的精神品格。 (七)福建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岀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 字,言之成理亦可。 (八)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岀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
李润础 第 5 页 2021-2-12 13、(5 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 的精神品格。 (七)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 字,言之成理亦可。) (八)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