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1ygf 2002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 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 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 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 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日:“吾知 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 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干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 取,今我何以子之干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 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 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 弥粗,其所取弥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 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 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 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 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 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002—2007 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 2002 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 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 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 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 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 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 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 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 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 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 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 弥粗,其所取弥粗。 【参考译文㈠】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 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 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 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 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 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
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 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 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 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 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 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 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 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 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 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 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 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 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 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 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井玉贵提供]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 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 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 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 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 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 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 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 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 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 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 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 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 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 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 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 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 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 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 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刘玉贤提供] 【文本解析】 2002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近年来全国卷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 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 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 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 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 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 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 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 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 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 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 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 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 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 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井玉贵提供] 【参考译文㈡】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 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 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 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 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 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 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 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 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 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 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 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 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 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 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 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 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 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 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 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刘玉贤提供] 【文本解析】 2002 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近年来全国卷
文言文阅读试题,几乎都是从二十五史中挑选某一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是多个事件连缀在 起,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或道德品质。今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和海淀区 模文言文阅读试题近似,所选阅读材料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和评价,这种变化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但《吕氏春秋·异宝》和全国卷2001年节选《史记·田单列传》,2002年节选《史 记·李将军列传》相比,阅读文字明显偏难,如文中“刺小船”的“刺”作“用槁撑”,这 义项学生在课文中并未接触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的“抟黍”,学生也不知道是 什么东西,命题者如能联系中学教材实际,在文中给予注释,考生阅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些 总之,考生普遍感到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增大了。[刘玉贤提供]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答案C]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 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 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答案A]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考査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 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 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 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 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第2句的主语承第1句的宾语省掉了,第3句的主语则远承第1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 “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A中第一句的主语 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 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 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 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B]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文言文阅读试题,几乎都是从二十五史中挑选某一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是多个事件连缀在一 起,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或道德品质。今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和海淀区二 模文言文阅读试题近似,所选阅读材料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和评价,这种变化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但《吕氏春秋· 异宝》和全国卷 2001 年节选《史记·田单列传》,2002 年节选《史 记·李将军列传》相比,阅读文字明显偏难,如文中“刺小船”的“刺”作“用槁撑”,这 一义项学生在课文中并未接触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的“抟黍”,学生也不知道是 什么东西,命题者如能联系中学教材实际,在文中给予注释,考生阅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些。 总之,考生普遍感到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增大了。[刘玉贤提供]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C]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 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 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 物体。 D 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 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 C 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答案 A]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 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 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 中第二句承 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 B、C、D 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 A 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 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 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 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第 2 句的主语承第 1 句的宾语省掉了,第 3 句的主语则远承第 1 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 “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 A 中第一句的主语 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 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 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 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 B]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 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 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 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 是连词,相当于“而”。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答案A]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 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 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 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 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 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 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7—11题解析刘玉贤]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B 组两句中的“因” 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 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 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 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 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 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 是连词,相当于“而”。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答案 A]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 4 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 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 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 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 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 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 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D]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项说“用儿子 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7—11 题解析 刘玉贤]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 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解析】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2、第 3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 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孑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 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 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 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 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 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 中心内容。 [17题解析黎松龄] 【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 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 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 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 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井玉贵提供] 【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 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 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 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 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解析】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 2、第 3 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 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 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 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 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 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 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 中心内容。 [17 题解析 黎松龄] 【参考译文㈠】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 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 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 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 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井玉贵提供] 【参考译文㈡】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 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 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 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