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十六首课内现代诗诗歌赏析 、《理想》 流沙河(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题目解说】 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我们都有自 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整体把握: 1、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含义 2、理解诗的第一节。 (1)第一节的主要意思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用了四个比喻(暗喻)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3)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a、“黎明”指理想境界 b、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 3、理解诗的第二节 (1)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2)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二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 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的。 【考点预测】 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有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 个比喻做铺垫,诗意主要在后面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 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 是前进的方向。 2、语句赏析 ①、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进取心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 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②、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提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 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 利益,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③、怎样理解“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用比喻的修饰手法说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鼓舞人们去为理想而奋斗 、《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岀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 第1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1 页 共 19 页 十六首课内现代诗诗歌赏析 一、《理想》 流沙河(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题目解说】 “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我们都有自 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整体把握: 1、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含义。 2、理解诗的第一节。 (1)第一节的主要意思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用了四个比喻(暗喻)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3)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a、“黎明”指理想境界。 b、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 明”。 3、理解诗的第二节 (1)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2)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二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 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的。 【考点预测】 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有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 三个比喻做铺垫,诗意主要在后面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 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 是前进的方向。 2、语句赏析: ①、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进取心。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 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②、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提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 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 利益,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③、怎样理解“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用比喻的修饰手法说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鼓舞人们去为理想而奋斗。 二、《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
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淸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 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整体把握】 1.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这三节诗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民活动,写了两个场景: 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考点预测】 品析下列加点的词句 1.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答: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秋天这个季切吻合 2.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答: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体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悠远。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渔民的丰收之景,形象生动 4.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三、《纸船·寄母亲》(冰心) 【课文分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 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一一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 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一一留着”,表 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 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 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 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 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 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 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 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伓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 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历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 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考点预测】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2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2 页 共 19 页 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 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整体把握】 1.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这三节诗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民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 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考点预测】 品析下列加点的词句。 1.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答: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秋天这个季切吻合。 2.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答: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体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悠远。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渔民的丰收之景,形象生动。 4.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 面习题。 三、《纸船·寄母亲》(冰心) 【课文分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 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 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 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 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 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 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 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 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 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 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 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 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考点预测】 ●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干 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答: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 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写作背景】 1921~-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 愤怒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描写天上的街市,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满地 上的现实。从而想象到牛郎和织女团聚生活,这里的牛郎和织女已经得到了解放,他们生活得很美满。明 星和街灯这回还往复的互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 憬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 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東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考点预测】 1、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提示:“街灯”、“明星”一一天上的街市一一天上陈列的物品一—牛郎织女的自由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 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 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语句赏析: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宠在走 提示:诗人在具体运用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 的改造。诗人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生活得新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得向往与追求 4.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1)牵牛花开放了,像一串点亮的霓红灴。 (2)笼中的小鹦鹉像监狱里的囚犯 (3)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像一只小鸟离开了森林。 5、赏析“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 追求和对黑间现实的不满。同时,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 6、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第3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3 页 共 19 页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 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答: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 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写作背景】 1921~1922 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 愤怒.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描写天上的街市,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满地 上的现实。从而想象到牛郎和织女团聚生活,这里的牛郎和织女已经得到了解放,他们生活得很美满。明 星和街灯这回还往复的互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 憬。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 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考点预测】 1、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提示:“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天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2、诗的后 3 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 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 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语句赏析: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提示:诗人在具体运用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 的改造。诗人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生活得新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得向往与追求。 4.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1)牵牛花开放了,像一串点亮的霓红灯。 (2)笼中的小鹦鹉像监狱里的囚犯。 (3)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像一只小鸟离开了森林。 5、赏析“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 追求和对黑间现实的不满。同时,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 垫。 6、复习《中考精典》49 面习题
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五、《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背景介绍】 《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 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 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 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 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 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整体感知】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写静谧的夜景,前后两节小诗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 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考点预测】 1、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星点点 2、第二节的开头一词“天河何处”有何作用? 答: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中去了。 3、语句赏析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提示: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 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六、《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 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 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一—而我选择了人迹 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主题把握】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确是人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干 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 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课文分析】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 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 第4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4 页 共 19 页 五、《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背景介绍】 《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 留学,其间诗人于 1921 年 4 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 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 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 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 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整体感知】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写静谧的夜景,前后两节小诗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 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考点预测】 1、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星点点。 2、第二节的开头一词“天河何处”有何作用? 答: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中去了。 3、语句赏析: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提示: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 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六、《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 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 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 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主题把握】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确是人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 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 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课文分析】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 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
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 会倒流。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 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 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 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 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 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 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 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考点预测】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答: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 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 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 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 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 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答: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 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 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 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诗人选择了怎样的一条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答:诗人选择的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 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的,留下旅人足迹的路虽平顺,但太平淡了 ●有关“路”的名句 答: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一鲁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七、《沁园春·雪》(毛泽东)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 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润县,毛泽东曾于 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a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 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 首词。 【课文分析】 第5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5 页 共 19 页 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 会倒流。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 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 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 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 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 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 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 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考点预测】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答: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 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 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 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 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 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答: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 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 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 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诗人选择了怎样的一条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答:诗人选择的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 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的,留下旅人足迹的路虽平顺,但太平淡了。 ●有关“路”的名句。 答: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七、《沁园春·雪》(毛泽东)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 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 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 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 首词。 【课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