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 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 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 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 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 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 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 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 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 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 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 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 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 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 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 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 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 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 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 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 加以评 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汘,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 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 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 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 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 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考点预测】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答:“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 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借”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 第6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6 页 共 19 页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 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 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 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 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 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 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 的气魄。“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 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 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 “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 “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 “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 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 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 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 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 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 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 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 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 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 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 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 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 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 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 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 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考点预测】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答:“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 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
备战2010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英雄人物的自信。 【语句赏析】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示:“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有活泼奔放的 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势态和竞争的 活力 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示:“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 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 抱负。 ●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八、《星星变奏曲》(江河) 【课文分析】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 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 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 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 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 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 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 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 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 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 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 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 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 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 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 的夜晩、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 境优美 【考点预测】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 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 第7页共19页
备战 2010 年中考现代诗赏析 第 7 页 共 19 页 英雄人物的自信。 【语句赏析】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示:“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有活泼奔放的 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势态和竞争的 活力。 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示:“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 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 抱负。 ●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 面习题。 八、《星星变奏曲》(江河) 【课文分析】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 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 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 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 愿意” “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 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 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 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 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 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 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 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 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 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 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 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 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 境优美。 【考点预测】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 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