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训练(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荒dan( )喧xio( )华裔( )编撰( 2.改正下列错别字。(4分) 围追堵截辗转反侧杯盘狼藉人迹罕致英姿飒爽别俱匠心 莫名其妙恍如隔世受益非浅闲情逸致无暇顾及风糜全国 3.默写。(共10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 一览众山小。(杜甫《 》) (4)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8)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4.下边语段在语序上存在着一处问题,请指出修改意见,并说明原因(3分) ①侧重文化建设的上海市黄浦区“OT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②人民广场的周边 区域和福州路、西藏路分别构成了这个规划中的“O″和“T"。③沪上著名的文化街福州 路上,除了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书城”外,还会涌现—批娱乐设施。④黄浦区抓住人民 广场综合改造的机遇,周边原有的24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设施目前都在改造中。⑤ 未来的人民广场还将成为沪上最大的“绝色乐园"。⑥西藏路作为一条旅行社高度集中的 特色街,今后将更加突出“游”的特点。 修改意见:把 句移到 句的后面(填序号)
1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24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 分) 荒 dàn( ) 喧 xiāo( ) 华裔.( ) 编撰.( ) 2.改正下列错别字。(4 分) 围追堵截 辗转反侧 杯盘狼藉 人迹罕致 英姿飒爽 别俱匠心 莫名其妙 恍如隔世 受益非浅 闲情逸致 无暇顾及 风糜全国 错误字 正确字 3.默写。(共 10 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 ,一览众山小。(杜甫《 》) (4)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 ,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8)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4.下边语段在语序上存在着一处问题,请指出修改意见,并说明原因(3 分) ①侧重文化建设的上海市黄浦区“OT 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②人民广场的周边 区域和福州路、西藏路分别构成了这个规划中的“O”和“T”。③沪上著名的文化街福州 路上,除了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书城”外,还会涌现一批娱乐设施。④黄浦区抓住人民 广场综合改造的机遇,周边原有的 24 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设施目前都在改造中。⑤ 未来的人民广场还将成为沪上最大的“绝色乐园”。⑥西藏路作为一条旅行社高度集中的 特色街,今后将更加突出“游”的特点。 修改意见:把 句移到_____ ____句的后面(填序号)
这样修改的原因: 5.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3分) (1)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 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建筑物是长城。 (2)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一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课文中写道:“飞往 月球的宇航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能清楚的看到我国的长城”。 (3)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的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 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6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69题。(10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 )(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2 这样修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3 分) (1)1969 年 7 月 16 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 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建筑物是长城。 (2)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一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课文中写道:“飞往 月球的宇航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能清楚的看到我国的长城”。 (3)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的 20 多个小时的过程中, 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答: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6 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 6~9 题。(10 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 )( )(4 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A B
不可知其源 天涯若比邻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势有曲直 过故人庄 似与游者相乐 E 相与步与中庭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欣赏哪一句?请写出理由。(2分) 9.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 心情变化的?(2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0-12题(4分)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 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岀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3 不可.知其源 天涯若.比邻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势.有曲直 过.故人庄 似与游者相.乐 相.与步与中庭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欣赏哪一句?请写出理由。(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 心情变化的?(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 10~12 题(4 分)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 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C D E
10.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这是哪一句话?(1分) 1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1分) 12.你能理解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这一动作表情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3-17题(10分)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 是—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 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 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 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毎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 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 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 萝。毎到舂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甲(扑进 闯入传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乙(闯入袭入传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 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 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 乐之了。 13.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词填在下面。(2分)
4 10.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这是哪一句话?(1 分) 答: 11.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1分) 答: 12.你能理解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这一动作表情吗?谈谈你的看法。(2 分) 答: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3~17题(10分)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 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 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 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 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 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 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 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 甲 (扑进 闯入 传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 乙 (闯入 袭入 传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 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 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 乐之了。 13.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词填在下面。(2分)
14.文章说“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最有特色”表现在哪儿?(2分) 答 5.“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给我们展示了藤萝的色 彩美,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景或物色彩美的诗句。(2分) 16.作者说“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是否是说作者在以前不知 道古藤的存在,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为什么?(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你喜爱藤萝吗?说说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8-22题(12分) 周庄水韵(写意江南)赵丽宏 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 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 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 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占老的石桥,一座 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 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 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 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
5 甲: 乙: 14. 文章说“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最有特色”表现在哪儿?(2分) 答: 15.“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给我们展示了藤萝的色 彩美,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景或物色彩美的诗句。(2分) 答: 16.作者说“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是否是说作者在以前不知 道古藤的存在,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为什么?(2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你喜爱藤萝吗?说说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 18~22 题(12 分) 周庄水韵(写意江南) 赵丽宏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 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 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 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 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 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 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 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