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Ⅵ可逆性 修复成功 0V稳定性 0修复失败 0产生的变异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利用基因突变的特点,可以通过 人工诱变进行细菌的基因改造
Ⅵ.可逆性 修复成功 Ⅴ.稳定性 修复失败 产生的变异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利用基因突变的特点,可以通过 人工诱变进行细菌的基因改造
B.方法 常用的诱变剂:紫外线、5—溴尿嘧啶、亚硝酸、卟啶染 料等。 口诱变的步骤 、制出发菌株的单细菌悬浮液 提问:为什么?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尽量使细菌分散呢? 诱变剂与细菌充分接触;向细菌培养液中加入玻璃珠,并 保持在诱变过程中始终进行振荡搅拌形成出发细菌的单细 菌悬浮液;
常用的诱变剂:紫外线、5—溴尿嘧啶、亚硝酸、卟啶染 料等。 诱变的步骤 Ⅰ.制出发菌株的单细菌悬浮液 提问:为什么?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尽量使细菌分散呢? 诱变剂与细菌充分接触;向细菌培养液中加入玻璃珠,并 保持在诱变过程中始终进行振荡搅拌形成出发细菌的单细 菌悬浮液; B.方法
‖,选择合适的诱变剂剂量进行诱变 提问:为什么要有剂量限制呢? 0少,效率低;过高“是药三分毒”会造成细菌大量死亡 例如在进行细菌紫外诱变时,通常使用15或20W的紫外灯距离细菌 单细菌悬浮液15~30cm,照射1520min Ⅲ筛选突变出的高效菌 提问:如何筛? 选择性培养基
Ⅱ.选择合适的诱变剂剂量进行诱变 提问:为什么要有剂量限制呢? 少,效率低;过高“是药三分毒”会造成细菌大量死亡。 例如在进行细菌紫外诱变时,通常使用15或20W的紫外灯距离细菌 单细菌悬浮液15~30cm,照射15~20min。 Ⅲ.筛选突变出的高效菌 提问:如何筛? 选择性培养基
评价 诱变法潜力要远大于诱导法,但操作复杂。在 实际诱变中,往往要经过几次不同诱变方法的诱变处理 以及大量繁琐的筛选分离工作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突变 体。最后这些突变体将会在实验室小试、中试的基础上 被投放到生产实践中。 0参见《环境微生物学技术手册》(图书馆X172-6201)
评价 诱变法潜力要远大于诱导法,但操作复杂。在 实际诱变中,往往要经过几次不同诱变方法的诱变处理 以及大量繁琐的筛选分离工作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突变 体。最后这些突变体将会在实验室小试、中试的基础上 被投放到生产实践中。 参见 《环境微生物学技术手册》(图书馆X17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