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3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授课教师:熊汉生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从我们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回答的 是收入与分配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分析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1.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如何兼顾,既要提高效 率又要兼顾公平。 2.掌握财政的收入和指出的知识,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 3.明确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的财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了解增值税和所得税,明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税法比如受到追究。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的知识部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 政策的变化无不与之相关,事关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生 保障等问题。 2.收入与分配事关社会公平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 开国家财税政策的扶持及导向。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对艺术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既要增强 学生的学习理解及知识掌握,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提升作用,帮助学生完成 知识架构和关键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重点考查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财政的作用和税收的作用,尤其 是结合具体的经济形势和问题考查财税政策的作用,多以措施建议类、传导类非 选择题考查为主。 2.社会公平、精准扶贫和共享发展是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也将会成为高考 命题热点。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PPT讲解 一、高考考向研判 考试大纲 课标全国卷地区 要求 考题 细化考点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个人收入 2018江苏卷,海南卷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 的分配★ 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021·全国甲卷,14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 财政 2021·全国乙卷,14 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 2020新课标全国卷I (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 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征税和纳 2020课标全国卷Ⅱ·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3 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授课教师:熊汉生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从我们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回答的 是收入与分配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分析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1.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如何兼顾,既要提高效 率又要兼顾公平。 2.掌握财政的收入和指出的知识,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 3.明确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的财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了解增值税和所得税,明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违反税法比如受到追究。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的知识部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 政策的变化无不与之相关,事关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生 保障等问题。 2.收入与分配事关社会公平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 开国家财税政策的扶持及导向。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对艺术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既要增强 学生的学习理解及知识掌握,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提升作用,帮助学生完成 知识架构和关键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1. 本单元重点考查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财政的作用和税收的作用,尤其 是结合具体的经济形势和问题考查财税政策的作用,多以措施建议类、传导类非 选择题考查为主。 2. 社会公平、精准扶贫和共享发展是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也将会成为高考 命题热点。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 PPT 讲解 一、高考考向研判 考试大纲 要求 课标全国卷地区 考题 细化考点 个人收入 的分配★ 2018 江苏卷,海南卷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 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财政 ★★★ 2021·全国甲卷,14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 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 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2021·全国乙卷,14 2020 新课标全国卷 I 征税和纳 2020 课标全国卷Ⅱ·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3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税 2019课标全国Ⅱ·13 种类;税收的作用。 ★★★ 2018课标全国Ⅱ·13 (2)依法纳税:依法纳税。 二、必备知识架构 掌握1个知识结构 清楚3大命题热点 瞄准6个考查方向 ↓ 业 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 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个人收入分 (分配制度 壮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社会公平 份收人E与社会公平 2效率与公平 原 宋 收入分配 进 兼顾效率与公平 3财政收人与支出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 2.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与支出 ④财政的作用 国家收人分配 来 财政与税收) 税收及其种类 征税与纳税 5税收的种类及作用 税收) 3.税收作用 依法纳税 (6依法纳税 三、备考能力提升 核心考点一:个人收入分配 考点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不平测、多层次☐ 生力□ 根本京因 决儿定 直姿原因] 生=关系 本经济制度 共定 分四已利更 公有市测主体门 决过 [安劳分四把为主本] 、多不中所有制 是定 多中分四记方式千子】 可利2愚 2.按劳分配 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 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 形式 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必然性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①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作用 ②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3 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2 税 ★★★ 种类;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依法纳税。 2019 课标全国Ⅱ·13 2018 课标全国Ⅱ·13 二、必备知识架构 三、备考能力提升 核心考点一:个人收入分配 考点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 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 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形式 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 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必然性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作用 ①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3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提醒①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 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②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 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 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3.按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对应形式 劳动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提醒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3)意义 ①体现公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体现效率: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 经济发展。 【时政热点链接】“三权分置” (1)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保护农民承包 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经营权,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2)“三权分置”使得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取要素参与分配 收入,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 4.正确认识各种收入 劳动收 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 入 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等 分为三类,即非劳动要素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捐赠。非劳动要素收入是指通过 非劳动 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租金、 收入 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 提醒 ①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 劳动要素分配。 ②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 入。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1.多角度把握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因及措施 (1)原因 角度 具体经济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 3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3 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3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提醒 ①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 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②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 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 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3.按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对应形式 劳动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提醒 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3)意义 ①体现公平: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体现效率: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 经济发展。 【时政热点链接】“三权分置” (1)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保护农民承包 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经营权,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2)“三权分置”使得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取要素参与分配 收入,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 4.正确认识各种收入 劳动收 入 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 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等 非劳动 收入 分为三类,即非劳动要素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捐赠。非劳动要素收入是指通过 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租金、 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 提醒 ①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 劳动要素分配。 ②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 入。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1..多角度把握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因及措施 (1)原因 角度 具体经济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3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率的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分配政策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时代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 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 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生产与分配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途径)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 初次 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 重要 分配 步提高 举措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 再分配 分配差距 2.表格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收入和按要素分 举例 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 配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图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再分配 经济 建设 科教 税收上缴国家闲形成胶改预算些路用手 文卫 收入 支出 行改 契 我尚留维企四主婴用于扩大 国防 是留 耳针云 安 盆 报发丝个人形成 个人 个人 收入 主要用于 消 债务 过高 个人门用于「 所得说 再分配 3.效率和公平 效率 公平 是什么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 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 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 为 关系 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 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 什 角度 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 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 么 可能 极性 必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3 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4 率的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分配政策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时代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 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 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生产与分配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途径)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 举措 初次 分配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 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 步提高 再分配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 分配差距 2.表格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收入和按要素分 配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 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图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3.效率和公平 效率 公平 是什么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 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 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为 什 么 关系 角度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 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 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 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 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 极性 必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3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角度 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 总体 怎 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么 样 具体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 策略 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提醒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强调的是生产和财富的 增加,公平强调的是产品的分配和使用。 【考向预测】 1.本考点近几年高考出题不多,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对其知识 及相关热点的把握和关注。常见考法是对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与作用进行考查,题目难度适 中。一种是列举生活实例,点明个人收入构成,由考生分析判断属于哪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另一种更容易出现的考法是结合社会发展,在教材知识之外延伸考查一些时事关注的新名词、 新提法,如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土地使用权流转等。 2.社会公平、巩固脱贫成果和共享发展是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也将会成为高考命题热点。 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这些热点及我国在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中出台的一系列新 举措,把握如何进一步促进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 【典型例题】(2018·海南卷)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判断型选择题,解答的方法主要有条件排除法、概念判断法、事 实判断法等。解答本题主要采用事实判断法,阅读题肢可知,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不一定 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因为还要看企业的性质,如果不是公有制企业就不能是按劳分配,据此 判断可以排除①。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据此判断排除 ②。③④选项表述正确,选D。 核心考点二:财政与税收 考点一:财政 1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 面。 (2)财政收入、支出及其关系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 含义 入 构成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 的来源 含义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财政支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出 构成 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收支关 收支 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系 平衡 这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有效运用,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3 课时 《经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5 角度 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 怎 么 样 总体 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具体 策略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 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提醒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强调的是生产和财富的 增加,公平强调的是产品的分配和使用。 【考向预测】 1.本考点近几年高考出题不多,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对其知识 及相关热点的把握和关注。常见考法是对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与作用进行考查,题目难度适 中。一种是列举生活实例,点明个人收入构成,由考生分析判断属于哪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另一种更容易出现的考法是结合社会发展,在教材知识之外延伸考查一些时事关注的新名词、 新提法,如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土地使用权流转等。 2.社会公平、巩固脱贫成果和共享发展是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也将会成为高考命题热点。 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这些热点及我国在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中出台的一系列新 举措,把握如何进一步促进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 【典型例题】(2018·海南卷)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判断型选择题,解答的方法主要有条件排除法、概念判断法、事 实判断法等。解答本题主要采用事实判断法,阅读题肢可知,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不一定 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因为还要看企业的性质,如果不是公有制企业就不能是按劳分配,据此 判断可以排除①。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据此判断排除 ②。③④选项表述正确,选 D。核心考点二:财政与税收 考点一:财政 1.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 面。 (2)财政收入、支出及其关系 财政收 入 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构成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 的来源 财政支 出 含义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构成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收支关 系 收支 平衡 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这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有效运用,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