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卷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 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 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 程之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 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 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 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智慧? 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需要浮运安装。所谓浮 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附近,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 并进行沉放安装。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 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 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120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 队硏制出新一代髙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 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 个巨大考验。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25%以上, 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控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 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后,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 木”一样被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 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大钢箱梁 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2公分。伶仃洋上多台 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 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2018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屹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使用寿命长达120 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3个小时缩减到30分钟。这 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 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海底隧道的开凿除了沉管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钻爆法,是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掘进机法是用
2019 年北京卷高考语文压轴卷试题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2018 年 10 月 24 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 营。大桥全长 55 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 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 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 4000 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 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 1800 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 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 33 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 180 米,单节重约 8 万吨,且沉到海底 40 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智慧? 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需要浮运安装。所谓浮 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附近,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 并进行沉放安装。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 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 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 120 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 队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 120 年耐久性设计要求。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一 个巨大考验。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 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 25%以上, 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控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 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后,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 木”一样被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 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大钢箱梁 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 1 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 2 公分。伶仃洋上多台 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 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 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 3100 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2018 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屹立。能抗 16 级台风、8 级地震,使用寿命长达 120 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 400 多项新专利,7 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 3 个小时缩减到 30 分钟。这 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 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海底隧道的开凿除了沉管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钻爆法,是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掘进机法是用
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再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盾构法 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形成隧道结构的 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 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两个人 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 求。如果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直径225 米,最高达50.5米、重达500吨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 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 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造了人工岛建设 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 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 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 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实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 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东 人工岛未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 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一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 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 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 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λ海底隧道可以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问题。 B.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成 C.沉管法是将若干沉管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现场,再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 D.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浮运与沉放施工都需要设计团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 B.预制沉管在指定海域中沉放,被水流和海浪影响会导致沉管横倾与下沉,增加不安全因 C.大桥设计要体现耐久性、抗震性特点,检验标准体现高要求,安装误差甚至精确到公分。 D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稳固屹立,有力地证明了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 B.全新的建设理念,高质量的施工标准造就了港珠澳大桥一一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 C.港珠澳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D.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 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再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盾构法, 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形成隧道结构的一 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 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 10 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两个人 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 求。如果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 120 个直径 22.5 米,最高达 50.5 米、重达 500 吨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 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 20 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 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造了人工岛建设 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 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 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 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实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 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东 人工岛未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 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 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 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 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底隧道可以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问题。 B.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成。 C.沉管法是将若干沉管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现场,再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 D.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浮运与沉放施工都需要设计团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 B.预制沉管在指定海域中沉放,被水流和海浪影响会导致沉管横倾与下沉,增加不安全因 素。 C.大桥设计要体现耐久性、抗震性特点,检验标准体现高要求,安装误差甚至精确到公分。 [] D.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稳固屹立,有力地证明了大桥 120 年的使用寿命。 B.全新的建设理念,高质量的施工标准造就了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 程。 C.港珠澳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D.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 局。 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控轧:“轧”字的读音为“zh”:巷道,“巷”字的读音为“xing B.大鼎:“鼎”字是象形字,本意是煮食物的器具。常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 场 C.伶仃:即“零丁”,形容孤苦。“零丁孤苦”与“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均为此 D.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5.京沈高铁要穿过朝阳区,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75% 房屋抗变形能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40000人。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 扰动”的安全穿越要求,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3分) A.钻爆法B.掘进机法C盾构法D.沉管法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工岛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中桥隧转换衔接需要稳定,如果人工岛出现沉降或移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B.人工岛用120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形成人工岛。 C.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工期缩短,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D.人工岛传统元素的融入,彰显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 7设计港珠澳大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蜜【1】,圣人乃作,为 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 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 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 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 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 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 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 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 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蜜,读“ma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 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 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 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 常:规律 C莫若惠之 惠:恩惠
A.控轧:“轧”字的读音为“zhá”;巷道,“巷”字的读音为“xiàng”。 B.大鼎:“鼎”字是象形字,本意是煮食物的器具。常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 场。 C.伶仃: 即“零丁”,形容孤苦。“零丁孤苦”与“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均为此 意。 D.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5.京沈高铁要穿过朝阳区,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 75%, 房屋抗变形能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 40000 人。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 扰动”的安全穿越要求,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3 分) A.钻爆法 B.掘进机法 C.盾构法 D.沉管法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工岛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海中桥隧转换衔接需要稳定,如果人工岛出现沉降或移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B.人工岛用 120 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形成人工岛。 C.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工期缩短,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D.人工岛传统元素的融入,彰显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 7.设计港珠澳大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8—12 题。(共 19 分) (1)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䖟【1】,圣人乃作,为 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 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 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 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 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 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 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 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 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䖟,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 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 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 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就.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 常:规律 C.莫若惠.之 惠:恩惠
D.君子安 安:安居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古者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其所知 ②吾无观其馀矣 c①不宜则废之 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 ②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器械不可因也一一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一一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一一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一—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译文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译文 12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2分)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言“文”“质” 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 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 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 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 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君子安.位 安:安居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古者.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其.所知 ②吾无观其.馀矣 C.①不宜则.废之 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 ②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器械不可因也——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译文: 。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译文: 。 12.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 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2 分)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4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3 题。(共 5 分) 13.结合下面《论语》选文中孔子的话语(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语言“文”“质” 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宰予昼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共 12 分)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 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 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 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 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15.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新曲之典, 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感慨之情。 B.《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借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临刑时怒叱皇帝之典 表达了对守边将领无故被杀的深切同情和愤愤不平。 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 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能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 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辟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 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 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古人诗词中不乏描写衰飒秋景的作品。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几句却描绘了一幅长空湛碧、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②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就杜牧的《阿房宫赋》而言,把阿房宫写得穷奢极 丽,如“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有力地揭示了秦王朝覆灭 的必然性。 ③杜甫的《蜀相》,用“ 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表现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 常在于险远”,因而人们 很少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 。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 出发吧! 四、本大题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 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 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 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 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 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 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 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 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15.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新曲之典, 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感慨之情。 B.《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借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临刑时怒叱皇帝之典, 表达了对守边将领无故被杀的深切同情和愤愤不平。 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 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能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 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辟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 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 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 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 分) ①古人诗词中不乏描写衰飒秋景的作品。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却描绘了一幅长空湛碧、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②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就杜牧的《阿房宫赋》而言,把阿房宫写得穷奢极 丽,如“钉头磷磷, ____________;瓦缝参差, ____________”,有力地揭示了秦王朝覆灭 的必然性。 ③杜甫的《蜀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表现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因而人们 很少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____________”。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 出发吧! 四、本大题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 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 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 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 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 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 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 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 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 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 50 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