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前 2019年高考全国I卷高考压轴卷 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 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 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 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 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 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 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 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 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 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 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 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 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 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 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 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 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 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 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 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 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 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 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 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 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 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
绝密★启封前 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 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 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 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 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 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 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 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 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 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 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 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 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 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 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 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 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 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 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 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 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 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 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 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 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 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
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 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 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 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 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 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 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 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 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 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 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 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 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 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 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 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 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 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 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 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
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 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 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 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 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 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 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 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 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 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 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40 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 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 年, 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298 万亩、265 万亩,畜牧、蔬 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68.3%,同比提高 1.6 个百分点,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 有望到 2020 年建成 3000 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 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 年我 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 育品种面积占比达 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 670 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 械化水平达到 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 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 年 11 月 24 日网文)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 “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 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 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 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 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 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 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 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 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 (摘编自《求是》2018年第6期) 材料四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 截至2013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00种,参与各种农 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 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 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 德国18个联邦州有超过300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 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 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 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 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为 丰富、健康、多元。 B.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 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了。 C.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50年我国 城乡矛盾将逐步得到解决。 D.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高,保费补贴丰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 多,参与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 “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 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 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 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 年 2 月 23 日网文)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 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 2017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 2020 年、2030 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 60%、 65%,到 2050 年可能超过 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 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 70%以后, 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 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 (摘编自《求是》2018 年第 6 期) 材料四: 据统计,从 1995 年到 2004 年的 10 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 95%。 截至 2013 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 100 种,参与各种农 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 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 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 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 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 40 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 德国 18 个联邦州有超过 300 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 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 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 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 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为 丰富、健康、多元。 B.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 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了。 C.2017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 2050 年我国 城乡矛盾将逐步得到解决。 D.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高,保费补贴丰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 多,参与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 品产量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无法 回避也不容忽视。 C.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D.现阶段,德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协会在保障农民权 益、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清综合以上四则 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耧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 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 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 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 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 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 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 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 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 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 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 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 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
A.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 品产量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无法 回避也不容忽视。 C.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D.现阶段,德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协会在保障农民权 益、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清综合以上四则 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耧 车 李锐 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 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 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 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 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 你累吗?” 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 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 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 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 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 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 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 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 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 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ロ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 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 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 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
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 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 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 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 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 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 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 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 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 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 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 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 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 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 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 声,西一声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 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 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 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 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8.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 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 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 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 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 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不是。” “那是谁做的?” 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 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 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 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 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 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 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 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 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 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爷,你说的是啥呀爷?” 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 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 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 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B.“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 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 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 D.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 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 8.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