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3CT装置示意图 转定式 商投美楼性 探测器有几百个 图124旋转与旋转固定式扫描 螺旋扫描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措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 现的。滑环技术使得X线管的供电系统只经电刷和短的电缆而可不用普通CT机的长 电缆。这样就可使X线管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 移动。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族扫 描。扫描是连续的,没有扫描间隔时间(125)。不像普通CT那样,一个层面接一个层 面地扫描,有扫描间隔时间。结果是整个扫措时间大大缩短。螺旋扫描CT在CT发 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今后CT发展的方向。近年开发出多层螺旋扫描,进 一步提高了螺旋扫描的性能。 螺旋扫描CT的突出优点是快速容积扫描,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长范围进行不 间断的数据采集,为提高CT的成像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
扫捷巢 X线普 扫 连在环士滑动:使 电 杀终建露动个有不隆提鞋收店 图125螺旋扫措原理示意图 为了保证高分辨力CT图像、长的持续扫描时间和长的扫描范围,在设备上,除了 计算机外,需着重提高CT专用X线管和探测器的性能。当前,待续扫描时间已超过 100秒,连续扫描范围可达100cm或更长。 高档螺旋扫描CT,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已缩短到亚秒级(<1秒),图像重建时间 在矩阵为512×512时,可短到1秒,儿乎达到实时成像(real time magng)的水平。 实时成像有利于运动器官的动态观察,易于得到感兴趣区结构的期相表现特征 又由于在短时间内完成身体长范围的连续扫描,就给临床应用带来很大效益。对于不 能合作或难以制动的患者或运动器官的扫描,比较容易完成检查。由于缩短每一个忠 者的检查时间,故可增加患者的流通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可准确追踪对比剂的流 程。明显减少扫描盲区或漏扫层面,从而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 1秒或亚秒级容积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行连续成像(continuous imaging),在1秒内 可连续显示6~8帧图像,达到近于透视的效果,即所谓CT透视(CT fluorosopy)。这 对开展CT介入技术很有意义。CT透视所用X线量较小,可以减少X线的辐射量。 成像时间短,扫描容积大,并获得连续数据,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已开发 出一些新的技术,例如仿真内镜(virp,VE)技术等。 (三)电子束CT 电子束CT又称超速CT(ultrafast CT,UFCT),其结构与普通CT或螺旋扫描CT 不同,不用X线管。 B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4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其结构见 图12-6。表击一个环靶可得一顿图像,即单层扫描,依次轰击4个环靶,并由两个探测 器环接收信号,可得8恢图像,即多层扫描。EBCT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 -15-
50msec,可行CT电影观察。与SCT一样可行容积扫描,不何断地采集扫描范围内的 数据。ECT可行平扫或造影扫描。单层扫描或多层扫描均可行容积扫描、血流检查 和电影检套。多层扫插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口数据收巢系统 真空 图126电子束CT示意因 EBCT对心脏大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造影CT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内部结构 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与获得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了解心脏的血流灌注及血流动力学 情况,借以评价心脏功能。扫描时间短,有利于对小儿、老年和急症患者的检查。 但EBCT昂贵,检查费用高,有X线辐射,心脏造影需注射对比剂,因而限制了它 的广泛应用。 第二节CT图像特点 1.000灯 一骨 CT图像是出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 样列所构成。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像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 60叶 1.0mm×1.0mm,0.5mm×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 256或512×512不等。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 软组织 细种题空问业b11…立T阳俺的方问分
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U (Hounsfield Unit),因此,在描述某一组织影像的密度高低时,不仅可用高密度或低密 度形容,且可用它们的CT值来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 的CT值则居于-1000~+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表1-2-1)。 由表121可见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与水相近,但由于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 所以密度差别虽小,也可形成对比而显影。 CT图像是断层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幀连续的断层 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重组程序的使用,还可重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断层图像。 第三节CT检查技术 一、普通CT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摆好位置,选好层面厚度与扫描范围,并使扫描部位绅入扫播 架的孔内,即可进行扫描。大都用横断面扫描,层厚用5或l0m,如斋要可选用薄层 如2m。惠者不能动,胸、腹部扫描要屏气。因为轻微的移动或活动即可造成伪影, 响图像质量。 CT检查分平扫(plain CTscn)、对比增强扫描(o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 扫措。 1.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股都是先作平扫。 2.对比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 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较常应用。血管内注入碘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碳的浓度可产生差 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常用方法为团注法(bolus injection),即在 二十几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人 3.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临床应用不多 例如向池内注人碘苯六醇或注人空气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 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上述三种扫描在普通CT,螺旋扫描CT和电子束CT上均可进行,也是CT检查的 基本扫描方法,特别是前二种。 二、高分辨力CT扫描 高分辨力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 力CT图像的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是常规CT检查的 一种补充。不是所有的CT机都能作HRCT检查。它要求CT机固有空间分辨力小于 0.5mm;图像重建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用薄层扫描,层厚为1~1.5mm:矩阵用512× 512。较低档的CT机,调整扫描参数也可以得到接近于上述标准HRCT影像的效果。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