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间分辨力CT扫描,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组织结构,如肺间质,小的器官如内耳 与听骨和肾上腺等。对显示小病灶及病灶的轻微变化优于普通CT扫描。 三、CT的新技术 高档CT,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短,扫描范围长并获得连续数据,加上计算机后处 理功能的提高,使得一些新的技术可以同CT结合而开发出CT的新技术。这些新技 术开拓了新的临床应用领域。 l.再现技术再现技术(rendering technic)有三种,即表面再现(surface render. ing)、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tion,Ml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技术。重建技术可获得CT的三维立体图像,使被检查器官的影像有立体感,并且旋转 而可在不同方位上观察。多用于骨骼的显示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 容积再现技术:是利用全部体素的CT值,行表面遮盖技术并与旋转相结合,加上 假彩色编码和不同程度的透明化技术(transparency),使表面与深部结构同时立体地显 示。例如用于支气管,肺、肌骨和血管的成像,图像清晰、逼真。 CTA:是静脉内注人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重建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 影像。目前CTA显示血管较过去完美,主要用于脑血管、肾动脉与肺动脉等。对小血 管的显示不够理想,对冠状动脉显示仍达不到临床实用的程度。CTA所得信息较多, 无需插管,创伤小,只需静脉内注人对比剂。因之,进一步改善图像的分辨率,有望成为 更实用的检查方法。CTA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可获得血管壁和邻近结构的重叠显示 仿真血管内镜可清楚显示血管腔,用于诊断动脉夹层和肾动脉狭窄等。 组织容积与分段显示技术:使用显示特定组织如肿瘤的软件,可行肿瘤的定量与追 踪观察。分段显示软件根据感兴趣区结构的CT值,可显示彼此重叠的结构,如肺、纵 隔和骨性胸第。 2.仿真内镜显示技术仿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它与CT或MRI结合而开发出仿 真内镜功能。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irtity)结台,如管腔导航技术 (navigation)或浸游技术(fly through)可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即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步 显示管腔器官的内腔。行假彩色编码,使内腔显示更为通真。有仿真血管内镜、仿真支 气管镜、仿真喉镜,仿真鼻实镜仿真胆管镜和仿真结肠镜等,效果较好。目前几乎所有 管腔器言都可行仿真内镜显示,无痛苦,易为患者所接受。仿真结肠镜可发现直径仅为 5mm的息肉,尤其是带蒂息肉。不足的是受伪影的影响,不能进行活检。 第四节CT分析与诊断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先了解扫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扫还是对比增强扫描。应 指出,在观寒影屏上的CT图像时,需应用一种技术,即窗技术(wind technic),包括窗位 (window level,L)和商宽(window width,W),分别调节窗位和窗宽,可使某一欲观察组织 如骨酪或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窗位与窗宽在CT图像上均有显示。对每慎CT图像要进 行细致观察。结合一系列多顿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解器宫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问的解 剖关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影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凡病变 -18-
够大并与邻近组织有足够的密度差,即可显影。根据病变密度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 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有高有低,则为混杂密度病 变。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和边缘,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 的高低。如行对比增强扫描,则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即有无强化。如病变密度不 增高,即为不强化;密度增高,则为强化。强化程度不同,形式各异,可以是均匀强化或不 均匀强化或只病变周边强化,即环状强化。对强化区行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 较,可了解强化的程度。此外,还要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和浸润,破坏等。 综合分析器官大小、形状的变化,病变的表现以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就有可能对 病变的位置、大小与数目、范围以及病理性质作出判断。和其他成像技术一样,还需要 与临床资料结合,并同其他影像诊断综合分析,才可作出诊断。 CT在查出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数目方面较为敏感而且可靠,但对病理性 质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限度。 上述CT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是应用CT的基本方法。还要根据技术与检查 方法的不同和诊断要求作相应的观察与分析。 第五节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 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除顿脑和 肝,胆、胰、牌等脏器疾病外,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 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图12.7T图像 A急在脑内血帅大质CT平扫左数叶有牵西形均匀高密度病丝边界诗装:左侧 显增大.酸区有异营强化肿块件囊变(卡),蔽上泡封闭。双侧大脑中动休显影D.肝多 需部增强扫情E肺窗F纵隔窗示左肺门区醉块(十)及肺不张G仿真支气管内 境量茶左侧皮气展保部软超快大升北用生金收GT平阳商列摩 CT诊断应用于各系统疾病有以下特点及优势,参考图1-27。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CT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 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 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缠 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 己不用。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 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头颈部疾病的CT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突早期痛,中耳小 胆脂瘤、听骨腋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 发现等。病变明显,X线平片虽可确诊,但CT检查可观察病变的细节。至于听骨与内 耳骨迷路则X线检查价值不大。 胸部疾病的CT诊断,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对肺癌 20-
和纵隔肿瘤等的诊断,很有帮助。肺间质和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灯 对平片较难显示的病变,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囊病变的显示,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 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CT诊断价值的大小取决于CT装置。对心腔及心壁的显示,普通扫 描诊新价值不大。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和大血管壁的钙化,螺旋扫描CT和E B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对于诊断冠心病有所帮助。心腔及大血管的显示,需要经血 管注人对比剂,行心血管造彩CT,并且要用螺族扫描CT或EBCT进行。心血管造影 CT对先心病如心内、外分流和大血管狭窄以及据膜疾病的诊断有价值,但对冠状动骄 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仍无神益。心血管造影CT虽可显示心腔及大血管,但需注射 对比剂,又不能在普通CT上进行,而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无创伤、简便且诊 断准确,所以较少应用CT。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 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 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T检查也有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 况主要仍依赖于颛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酪肌肉系统疾病,多可通过简便、经济的X线检查确诊,使用CT检查较少。但 CT对显示骨变化如骨破坏与增生的细节较X线为优。 -21
第三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人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法。由于血管 与骨骼及软组织影像重叠,致使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消除骨格和软 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酪 和软组织影的技术。Nudelman于I977年获得第一张DSA图像。当前,在血管造影中 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第一节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数字荧光成像(digital自raphy,DF)是DSA的基穑。DF是使人体某部在 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排力摄像管对1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得连续视频信 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 经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每个像素转成数字,并按序列排成数字矩阵。这样,图像就被像 素化和数字化了(图131)。行直管造影并获得一系列的多顿数字化图像,就可经计算 机在数字化图像之间行诚影处理。减影处理后的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 而成模拟图像,显示于影屏上。数字矩阵为256×256、512×512或1024×1024。像素 越小,越多,图像越清晰。而血管造影期相的显示,则同血管造影期间所得图像航数密 切相关。 1原始X线困像 0109203990 410381 8104 o060210300 4901o812 1030i0oo960 3像素特美为数字 (数字化 078400603 1o9o000023 1090j0010004 困131图像像素化、数字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