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PIb B.GPIIa c.GPlⅢa D.GPIV E.GPIX 50.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TXA2 B.PGG2 C.PGH, D.PGI2 E.凝血酶 51.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 C.血小板磷脂胶粒 D.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DP E.受损伤组织释放的ATP 52.血小板磷脂酶A2激活可产生 A.血小板活化因子 B.ADP C.TXA, D.ATPE.组胺 *53.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形成 B.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血小板与局部缩血管反应有关 D.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 E.FXⅫ缺乏时体内生理性凝血启动发生障碍 54.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磷脂酶A2 B.环加氧酶 C.血栓烷合成酶 D.前列环素合成酶 E.过氧化酶 *55.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l5~20min,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 降低将持续 A.15-20min B.Ih C.1天 D.3天 E.1周 56.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不易形成止血栓 B.血管不易收缩 C.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E.血液凝固障碍 57.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下列哪个特性? A.粘附 B.聚集 C.收缩 D.吸附 E.释放 58.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叠连 C.白细胞变形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红细胞破裂 59.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 49
49 A. GP b Ⅰ B. GP a Ⅱ C. GP a Ⅲ D. GPⅣ E. GPⅨ 50.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 TXA2 B. PGG2 C. PGH2 D. PGI2 E. 凝血酶 51. 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 A.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ADP B.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PGI2 C. 血小板磷脂胶粒 D. 受损伤组织释放的 ADP E. 受损伤组织释放的 ATP 52. 血小板磷脂酶 A2 激活可产生 A. 血小板活化因子 B. ADP C. TXA2 D. ATP E. 组胺 *53. 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包括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形成 B. 血小板与凝血块的形成有关 C. 血小板与局部缩血管反应有关 D.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 E. FⅫ缺乏时体内生理性凝血启动发生障碍 54.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 A. 磷脂酶 A2 B. 环加氧酶 C. 血栓烷合成酶 D. 前列环素合成酶 E. 过氧化酶 *55. 阿司匹林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 15~20 min,一次性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 降低将持续 A. 15~20 min B. 1 h C. 1 天 D. 3 天 E. 1 周 56.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粘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缩 C. 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块回缩障碍 E. 血液凝固障碍 57. 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下列哪个特性? A. 粘附 B. 聚集 C. 收缩 D. 吸附 E. 释放 58. 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收缩 B. 红细胞叠连 C. 白细胞变形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 红细胞破裂 59. 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
A.巨核系祖细胞 B.粒系祖细胞 C.红系祖细胞 D.淋巴系祖细胞 E.巨噬系祖细胞 60.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FVⅧ的激活 6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5-羟色胺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6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酶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 A.谷氨酸 B.丙氨酸 C.y-羧基谷氨酸 D.天门冬氨酸 E.Y-氨基丁酸 63.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FX的激活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Ca2*参与 64.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FⅡa B.FⅢ C.FIV D.FXⅡa E.FXⅢa 65.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FI复合物的形成 B.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激活FXⅫ E.促进血小板聚集 66.凝血FVⅧ的作用是 A.激活FⅨ B.使FXa对FⅡ的作用加快 C.使FⅨa对FX的作用加快 D.使FⅡa对FI的作用加快 E.使FⅨ活化成FⅨa的速度加快 67.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 A.FI B.FⅡ C.FIX D.FX E.FXⅢ 68.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C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 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种物质? A.Ca2 B.FV C.FVⅧ D.FXⅫI E.血小板 6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50
50 A. 巨核系祖细胞 B. 粒系祖细胞 C. 红系祖细胞 D. 淋巴系祖细胞 E. 巨噬系祖细胞 60. 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 FⅧ的激活 61.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 纤维蛋白 B. 5-羟色胺 C. 凝血因子 D. 血小板 E. Ca2+ 62. 依赖维生素 K 的凝血酶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 A. 谷氨酸 B. 丙氨酸 C. γ-羧基谷氨酸 D. 天门冬氨酸 E. γ-氨基丁酸 63.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 FX 的激活过程 B. 凝血酶激活过程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 有无血小板参与 E. 有无 Ca2+参与 64. 在凝血过程中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是 A. F a Ⅱ B. FⅢ C. FⅣ D. FX a Ⅱ E. FX a Ⅲ 65.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A. 加速 FⅦ复合物的形成 B. 加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C.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D. 激活 FⅫ E. 促进血小板聚集 66. 凝血 FⅧ的作用是 A. 激活 FⅨ B. 使 FⅩa 对 FⅡ的作用加快 C. 使 F a Ⅸ 对 FⅩ的作用加快 D. 使 FⅡa 对 FⅠ的作用加快 E. 使 FⅨ活化成 FⅨa 的速度加快 67. 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 A. FⅠ B. FⅡ C. FⅨ D. FⅩ E. FⅩⅢ 68. 在某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中加入足量组织因子和 Ca2+后,血浆凝固时间仍明显较正常 人延长,该患者可能缺乏..下列哪种物质? A. Ca2+ B. FⅤ C. FⅧ D. FⅫ E. 血小板 69.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F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70.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 A.蛋白质C B.肝素 C.抗凝血酶 D.蛋白质S 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71.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源于 A.肝细胞 B.肥大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核细胞 72.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 A.巨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小血管内皮细胞 D.肥大细胞 E.成纤维细胞 73.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激活 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螯合血浆中的Ca2+ E.抑制激肽系统 74.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FI和Ia B.FⅡa C.FIV D.FV E.FXⅫ 7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抗凝血 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D.抑制血小板聚集 E.抑制纤溶 7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77.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 A.脂蛋白B.寡糖链 C.糖原 D.糖蛋白 E.磷脂 78.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一般为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79.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A抗原B.B抗原C.C抗原D.H抗原 E.O抗原 80.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 少
51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 FⅩ的激活 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 抑制血小板聚集 70. 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 A. 蛋白质 C B. 肝素 C. 抗凝血酶Ⅲ D. 蛋白质 S 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71. 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源于 A. 肝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巨核细胞 72. 体内 TFPI 主要来源于 A. 巨核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小血管内皮细胞 D. 肥大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73. 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 防止血小板激活 C. 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 螯合血浆中的 Ca2+ E. 抑制激肽系统 74.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 FⅠ和Ⅰa B. F a Ⅱ C. FⅣ D. FⅤ E. FⅫ 75.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 抗凝血 C. 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D. 抑制血小板聚集 E. 抑制纤溶 76.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 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 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 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77. ABO 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 A. 脂蛋白 B. 寡糖链 C. 糖原 D. 糖蛋白 E. 磷脂 78. ABO 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一般为 A. IgA B. IgD C. IgE D. IgG E. IgM 79. O 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 A 抗原 B. B 抗原 C. C 抗原 D. H 抗原 E. O 抗原 80. 某人血浆中含有抗 A、抗 B 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