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00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28.问:我厂的 UNITANK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边池、中池、右 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 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 中的任何一个。 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污水先进入左 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1小时。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作沉淀池 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3.5小 时。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作沉淀池岀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时 间为1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出水。第一个 主体运行阶段(共6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段(05小时反冲洗),即进入 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 过中间池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 以上工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即在 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一好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 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工艺在厌氧一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 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 氧搅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这样左边池就好 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 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 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 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 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 和磷的二次释放 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是否合理? (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 (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一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300 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28.问:我厂的 UNITANK 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边池、中池、右 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 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 中的任何一个。 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污水先进入左 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 1 小时。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作沉淀池 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 3.5 小 时。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作沉淀池出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时 间为 1 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出水。第一个 主体运行阶段(共 6 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段(0.5 小时反冲洗),即进入 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 过中间池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 以上工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即在 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 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工艺在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 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 氧搅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这样左边池就好 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 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 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 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 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 和磷的二次释放。 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是否合理? (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 (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1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 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 (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 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 (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 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 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 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 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 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 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 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 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 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10×的物镜,16×的目镜,即总放大倍数 为160倍,在总放大倍数160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3个钟虫,那在1平方厘米中有多少 钟虫? 答:应该用100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10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并计数, 丝状菌的丰度100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400倍较合适。计 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亳升有20滴),取一滴混合液 于载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100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生动 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300 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 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 (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 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 (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 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 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 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 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 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 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 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 UNITANK 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 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 10×的物镜,16×的目镜,即总放大倍数 为 160 倍,在总放大倍数 160 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 3 个钟虫,那在 1 平方厘米中有多少 钟虫? 答:应该用 100 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 10 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并计数, 丝状菌的丰度 100 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 400 倍较合适。计 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 20 滴),取一滴混合液 于载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 100 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生动 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12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00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30.问:对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的方式,我认为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致命缺 点,即像SBR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 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 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在A阶段从曝气边沟 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 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 算是简单、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式氧化 沟的弱点之 31.问:三槽式氧化沟是如何交替排泥的?是实测曝气池污泥浓度进行切换还是根据进 水浓度预测切换? 答:可在A、D的起始阶段从曝气侧沟排泥,此时曝气沟内的污泥浓度也较高,在排泥 过程中,一部分被污泥吸附的物质可随污泥一起排出,也可减轻此后反应该阶段的处理 负荷,总之,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需根据运行周期的时间、污泥沉降性能等综合考虑, 不能一成不变,交替排泥模式需由单独的控制系统来控制,现有三槽式氧化沟的控制程 序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的。 32.问: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模式如何编程?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运行时间? 答:由于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前3个运行阶段与后3个运行阶段的运行状态相同,设定时 仅考虑前三个阶段就可。如:A、B、C三阶段的总时间为4小时,应先确定C阶段的 时间,这个阶段以沉淀为主,假如停止曝气后将作沉淀用的侧沟的混合液在1小时内能 使泥水分离完全,则C阶段的时间就定为1小时;A阶段是生化反应的主要时段,其运 行时间应大大长于B阶段,经A阶段运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B阶段 是A阶段向C阶段的过渡阶段,此时,废水进入中沟,经生化处理后流向另一沉淀沟, 曝气侧沟在不进废水的情况下继续曝气,使沟内尚未降解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所以B阶 段的时间较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如当污泥沉降性能差时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300 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30.问:对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的方式,我认为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致命缺 点,即像 SBR 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 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 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在 A 阶段从曝气边沟 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 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 算是简单、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式氧化 沟的弱点之一。 31.问:三槽式氧化沟是如何交替排泥的?是实测曝气池污泥浓度进行切换还是根据进 水浓度预测切换? 答:可在 A、D 的起始阶段从曝气侧沟排泥,此时曝气沟内的污泥浓度也较高,在排泥 过程中,一部分被污泥吸附的物质可随污泥一起排出,也可减轻此后反应该阶段的处理 负荷,总之,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需根据运行周期的时间、污泥沉降性能等综合考虑, 不能一成不变,交替排泥模式需由单独的控制系统来控制,现有三槽式氧化沟的控制程 序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的。 32.问: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模式如何编程?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运行时间? 答:由于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前 3 个运行阶段与后 3 个运行阶段的运行状态相同,设定时 仅考虑前三个阶段就可。如:A、B、C 三阶段的总时间为 4 小时,应先确定 C 阶段的 时间,这个阶段以沉淀为主,假如停止曝气后将作沉淀用的侧沟的混合液在 1 小时内能 使泥水分离完全,则 C 阶段的时间就定为 1 小时;A 阶段是生化反应的主要时段,其运 行时间应大大长于 B 阶段,经 A 阶段运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B 阶段 是 A 阶段向 C 阶段的过渡阶段,此时,废水进入中沟,经生化处理后流向另一沉淀沟, 曝气侧沟在不进废水的情况下继续曝气,使沟内尚未降解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所以 B 阶 段的时间较短。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如当污泥沉降性能差时, 13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应该适当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A、B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可在C和D之间设 个过渡阶段。 33.问: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2000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8万吨/天。 运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上月进水NH3N平均为3235mg/L,出水为2599mg, 是否提高好氧区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答: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 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 34.问: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我想主 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 (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 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 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 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 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这 方面问题非常复杂,不知你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见解? 答:其实也不用考虑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 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 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 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35.问: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答: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 各运行阶段的时间。运行阶段应先确定C阶段段时间,因为C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 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 的浸没深度要一致。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300 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应该适当增加 C 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 A、B 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可在 C 和 D 之间设 一个过渡阶段。 33.问: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 2000 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 8 万吨/天。 运行中 NH3-N 去除不理想,上月进水 NH3-N 平均为 32.35mg/L,出水为 25.99mg/L, 是否提高好氧区的 DO 值,就能降低 NH3-N 值? 答: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 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 34.问: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我想主 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 (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 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 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 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 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这 方面问题非常复杂,不知你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见解? 答:其实也不用考虑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 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 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 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35.问: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答: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 各运行阶段的时间。运行阶段应先确定 C 阶段段时间,因为 C 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 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 的浸没深度要一致。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 14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00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没深度时,出水 堰门的开度即为转刷运行时的开启限位。二条侧沟的所有出水堰门开启状态下的限位应 该基本相同。 应该根据废水的特性和本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试运行来确定日常运行的最佳模式 并输入可控编程器,进行运行控制。当岀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如:因 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沟泥水分离困难使出水带泥时,应该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 应减少其它阶段的时间。 二条侧沟出水堰的开闭状态是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自控的,半个周期二条侧沟的切 换中,在预设定时,原出水沟的堰门应在另一预沉沟的出水堰门全部都开启后再关闭, 以防原预沉沟在出水的初始时间漂泥。 自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手动控制来运行。手动控制时,各设备的开闭时间和 顺序应该严格按运行模式进行,并与自动控制程序相同。 污泥负荷和泥龄的计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积可将氧化沟总容积*总生化时间与总水力 停留时间之比。 36.问:我厂有两组卡鲁塞尔氧化沟,设计日处理量8万吨,现在只运行了一组系统, 日处理量4万吨,年后将启用第二组系统,用一组系统的污泥对二组系统进行污泥培养, 请说说具体如何操作? 答:可采用污泥转移培养法,即把现在已运行的一组氧化沟的剩余污泥不断移入将投运 的另一组就可。 37.问:请从实用性角度谈谈对污水处理行业的自控技术的看法,比如说是卡鲁塞尔工 艺呢 答:生化处理工艺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艺,如果是传统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就没 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护控制和泵等设备的手动遥控控制就可。 卡鲁塞尔氧化沟用自控制当然好,如果有水下推进器,用保护控制就可,如果没有水下 推进器,最好用运行控制。我这里说的保护控制就是控制系统(如PLC)根据设定的溶
环境技术网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 300 题 任周鸣授权环境技术网制作 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没深度时,出水 堰门的开度即为转刷运行时的开启限位。二条侧沟的所有出水堰门开启状态下的限位应 该基本相同。 应该根据废水的特性和本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试运行来确定日常运行的最佳模式 并输入可控编程器,进行运行控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如:因 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沟泥水分离困难使出水带泥时,应该增加 C 阶段的时间,相 应减少其它阶段的时间。 二条侧沟出水堰的开闭状态是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自控的,半个周期二条侧沟的切 换中,在预设定时,原出水沟的堰门应在另一预沉沟的出水堰门全部都开启后再关闭, 以防原预沉沟在出水的初始时间漂泥。 自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手动控制来运行。手动控制时,各设备的开闭时间和 顺序应该严格按运行模式进行,并与自动控制程序相同。 污泥负荷和泥龄的计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积可将氧化沟总容积*总生化时间与总水力 停留时间之比。 36.问:我厂有两组卡鲁塞尔氧化沟,设计日处理量 8 万吨,现在只运行了一组系统, 日处理量 4 万吨,年后将启用第二组系统,用一组系统的污泥对二组系统进行污泥培养, 请说说具体如何操作? 答:可采用污泥转移培养法,即把现在已运行的一组氧化沟的剩余污泥不断移入将投运 的另一组就可。 37.问:请从实用性角度谈谈对污水处理行业的自控技术的看法,比如说是卡鲁塞尔工 艺呢? 答:生化处理工艺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艺,如果是传统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就没 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护控制和泵等设备的手动遥控控制就可。 卡鲁塞尔氧化沟用自控制当然好,如果有水下推进器,用保护控制就可,如果没有水下 推进器,最好用运行控制。我这里说的保护控制就是控制系统(如 PLC)根据设定的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