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 绪论 期,由于西域一统,交通无阻,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三 条丝路同时开通。北道自伊州、庭州至碎叶,中道自伊州、西州经 嵩者、龟兹至疏勒,南道自至沙州至于阗,沿途守捉相望,驼铃不 断。 目前,一些学者把“丝绸之路”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即丝绸之路的兴起时期、发展时期、转变时期和衰落时期,这四个 时期又表述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 期及明清时期。应该说,这种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张赛通使西 域及其关于行程路线的报道,使丝绸之路全线开通并有了正式的 记载,这也就成为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我 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西域以及河西走廊、青海地区相对平稳, 而丝绸之路另一枢组地带的波斯地区,由于萨珊王朝(公元226一 651年)的建立,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对丝绸 之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发 展达到顶峰,唐朝、中亚诸国、萨珊王朝及雄琚于地中海东岸的拜 占庭帝国,构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伙伴,使丝绸之路上的 交往更加频繁。宋元时期,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海 上贸易有了重大发展,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其间,虽然由于蒙元的 统一而再次有过一度繁荣,但已不能与汉,唐时期相比了,亦不能 和海上交通贸易相比了。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交流形式可分为三种:“贡赐”贸易、 “互市”贸易和民问贸易。前两种贸易形式属于政府间进行的官方 贸易。“贡赐”贸易的对象既有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有国外商人。他 们往往“以献为名②,在内地贩运货物。而历代统治者以“天子”自 居,多重加赏赐,以示招徕。所以皇帝的“赏赐”往往是“贡献”价值 ①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序》,甘肃人民出版社,17年3月 ②《汉书卷96《西域传》、卷61《张骞传》
新疆史纲 的数倍。高额的利润成为了“贡赐”贸易的主要动力。“互市”贸易 的对象主要是北方、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进行民间贸易的既有 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商”,也有出关贸易的内地商人。 沿丝绸之路输人到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畜产品、药材、香 料、玉石制品等,其中以马匹为最多。内地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织 品、铜镜、漆器、茶叶等,其中前期以丝织品为大宗,后期以茶叶为 大宗。“绢马”贸易和“茶马”互市是丝绸之路贸易最主要的内容。 横跨欧亚,地连东、西的丝之路不仅把丝绸、漆器等无数代 表国古代物质文明成就的商品,输送到了世界各地,极大地丰 富了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把造纸术、印刷术、养蚕缫丝技术 等众多中国古代先进技术,以及古老的东方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各 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世界 各地的文明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为中华文明提供了 丰富的营养。古代中外、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表明,通过丝绸之 路进行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交流,而且存在着精神文明的交 流。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文化之路。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东部,扼守中外、东西交通要神。丝 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加强了中外、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文化 交流,而且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新 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首先,由于贸易的繁荣,人口聚集, 沿丝绸之路的绿洲城镇迅速地发展起来了。都善、精绝、打弥、于 阗、皮山、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焉耆、车师等,.大批绿洲城镇 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人云集,商品荟萃,呈现出一派繁荣景 象。其次,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魏 晋以后,沿丝绸之路各城镇兴起的蚕桑织造业证明了这一点。再 次,丝绸之路贸动的繁荣,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内地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的技术、冶炼铸造技术、蚕桑织造
绪论 技术、造纸技术等等,沿着丝绸之路相继传人新疆,提高了当地生 产力水平,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丝 绸之路是新疆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新史纲》阐明的几个重要观点 《新疆史纲》上要阐明和坚持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一、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次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自此,新 疆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市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方略、政策的不同,历代中央 政府对新疆的治理虽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总的来说,是 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趋势从历 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反映出来了。 众所周知,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主要实行军政合一的 管理体制。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 府,清代的伊犁将军府等,都是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的最高 军政管理机构。其首长虽然是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但主要管理军 事,而少理民政。民攻串务主要交中当地首领办理。入们称这种管 理体制为军府制。但是,从公元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高昌郡开 始,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方式,由军府制逐渐向郡县制过 渡。公元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政权后,在今乌鲁术齐、昌吉、哈 密和吐鲁番地区推行县、乡、里制度,先后建立伊、西、庭三州。三 州共辖12县,40多个乡。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便设立了别失 八里(今吉木萨尔)行尚书省,将行省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清 朝统一新疆后,在汉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巴里坤、古城(今奇台)、乌
新疆史纲 鲁木齐,及其以西直至乌苏一带,实行州、县制度。后来,随着社会 的发展,以及我国边疆危机的加深,到19世纪中叶,以管理军事 为主、并不直接署理民歧的军府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1884年,清朝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其他省行 政制度的完全统一。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郡县时起,郡县制便成为我国行政 管理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国家高度统一的重要标志:公元 327年,前凉置高昌郡后,新疆地区就开始了实行郡县制的进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行郡县制的地区不断扩大,最终推行到了全 疆各地。新疆建省的实现,是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历史向前发展的方向是改变不了 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也出现 过曲折和反复,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分的新疆不能不受到 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便是在分裂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新疆与内地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联系。特别是我国在每次分裂时期结束以后,都会迎来更大范 围的进一步大统。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则在更 广阔的范围内统一了全国,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进 一步融合,莫定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蒙古的蝙起和元朝的建立,结 束了五代十国以后宋、辽、金对峙的状态,发展和巩固了我们统 的多民族国家。清代在元、明的基础上,使我国成为近代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而在每次曲折和反复之后,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范 围和深度都会进一步加强,治理方式也会逐渐和内地趋同,进而 最终完成了新疆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历史进程。这种情况,同样客观地反映了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疆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过程中
参绪论 始终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表明,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过 程中,农业区的统一和牧业区的统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 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六国和公元前209年匈奴单于冒顿 统蒙古草原,是中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自此,中国开始了 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大统一。汉朝、唐朝为实现这个大统一,取得过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元朝最终实现了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大 统一,而清朝义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大统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新疆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区和牧业区这两个 统一最终又形成混同为一个大统一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重要 的战略地位。 公元前3世纪末,中国在分别实现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两个统 “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斗争。公 元前2世纪末,在汉朝开屯垦、置河西四郡之后,二者之间的矛盾 则又主要表现为汉朝与匈奴为争夺西域而进行的斗争。公元前 60年西汉统一西域,实现了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此后不 久,呼韩邪单于归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两大经济区域之间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⑦。 西域归人汉朝的版图,不仪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 第一次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也突出了新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战 略地位。人们通过汉武帝“收三十六国,断匈奴右臂”②战略的城 功,明白了一个基本的道理,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统一西 域。反之,如果不控制西域,河西则危:河西危机,则陇右不固,陇 右不固,必将震动京师长安。所以,守长安,必须守河西,守河西必 ①《汉书》卷94《饲奴传》 ②《后汉书》卷88《西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