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史纲 瀚 疆境内设立了许多军站、驿站。蒙元时期是继汉、唐以后,对新疆 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元明之际,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后裔统治新疆。察合台后王 驻别失八里,其它地方由蒙古贵族充任军政长官,逐渐形成了各自 为政、不相统属的局面。明朝建立后,新疆各地纷纷派遣使,向明 朝朝贡。1406年,明朝设哈密卫,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务。至于新疆 各地首领,则受到明朝的册封,接受明朝颁发的印信。 明末清初,主要是准噶尔控制者新疆地区。1755年,清朝军队 直捣伊犁,灭准噶尔政权,接着又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 孔,统一了新疆。1762年,清朝设置“总统什犁等处将军”,驻惠远 城(今霍城南),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清朝 在新疆实行“因俗施治”的方针。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依 旧实行伯克制度;在蒙古族和较早归属清朝的哈密和吐鲁番的维 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在汉族较为集中的巴里坤、古城(今奇 台)、乌鲁木齐,及其以西直至乌苏一带,则实行州、县制度。1884 年,清朝政府在消灭阿占柏侵略政权,并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以 后,正式在新疆建省,设省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从而实现了 新疆与内地行政制度的完全统一 民国时期,新疆在行政建制方面与内地进.步统一。1949年9 月,新疆和平解放。新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综观两千多年来,我国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情 况,清楚地表明,出于受国内局势、国力和其他因索的影响,以及 方略、政策的不同,使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呈现山了 不同的特点。但是,总的来说,是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的,这是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 四、新疆历史上的“屯垦戍边” 屯田,是我国历朝历代加强和巩涸对边疆地区治理的一项重
绪论 要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 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 步。 新疆的屯田始于汉代。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西 汉政府在总结了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失败的教训后,便“置校尉, 屯出渠犁,但屯田规模不大。公元前89年(汉武帝征和四年), 搜粟都尉桑弘羊根据汉朝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四的经验,上书汉 武帝,建议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5000顷,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 条件。汉武帝以“忧劳天下”为由,没有采纳桑弘羊的意见。但是,汉 昭帝即位后,不仅实现了桑弘羊的计划,而且把屯田扩人到了伊 循、车师。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后,西汉在西域的屯山又进一步 扩大到了北背键,赤谷城等地。 出于屯田寓兵于农,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是维护西 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汉朝以后历朝 历代都把它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唐、清两 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自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起,唐朝在东起蒲类海(今巴里 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淮噶尔盆地的广大 地区进行屯田,使西域的屯阳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至唐玄宗时期 (712756年),唐朝在西域的屯田仍然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 屯,焉老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②。为了有效地管 理屯出,唐朝中央政府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主全 国屯田政令。在各地置“营田使”,管理地方屯田。两域属边噩地 区,屯用与军事紧密相关,为便于统一部署,军使、都督、节度使有 时亲自兼管屯田。武周年间任庭州刺史的张仁楚,开元年间任碛 ①《汉书》卷96西域传》(下) ②《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
新疆史纲 灣 西节度副使兼北庭都护的杨楚客和任安西副都护的郭虔等,都 曾经兼任过营田使。规模大,分布广,管理机构完善,是唐代新疆 屯因的突出特点。 清代新疆屯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朝统一新疆以前 时期,主要是康(熙)雍(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于清朝与淮噶尔 时战时和,为解决军队粮食供应问题,清朝政府开始在巴里坤、哈 密、吐鲁番等地屯田。但此时屯田形式单一,规模较小,H仅限于 新疆东部地区。是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近百年间,主要包括乾 (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乾(隆)嘉(伏)和道 光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时期,由于清朝统一新疆,屯田获得很 大发展。中山点遍及全疆,不仅有兵电(包括旗屯),而丑有民屯 (户屯)道电、回屯,形式多样。这一时期的屯田,已经成为发 建设西部边疆,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措施。后一时期即道光时期, 主要在平定张格尔、玉素普之乱以后,清朝政府改变民族隔离政 策,允许移民迁入南疆的伊拉里克(今托克逊县境内)、喀喇沙尔 (今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 等地,进行屯田。所以在这一时期,南疆地区的民屯有了较大发 展。二是新疆建省前后,即光绪时期。出于战乱和外来侵略势力的 破坏,在清军收复新疆时,许多城镇“已同平地”,土地荒光,“榛莽 丛生”,人口大量流亡,不足从前十分之一①。在这种情况下,招集 流亡,兴办屯田,自然成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其主 要形式白然是民屯。1887年(光绪十三年)初,新疆巡抚刘锦棠奏 定《新辎屯垦章程》,将民屯事业发展到了·个新的水平。至清末, 新疆已经开垦出有水可灌溉的熟田1100余万亩,夫均片有旱涝 保收的农田5亩,超过同期全国大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倍,这就 ①《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300,卷305,卷319
绪论 为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莫定了可靠的基础。 在谈到历朝历代屯田时,《西域图志,屯政》说:从汉代晁错建 议募民徙塞下,已兆屯田之法,至宣帝遣故将吏屯田张掖,而屯政 日升。自此以后,“凡有军兴,必修屯政,然而师行则举,师旋则废。 议者徒备一时权宜,而未得经久承行之利.。汉唐之屯政,专为 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汉唐之屯政,专为供战,而未能战守兼 宜”。这段议论颇有见地,它既指出了以前各代屯田的局限性,又 表明了清代新疆屯田“兵民并济”、“战守兼宜”的特点。清代屯田 更注重新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清代新疆屯田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民屯。乾隆皇帝曾经指 出:国家承平日久,牛齿繁庶。“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 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 域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 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 民,甚为有益”①。解决内地一些地方人口过剩问题,移民实边,“惠 养生民”成为了清代新疆屯四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民屯发展 快,规模大,分布广成为清代新疆屯田的又一显著特点。 清代,通过屯田为重要手段对新疆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 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 西北边防。所以道光皇帝说:“是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 足兵之良法。”这是清代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历朝历代 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 五、“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考古资料证明,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经济贸易 交流。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及前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都曾发掘到我 ①《清高宗实录》卷604,乾降二十无年正月庚申。 ②《清宜宗实录卷17,道光十一年九月戌贸
新疆史纲 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的丝绸。那时,中西商路可能是经过北方草 原地区,即从蒙古草原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南去伊朗,西去南俄 草原,或到达非洲,或到达希腊、罗马。张赛通使西域以后,进一步 拓展了中西陆路交通,一条东起长安,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然 后沿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进而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中 西交通通道正式建立起来了。由于当时在这条交通通道上输出的 物品中,数量最多、最受人欢迎的是丝织品,所以欧洲的学者首先 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南、北两道,敦煌或者 阳关是两道东面的起点。南道从阳关西行,取道鄯善(今若羌 带),沿车尔臣河古代河岸西行抵且末,经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 址)、打弥(今策勒县东北)、于阗(今和田市附近)、皮山(今皮山县 一.带),至莎车(今莎车县)。再经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翻越葱岭 (今帕米尔高原),则出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另 外,南道自莎车向南,经尉宾(今克什米尔),还可到达身率(今印 度)。北道山敦煌西行,经横坑,绕过三龙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 先至楼兰故城,折向北行到达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交河故城), 然后经焉蓍,到达龟兹(今库车县);或从楼兰直接西行,沿塔里木 河故道,到达龟兹,再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县境内), 至疏勒(今喀什)。继而西北行,翻越葱岭,则出大宛、康居(今锡尔 河以北地区)、奄蔡(今里海以北地区)。西汉末年,又开辟了一条 新道,即出敦煌以后,不经过三龙沙和白龙堆,直接向北,取道伊 吾(今哈密),越过博格达山,经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附近),然 后沿天山北麓往西直达乌孙。这条道路为新北道,原来的北道称 为中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一条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通 道一青海道。青海道亦称“吐谷浑道”或“河南道”,它西与丝绸 之路在新疆境内的南道相联,东则出陇右,到达长安。进入唐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