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等。在上述文字中,汉语言文字是汉代以来,惟一贯穿新韁历史的 语言文字。汉朝统門域以后,汉文和汉文典籍传播到了西域。在 罗布泊地区汉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载有《论语》、《战国策》内容 的木简。南北朝时期,高邑麴氏王国请求北魏借给五经、史籍,并 派人教授。196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上了唐代西州小学生 卜天寿写的《论语郑氏注》抄本,抄木后载有卜天寿写的一些诗词 和杂录。··个12岁的学生能够以比较正规的书法抄写《论语》,又 能按平仄合辙赋诗述怀,说明了唐代汉语文的普及程度④。 新疆各族人民以能歌普舞著称于世,并以此不断丰富着巾华 民族的艺术宝库。西汉时,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 回的大型套曲《摩诃兜勒》,创作了28首乐曲。魏晋南北朝时期, 龟兹乐、疏勒乐、于脚乐、伊州乐以及受龟兹乐影响的西凉乐,成 为中国北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6世纪中叶,龟兹的苏祗 婆从突厥到内地,检定了走调多年的七个音律,对中原宫廷音乐 和民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唐代,西域的歌舞在:内 地更是大放异彩。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或反手叉腰,或纵横腾 踏,或旋转如风,节奏明快,变化多端,深受内地人民的喜爱, 西域的雕塑绘画五彩缤纷,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 的库木吐拉千佛洞及其他石窟和佛寺遗址,保存着魏晋时期大量 反映佛教内容的壁画。从其内容、画面人物形象、绘画风格、描绘 技法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些壁画表现出了希腊艺术的观念和 风格,同时又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到了唐代,在原有的 基础上,西域绘画又吸收了屮原地区及西方佛教艺术技巧,形成 了姿态生动、线条简练、衣纹质感性强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大量 的以佛像、佛本生故事、人物、山水、花鸟、社会风俗等为主要内容 ①)郭沫若:“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载《考古》1972年第1期
新疆史纲 的壁画、藻井画、版画以及纸、绢、布等绘画。 隋唐时期,各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不断的交触、混合,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主要是龟兹文化、于闻文化、高昌文化和天山 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上述文化在伊斯兰教传人新疆以后,义受 到了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响,使西域文化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 期。多种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西域文化更加的丽多彩,而且底蕴更 加深厚。正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沃土上,才产生了《福乐智慧》、 《突厥语大词典》等不朽名著,才产生了由歌、舞、乐组合而成的套 曲《木卡姆》,才产生了英雄史诗《玛纳斯》 作为古代中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 古以来,新疆还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外来文化或西方文 化,特别是多种宗教,首先传播到了西域,然后由西域再传播到内 地或其它地方。 同其它地方的原始居民-一样,在外来宗教传人以前,新疆古 代居民信仰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在新疆一些少数民族 中,至今还程度不同的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和遗俗。 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产生于波斯的袄教(俗称拜火教)首先经 巾亚传到了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袄教在今吐鲁番地区尤为 盛行,当地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对袄教进行管理。约在公元前1 世纪前后,佛教经今克什米尔传人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丁于闻、 龟兹、疏勒等地,寺院林立,僧侣成群,不仅成为当地的佛教中心, 而且成为内地僧人取经的地方,著名的四域僧侣鸠摩罗什、佛图 澄、菩提流支等作为一代佛教大师,饮誉中原。在这一时期,随着 汉人不断迁入新疆,盛行于内地的道教传人西域,而摩尼教、景教 则出波斯经中亚也传人了新疆。这样,新噩就形成了袄教、佛教 ①余太山:《西域文化史》第四章
绪论 道教、摩尼教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由中亚首先传入新疆南 部地区,在通过宗教战争推行到和阗以后,不断发展。至16此纪 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特别是伊斯兰 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以后,这些民族原来信仰的 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逐渐消失。只是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卫 拉特蒙古的兴起,藏传佛教逐渐成为了与伊斯兰教并存的两大主 要宗教。18世纪以后,基憎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 萨满教在新的形势下,则有了新的发展。所以,直至近代,新疆仍然 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形成新疆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士要 原因有二:一是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一是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不同的民族,操有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不同的生 产,生活方式,信仰不同的宗教,这种情况使新疆文化星现出多元 化形态。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同时又是一体的。所谓“多 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 民族特色和风格,形式丰富多彩,是互有区别的。同时,各民族的 文化又是.体的,各族人民都积极参与和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文 化发展与繁荣的过程,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长期的共 同劳动、生活和斗争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广采博纳, 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都 成了增强屮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祆土。 近代以来,新驱各族入民团结御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充 分说明了这-·点。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考古资料表明,很早以前新疆就和中原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 济、文化联系,这种不断发展着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在此基础
新疆史织豫 上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为汉代新疆正式纳人祖国版图,创造了条 件,奠定了基础。 西汉政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新疆实施有效治理的王朝。 公元前60年(神爵一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管理匈奴西部 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众归汉,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于次年 设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辖西域诸国。自此,新疆正 式列人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部 分。 为了加强和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 是:(1)委派宫吏。除西域都护外,汉朝派驻西域的官吏还有副校 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伊循都尉、宜禾都尉和伊香司马等。(2) 册封新疆地方首领并颁发印绶,委托他们管理地方事务。西汉时, 新疆各地“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沮渠 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①。(3)驻兵屯 田。汉武帝时,开始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汉昭帝时更把屯田的 范围扩大到了车师(今吐鲁番)、姑墨(今阿克苏)、浦类(今木垒)、 金满(今吉木萨尔)、赤谷(伊塞克湖附近)等地。(4)修筑城垒,设 置关卡,保护古丝路交通要道,稽查来往行旅。 设官建制,驻扎军队,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行使主权的重 要标志。汉朝统一西域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在新疆行使主权,进行 有效管辖。汉朝管理新疆的模式,也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不断发 展和完善。 公元220年,东汉之后,中国内地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接着 是西晋的短暂统一。我国北方的曹魏政权和西晋在新疆设置西域 长史、戊己校尉分驻海头和高昌,对各地首领进行册封,并颁发印 (①)(汉书》卷96(西域传》下
教 绪论 绶。西域各地首领与魏、晋保持着“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① 的关系。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我国北方相继建立许多地方政权。327 年,前凉在车师前部置高昌郡,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新疆地 。 公元420年,刘裕在南方建立刘宋王朝。439年,北魏则统一了 北方地区,中国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一历史时期,西域 各地不仅纷纷遭使北魏,表示接受统治,而且遣使南朝,加强联系。 北魏还先后设置都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西域设 置了都善都、月.末郡、伊吾都。640年,唐朝灭高昌麴氏政权。不久 游牧于伊型河、楚河流域的西突厥也归属于唐,唐朝在更大范闱 内统一了西域。 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今乌鲁木齐、 昌吉、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实行县、乡、里制度,建立了伊、西、庭三 州。在天山以南、巴尔喀仆湖以东以南地区,则实行都护府、都督 府制度。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分由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管 辖。唐朝的政令,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也推行到了西域 使新疆地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与内地逐渐趋于一致。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继而率军西征,灭西辽,统 .天山南北。1251年置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行尚书省。1271年 元朝建立之后,在新疆实行与内地一样的行政建制,设元帅府、都 督府以管理军事,设按察司、宣慰司、提督司、交钞库等以管理民 事、财政。为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和保卫边疆的需要,元朝在新 ①《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