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一、强度.刚度.稳定性二、材料力学的任务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一、变形固体的概念二、四个基本假设第三节外力及其分类一、外力概念二、集中力.分布力的概念第四节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一、内力.附加内力的概念二、截面法及其步骤第五节变形与应变一、变形的概念二、应变的概念第六节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一、杆件种类,直杆等二、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重点: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应变,胡克定律难点: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思路和方法课程思政:学习材料拉伸、剪切强度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一、内力:轴力及轴力图二、应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第二节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一、斜截面的概念二、斜截面上的应力的推导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材料的力学性能二、低碳钢.铸铁的拉伸时的力学性能三、低碳钢.铸铁的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第四节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一、失效.安全系数的概念二、许用应力的概念三、强度计算及其它第五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一、变形.应变的概念二、轴向与横向变形的计算三、胡克定律第六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一、变形能的概念13
13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 一、强度.刚度.稳定性.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一、变形固体的概念. 二、四个基本假设 第三节 外力及其分类 一、外力概念. 二、集中力.分布力的概念. 第四节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 一、内力.附加内力的概念. 二、截面法及其步骤. 第五节 变形与应变 一、变形的概念. 二、应变的概念 第六节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一、杆件种类,直杆等 二、基本变形: 轴向拉伸与压缩. 剪切. 扭转和弯曲.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重点: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应变,胡克定律 难点: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思路和方法.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拉伸、剪切强度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第一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一、内力: 轴力及轴力图. 二、应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第二节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一、斜截面的概念 . 二、斜截面上的应力的推导. 第三节 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低碳钢.铸铁的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三、低碳钢.铸铁的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第四节 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 一、失效.安全系数的概念. 二、许用应力的概念. 三、强度计算及其它 第五节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一、变形. 应变的概念. 二、轴向与横向变形的计算. 三、胡克定律. 第六节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一、变形能的概念
二、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第七节轴向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一、静不定问题的概念二、求解静不定问题的步骤第八节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一、剪切的概念二、挤压的概念,三、实用计算四、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第三章扭转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扭转角的计算难点:扭转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思路和方法课程思政:学习材料扭转强度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一、外力偶矩的计算二、扭转的内力:扭矩三、内力图:扭矩图第二节纯剪切一、薄壁圆筒扭转二、纯剪切的概念三、剪切胡克定律第三节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一、扭转时平面假设二、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推导三、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范围第四节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一、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概念,二、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计算公式三、扭转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第四章弯曲内力重点:1)弯曲的内力:剪力和弯矩.2)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难点: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课程思政:学习弯曲力与弯矩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工业报国志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一、弯曲的概念二、平面弯曲的概念第二节受弯杆件的简化一、梁的概念14
14 二、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第七节 轴向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 一、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二、求解静不定问题的步骤. 第八节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一、剪切的概念 . 二、挤压的概念. 三、实用计算. 四、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三章 扭转 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扭转角的计算 难点:扭转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思路和方法.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扭转强度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第一节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一、外力偶矩的计算. 二、扭转的内力: 扭矩. 三、内力图: 扭矩图. 第二节 纯剪切 一、薄壁圆筒扭转. 二、纯剪切的概念. 三、剪切胡克定律. 第三节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一、扭转时平面假设. 二、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推导. 三、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范围. 第四节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一、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概念. 二、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计算公式. 三、扭转静不定问题及其求解. 第四章 弯曲内力 重点:1)弯曲的内力: 剪力和弯矩. 2)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 难点: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课程思政:学习弯曲力与弯矩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工业报国志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第一节 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一、弯曲的概念. 二、平面弯曲的概念 第二节 受弯杆件的简化 一、梁的概念
二、静定梁的概念第三节剪力和弯矩一、弯曲的内力:剪力和弯矩二、剪力和弯矩的计算第四节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一、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建立二、剪力和弯矩正负号的判别三、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第五节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一、推导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二、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儿何意义三、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第五章弯曲应力重点:1)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2)弯曲时的正应力强度条件:3)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难点: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课程思政:学习材料弯曲应力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纯弯曲一、纯弯曲的概念二、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第二节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一、弯曲时平面假设二、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三、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使用说明第三节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一、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广二、弯曲时的正应力强度条件第三节弯曲剪应力一、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二、儿种常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三、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第五节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根据二、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第六章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重点:1)二向应力状态分析一—解析法:2)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3)四种常用强度理论难点: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课程思政:学习材料结构强度理论,强化航空航天结构安全观,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应力状态概述15
15 二、静定梁的概念. 第三节 剪力和弯矩 一、弯曲的内力: 剪力和弯矩. 二、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第四节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 一、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建立. 二、剪力和弯矩正负号的判别. 三、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 第五节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一、推导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二、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 三、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五章 弯曲应力 重点:1)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2)弯曲时的正应力强度条件;3)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 度的措施. 难点: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弯曲应力理论,强化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第一节 纯弯曲 一、纯弯曲的概念. 二、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 第二节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弯曲时平面假设. 二、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三、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使用说明 第三节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广. 二、弯曲时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第三节 弯曲剪应力 一、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几种常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 三、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 第五节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根据. 二、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六章 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 重点:1)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2)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3)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难点: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结构强度理论,强化航空航天结构安全观,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第一节 应力状态概述
一、一点处的应力状态二、主应力.主平面的概念三、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分类:单向.二向,三向应力状态第二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一一解析法一、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二、确定主应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三、确定主平面位置的公式.第三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一图解法一、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推导二、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莫尔圆三、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第四节三向应力状态一、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二、三向应力状态的莫尔圆三、三向应力状态中的最大应力第五节广义胡克定律一、广义胡克定律的推导二、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第六节四种常用强度理论一、强度理论概述二、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推导三、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六、学时分配作业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题量讲实讨习课其小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论题外它计2绪论2452二拉伸.压缩与剪切141512三扭转42四15弯曲内力4五152弯曲应力六822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10理论合计2663210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刘鸿文等.简明材料力学(第3版).ISBN(978704044496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二)教学参考书孙训方.材料力学(第5版).ISBN(978704026473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马红艳.材料力学解题指导.ISBN(9787030400543).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
16 一、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二、主应力.主平面的概念. 三、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分类:单向.二向,三向应力状态. 第二节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一、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确定主应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三、确定主平面位置的公式. 第三节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一、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推导. 二、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莫尔圆. 三、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 第四节 三向应力状态 一、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 二、三向应力状态的莫尔圆. 三、三向应力状态中的最大应力. 第五节 广义胡克定律 一、广义胡克定律的推导. 二、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一、强度理论概述. 二、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推导. 三、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一 绪论 2 2 二 拉伸.压缩与剪切 4 1 5 2 三 扭转 4 1 5 2 四 弯曲内力 4 1 5 2 五 弯曲应力 4 1 5 2 六 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 理论 8 2 10 2 合计 26 6 32 10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刘鸿文等.简明材料力学(第 3 版).ISBN(9787040444964).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二)教学参考书 孙训方.材料力学(第 5 版). ISBN(9787040264739).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马红艳.材料力学解题指导. ISBN(9787030400543).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Ethics)执笔者:赵春旺审核人:常萌蕾编写日期:2022年5月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后续课程二、课程简述《工程伦理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中的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与伦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伦理、责任、风险四大概念及其关系,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师的责任,工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奔,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工程与生态责任,工程伦理的应用等。该课程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敏感性、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目的,传授工程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为工科大学生将来在工程实践中创建造福人类的工程奠定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权重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3-4.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能够综合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因素,并得出可接受的指标。满足企业生产实践中工艺设计、17
17 《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thics) 执笔者:赵春旺 审核人:常萌蕾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限选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32,其中:实验(实训) 0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述 《工程伦理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中的伦理 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与伦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伦理、责任、 风险四大概念及其关系,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师的责任,工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与社会 责任,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工程与生态责任,工程伦理的应用等。 该课程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敏感性、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目的, 传授工程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 伦理问题的能力,为工科大学生将来在工程实践中创建造福人类的工程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权重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 满足企业生产实践中工艺设计、 3-4. 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能够综合 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 因素,并得出可接受的指标。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