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物资采购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②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等科目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月末计算并调整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料成本差异×100% 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料计划成本 (注意:本月收料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等科目(蓝字或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蓝字或红字) 2.毛利率法 (1)概念。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 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②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③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④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3.零售价法 (1)概念。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100% ②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③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考点四】存货的清查(理解) 1.盘盈: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 2.盘亏: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批准后再根据造成盘亏和毁损的 原因进行处理:(1)定额内损耗计入管理费用:(2)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③3)自然灾害 或意外事故等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考点五】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掌握) 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概念。按规定,“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 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 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2.可变现净值的计算 (1)计算公式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一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一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 不同的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时,上述公式的运用是不同的,存在下列四种情况 ①如果存货为库存商品,不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1]2003年12月31日,A库存商品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估计售价为80万元,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 关税金为2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下: A商品可变现净值=A商品的估计售价一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80-2=78(万元) 应计提跌价准备22万元 借:管理费用22 贷:存货跌价准备 ②如果存货为用于出售的原材料,则只需将原材料的成本与根据材料本身的估计售价确定的可变现净值相 计提跌价准备,也不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2]2003年12月31日,B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因产品结构调整,无法再使用B原材料,准 备将其出售,估计B材料的售价为110万元,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3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 准备如下 B材料可变现净值=B材料的估计售价一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10-3=107(万元) 因材料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材料成本,不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③如果存货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则应当将原材料与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假 设用原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产成品的成本,则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成本计量,也不 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11— 贷:物资采购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②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等科目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月末计算并调整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料成本差异 ×100% 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料计划成本 (注意:本月收料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等科目(蓝字或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蓝字或红字) 2.毛利率法 (1)概念。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 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②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③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④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3.零售价法 (1)概念。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100% ②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③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考点四】存货的清查(理解) 1.盘盈: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 2.盘亏: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批准后再根据造成盘亏和毁损的 原因进行处理:(1)定额内损耗计入管理费用;(2)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3)自然灾害 或意外事故等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考点五】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掌握) 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概念。按规定,“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 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 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2.可变现净值的计算 (1)计算公式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 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 不同的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时,上述公式的运用是不同的,存在下列四种情况: ①如果存货为库存商品,不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 1]2003 年 12 月 31 日,A 库存商品的账面成本为 100 万元,估计售价为 80 万元,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 关税金为 2 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下: A 商品可变现净值=A 商品的估计售价— 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80-2=78(万元) 应计提跌价准备 22 万元: 借:管理费用 22 贷:存货跌价准备 22 ②如果存货为用于出售的原材料,则只需将原材料的成本与根据材料本身的估计售价确定的可变现净值相 比计提跌价准备,也不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 2]2003 年 12 月 31 日,B 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 100 万元,因产品结构调整,无法再使用 B 原材料,准 备将其出售,估计 B 材料的售价为 110 万元,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 3 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 准备如下: B 材料可变现净值=B 材料的估计售价— 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10-3=107(万元) 因材料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材料成本,不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③如果存货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则应当将原材料与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假 设用原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产成品的成本,则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成本计量,也不 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3]2003年12月31日,C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C原材料的估计售价为90万元:C原材料用 于生产甲商品,假设用C原材料100万元生产成甲商品的成本为140万元,甲商品的估计售价为160万元 估计的甲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8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下 甲商品可变现净值=甲商品的估计售价一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60-8=152(万元) 因甲商品的可变现净值152万元高于甲商品的成本140万元,C原材料按其本身的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 跌价准备。 ④如果存货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应当将原材料与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假设 用原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低于产成品的成本,则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 此时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4]2003年12月31日,D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D原材料的估计售价为80万元:D原材料用 于生产乙商品,假设用D原材料100万元生产成乙商品的成本为140万元(即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为40万元),乙商品的估计售价仅为135万元,估计乙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7万元。则年末计提存 货跌价准备如下 乙商品可变现净值=乙商品的估计售价一估计的乙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35-7=128(万元) 因乙商品的可变现净值128万元低于乙商品的成本140万元,D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 D原材料可变现净值=乙商品的估计售价一将D原材料加工成乙商品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一估计的乙商品 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35-40-7=88(万元) D原材料的成本为10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88万元,计提跌价准备12 借:管理费用12 贷:存货跌价准备 (2)一类存货因为有无合同导致期末可变现净值的计算结果不同时,应分别确定是否计提跌价准备,不得 互相抵销 [例4某企业库存化工原料由于品种繁多,期末采用按照类别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对存货计价,A类存货中 有100万元的原料专门用来为某客户加工产品而储备,另外200万元的原料没有专门合同,其他情况见下 表(金额单位为万元)。对该类化工原料需要分别以合同价和市场价作为预计售价的基础,单独计算可变 现净值,单独计提减值准备,而不能因为合计原料成本和合计可变现净值均为300万元而不计提减值准备 算过程如下 A类原材料原料成本加工费用产品合同价格产品市场价格预计销售税费原料可变现净值原料期末计价 减值准备 有合同10060200170201201000 无合同200802903018018020 合计3001405030028020 ①有合同材料可变现净值=有合同材料产品的估计售价200—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60—估计的销 售费用及税金20=120 ②无合同材料可变现净值=无合同材料产品的估计售价290—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80—估计的销 售费用及税金30=180 ③分别计算结果表明,有合同的不计提跌价准备,无合同的要计提跌价准备20万元(不能因为原料的成本 为300万元,原料的可变现净值也为300万元而不计提跌价准备) 借:管理费用20 贷:存货跌价准备 3.有关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 (1)期末提取或补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 贷:存货跌价准备 (2)期末冲回存货跌价损失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管理费用 (3)因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而结转存货成本时,应结转与其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其中销售结 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管理费用,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结转存货跌价准备不冲减管理费用 [例5]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17%,该公司有一项库存商品账面余额10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 价准备200万元,本期用400万元存货偿还一项300万元的应付账款(计税价格400万元):另对外销售 350万元的存货,取得销售收入300万元,上述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增值税票已经开具,款项尚未收到 甲公司的会计分录是 ①债务重组完成时 借:应付账款300 存货跌价准备[200*(400/1000]80 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00*17%)
—12— [例 3]2003 年 12 月 31 日,C 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 100 万元,C 原材料的估计售价为 90 万元;C 原材料用 于生产甲商品,假设用 C 原材料 100 万元生产成甲商品的成本为 140 万元,甲商品的估计售价为 160 万元, 估计的甲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 8 万元。则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下: 甲商品可变现净值=甲商品的估计售价— 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60-8=152(万元) 因甲商品的可变现净值 152 万元高于甲商品的成本 140 万元,C 原材料按其本身的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 跌价准备。 ④如果存货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应当将原材料与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假设 用原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低于产成品的成本,则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 此时存在“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的问题 [例 4]2003 年 12 月 31 日,D 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 100 万元,D 原材料的估计售价为 80 万元;D 原材料用 于生产乙商品,假设用 D 原材料 100 万元生产成乙商品的成本为 140 万元(即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为 40 万元),乙商品的估计售价仅为 135 万元,估计乙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 7 万元。则年末计提存 货跌价准备如下: 乙商品可变现净值=乙商品的估计售价— 估计的乙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35-7=128(万元) 因乙商品的可变现净值 128 万元低于乙商品的成本 140 万元,D 原材料应当按照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 D 原材料可变现净值=乙商品的估计售价— 将 D 原材料加工成乙商品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估计的乙商品 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135-40-7=88(万元) D 原材料的成本为 100 万元,可变现净值为 88 万元,计提跌价准备 12 元: 借:管理费用 12 贷:存货跌价准备 12 (2)一类存货因为有无合同导致期末可变现净值的计算结果不同时,应分别确定是否计提跌价准备,不得 互相抵销 [例 4]某企业库存化工原料由于品种繁多,期末采用按照类别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对存货计价,A 类存货中 有 100 万元的原料专门用来为某客户加工产品而储备,另外 200 万元的原料没有专门合同,其他情况见下 表(金额单位为万元)。对该类化工原料需要分别以合同价和市场价作为预计售价的基础,单独计算可变 现净值,单独计提减值准备,而不能因为合计原料成本和合计可变现净值均为 300 万元而不计提减值准备。 计算过程如下: A 类原材料原料成本 加工费用 产品合同价格产品市场价格 预计销售税费原料可变现净值 原料期末计价 减值准备 有合同 100 60 200 170 20 120 100 0 无合同 200 80 290 30 180 180 20 合计 300 140 50 300 280 20 ①有合同材料可变现净值=有合同材料产品的估计售价 200— 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60— 估计的销 售费用及税金 20=120 ②无合同材料可变现净值=无合同材料产品的估计售价 290— 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80— 估计的销 售费用及税金 30=180 ③分别计算结果表明,有合同的不计提跌价准备,无合同的要计提跌价准备 20 万元(不能因为原料的成本 为 300 万元,原料的可变现净值也为 300 万元而不计提跌价准备): 借:管理费用 2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3.有关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 (1)期末提取或补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 贷:存货跌价准备 (2)期末冲回存货跌价损失准备时: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管理费用 (3)因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而结转存货成本时,应结转与其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其中销售结 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管理费用,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结转存货跌价准备不冲减管理费用 [例 5]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 17%,该公司有一项库存商品账面余额 1000 万元,已计提存货跌 价准备 200 万元,本期用 400 万元存货偿还一项 300 万元的应付账款(计税价格 400 万元);另对外销售 350 万元的存货,取得销售收入 300 万元,上述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增值税票已经开具,款项尚未收到。 甲公司的会计分录是: ①债务重组完成时: 借:应付账款 300 存货跌价准备 [200*(400/1000)] 80 营业外支出 88 贷:库存商品 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00*17%) 68
②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351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立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350 贷:库存商品 350 借:存货跌价准备[200*(350/1000)]70 贷:管理费用 第四章投资 (郑庆华,2005。1。20) 本章考情分析 1.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试中特别重要,每年必有主观题和客观题,考分在15分左右。本章重 点是权益法的核算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 2.本章内容新变化 (1)增加权益法下,与追加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 (2)增加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的特殊规定 3.本章复习方法:本章应按“投资时、持有期间、处置时”三个步骤进行复习,在权益法的核算背得滚瓜 烂熟后,将其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重大差错更正、日后事项、合并报表 编制等考点结合:将长期债权投资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与应付债券的可转换债券核算对照复习。 本章考点精讲 本章主要内容有: 期投资短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短期投资损益的确认及短期投资的处置 初始投资成 本的确定 新的投资成 本的确定 长期股权投 资的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成本法与权 益法的转换 股票股利的 处理 长期股权投 资的处置 长期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债券溢 价折价及利息的计提 长期债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 长期债权投 资损益的确认及处理 委托贷款的 核算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投资的期末计价长期投资减值 投资的划转 投资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 路 【考点一】短期投资(理解)
—13— ②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 351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 350 贷:库存商品 350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0*(350/1000)]70 贷:管理费用 70 第四章 投 资 (郑庆华,2005。1。20) 一、本章考情分析 1.本章在考试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试中特别重要,每年必有主观题和客观题,考分在 15 分左右。本章重 点是权益法的核算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 2.本章内容新变化: (1)增加权益法下,与追加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 (2)增加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的特殊规定。 3.本章复习方法:本章应按“投资时、持有期间、处置时”三个步骤进行复习,在权益法的核算背得滚瓜 烂熟后,将其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重大差错更正、日后事项、合并报表 编制等考点结合;将长期债权投资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与应付债券的可转换债券核算对照复习。 二、本章考点精讲 本章主要内容有: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短期投资损益的确认及短期投资的处置 初 始投 资 成 本的确定 新 的投 资 成 本的确定 长 期股 权 投 资的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成 本法 与 权 益法的转换 股 票股 利 的 处理 长 期股 权 投 资的处置 长期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 期债 券 溢 价折价及利息的计提 长期债券投资 可转换公司债券 长期 债权投 资损益的确认及处理 委 托贷 款 的 核算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投资的期末计价 长期投资减值 投资的划转 投资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 露 【考点一】短期投资(理解)
1.短期投资取得 是为耳 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买价中所包括的已宣告发放而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己到付息期尚未领 取的债券利息 2.短期投资持有期间不确认损益 (1)短期投资取得时已经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在实际收到时 应冲减应收项目,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2)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应享有并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在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 期投资成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短期投资”。 3.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短期投资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 (1)设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 2)期末比较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以其较低者作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 可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但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占整 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计提。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算和会计处理 计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冲回多提的跌价准备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投资收益 4.短期投资的处置 (1)采用单项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企业在处置短期投资时,可以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该项投资的跌 价准备,也可以在期末时一并调整:采用分类法或总额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企业在处置短期投资 时,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期末时再作调整 2)全部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按该项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结转:部分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 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处置部分成本 3)处置投资时确认的损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 处置短期投资损益=处置收入一(短期投资账面余额一该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余额)一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 面余额。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投资收益(损失时) 贷: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收益时) [例1]2002年4月1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股票100股,准备短期持有:每股买价10元,其中包含已宣告 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0.3元,另外支付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15元 1)2002年4月1购入时 借:短期投资一股票投资 应收股利(100股*0.3)30 贷:银行存款(100*10+15) (假设股利宣告日3月15、股权登记日4月10、股利发放日4月28) (2)2002年4月28日收到现金股利30元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3)2002年10月8日乙公司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5元 甲公司暂不进行账务处理 4)2002年10月31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一股票投资50 5)2002年12月31日,每股收盘价为8元,计提跌价准备 12月末的短期投资余额985-50=935元,市价100*8=800元,需计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935-800)13 (6)2003年2月1日甲公司将股票全部售出,收到银行存款1200元: 借:银行存款1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 贷:短期投资一股票投资935
—14— 1.短期投资取得 短期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为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购买股票和债券的买价、 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买价中所包括的已宣告发放而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尚未领 取的债券利息。 2.短期投资持有期间不确认损益 (1)短期投资取得时已经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在实际收到时, 应冲减应收项目,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2)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应享有并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在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 期投资成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短期投资”。 3.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短期投资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 (1)设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 (2)期末比较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以其较低者作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 可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但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占整 个短期投资 10%及以上,应按单项计提。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算和会计处理 计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冲回多提的跌价准备: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投资收益 4.短期投资的处置 (1)采用单项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企业在处置短期投资时,可以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该项投资的跌 价准备,也可以在期末时一并调整;采用分类法或总额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企业在处置短期投资 时,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期末时再作调整。 (2)全部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按该项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结转;部分处置某项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 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处置部分成本。 (3)处置投资时确认的损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 处置短期投资损益=处置收入-(短期投资账面余额-该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余额)-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 面余额。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投资收益(损失时) 贷: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收益时) [例 1] 2002 年 4 月 1 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股票 100 股,准备短期持有;每股买价 10 元,其中包含已宣告 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0.3 元,另外支付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15 元。 (1)2002 年 4 月 1 购入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985 应收股利(100 股*0.3) 30 贷:银行存款(100*10+15) 1015 (假设股利宣告日 3 月 15、股权登记日 4 月 10、股利发放日 4 月 28) (2)2002 年 4 月 28 日收到现金股利 30 元: 借:银行存款 30 贷:应收股利 30 (3)2002 年 10 月 8 日乙公司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 0.5 元: 甲公司暂不进行账务处理。 (4)2002 年 10 月 31 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50 贷: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50 (5)2002 年 12 月 31 日,每股收盘价为 8 元,计提跌价准备: 12 月末的短期投资余额 985-50=935 元,市价 100*8=800 元,需计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 135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935-800)135 (6)2003 年 2 月 1 日甲公司将股票全部售出,收到银行存款 1200 元: 借:银行存款 12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35 贷:短期投资—股票投资 935
投资收益 【考点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掌握 1.成本法使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并且无 重大影响,或被投资单位在严格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 2.取得时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账面价 值,以及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有补价的,还应加或减补价,并加上确认的损益),不包括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也不包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 领取的现金股利。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投资,按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经宣告发放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记入“应收股利”科目,不计入初始 投资成本 (2)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相关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3.持有期间的核算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在持有期间,如果没有分派现金股利,则不确认投资收益:如果分 派现金股利,有两个去向:分到的现金股利如果是本企业投资以前形成的,应冲减投资成本:分到的现金 股利如果是本企业投资以后形成的,则计入投资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本次)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 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经冲减的投资成本 计算结果为正数,则是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计算结果为负数,则是应恢复的投资成本 2)期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①长期投资减值是指长期投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和被投 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计提减值准备。投资准则规定,无 论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价值减损,均应计提减值准备。 ②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应注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按个别投资项目计算: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直接计入 当期投资收益;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恢复的,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 ③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计提减值准备时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市价恢复后冲回己提的减值准备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投资收益 4.处置时的核算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尚未收到的应收股利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 损益,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部分处置某项投资时,应按比例结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处置 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亏损时) 贷:长期股权投资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收益时) 【考点三】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掌握) (一)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和账户设置 1.权益法的概念。权益法,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 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2.权益法适用范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 法核算 3.权益法账户设置 长期股权投资一一**公司(投资成本) —*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公司(损益调整) **公司(股权投资准备) 二)权益法的核算 1.取得股权时的核算 (1)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15— 投资收益 400 【考点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掌握) 1.成本法使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并且无 重大影响,或被投资单位在严格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 2.取得时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账面价 值,以及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有补价的,还应加或减补价,并加上确认的损益),不包括 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也不包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 领取的现金股利。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投资,按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经宣告发放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记入“应收股利”科目,不计入初始 投资成本。 (2)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相关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3.持有期间的核算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在持有期间,如果没有分派现金股利,则不确认投资收益;如果分 派现金股利,有两个去向:分到的现金股利如果是本企业投资以前形成的,应冲减投资成本;分到的现金 股利如果是本企业投资以后形成的,则计入投资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本次)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 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经冲减的投资成本 计算结果为正数,则是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计算结果为负数,则是应恢复的投资成本。 (2)期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①长期投资减值是指长期投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和被投 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计提减值准备。投资准则规定,无 论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价值减损,均应计提减值准备。 ②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应注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按个别投资项目计算;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直接计入 当期投资收益;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恢复的,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 ③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计提减值准备时: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市价恢复后冲回已提的减值准备: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投资收益 4.处置时的核算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尚未收到的应收股利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 损益,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部分处置某项投资时,应按比例结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处置 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亏损时) 贷:长期股权投资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收益时) 【考点三】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掌握) (一)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和账户设置 1.权益法的概念。权益法,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 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2.权益法适用范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 法核算。 3.权益法账户设置: 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投资成本) ——**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公司(损益调整) ——**公司(股权投资准备) (二)权益法的核算 1.取得股权时的核算 (1)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