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 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 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 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 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 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 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 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 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 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 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 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 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 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 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 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 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 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l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 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載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 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 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 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 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 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 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 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 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正在南郑 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 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 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 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 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 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 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 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 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 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
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 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 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 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 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 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 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士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 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 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 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 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洲河马,涉渭夜衔枚” (《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 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 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 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 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 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 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 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
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 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 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 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 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 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 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 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 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 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 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 (《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 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 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 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 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 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 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 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
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 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 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 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 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 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困”(《观邸报感怀》), 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 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 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 逞才摘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 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 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 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 深沉,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 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 (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 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 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 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 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 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 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 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 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 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 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 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 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 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 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 深沉,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 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 (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 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 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 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 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 难醐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进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 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 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 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 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 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 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 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 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 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 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 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 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 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 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 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 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 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 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
然是壮志未醐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 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 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成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 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醐,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 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 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 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 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 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 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 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 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 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羹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 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 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 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
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 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 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 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 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 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 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 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 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 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 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 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 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 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 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 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