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 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 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髙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 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 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 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 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 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 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课文内容理解 l、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 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 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 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 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 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 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 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 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 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 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 9300 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 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 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 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 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 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 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 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 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 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 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 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 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 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 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
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 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 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 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 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 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 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 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 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 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 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 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 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 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 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 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 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 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 端
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 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 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 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 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 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 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 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 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 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 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 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 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 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 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 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 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 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 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 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 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 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 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 高考考査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 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 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 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 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 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 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 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 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 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 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 “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 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 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 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 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 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 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代之文学”,即 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 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 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 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 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 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 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 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 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 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 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 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 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 “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 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 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 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 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 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 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 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
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 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 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 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 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 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 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 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平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 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 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 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 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 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 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 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 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 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 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 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 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56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 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 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 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 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 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 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 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 到 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 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 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 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 “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 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
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 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 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 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 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 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 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 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平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 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 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 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 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 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 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 一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一 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 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 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 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 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 56 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 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 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 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 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 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 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 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 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 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 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 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 “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 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 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 化的平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 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平仄格律中, 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 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 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 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平 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 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 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 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 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陆游《书债》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 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 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 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 化的平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 养。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 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平仄格律中, 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 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 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 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平 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 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 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 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 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 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 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