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 在哲学课上,我们会记住一些哲学概念,掌据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如果对哲学 的学习停留于此,那么与学习其他具体科学没什么不同,这种学习几乎没办法把握哲 学的真谛。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价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无法理解哲学的终 极问题。学哲学当然要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识,但这些对哲学而言不是最重要 的,因为它们基本上都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比如这是桌子,这是电脑,这是粉笔。 哲学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电脑、粉笔等各种具体事物背后的意义问题,也就是“应 当怎样“的问题。这类问题与“是什么“的问题比较而言更为根本,哲学家将这类问题 称作本体论问题。 我们不能直接回答本体论问题,也无法对这类问题加以证明,本体论因而被看作 缺乏实际意义的宏大叙事,一度遭到质疑乃至消解,本体论研究者被看作是“没有音 乐才能的音乐家”。但是,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证明,也并非所有事情都可 以在微观审视中清晰可见。有时候,恰恰是立意高远、语境开阔的阐述离我们对问题 的理解更近,看似说清楚的事情往往无异于对人生根本问题的理解。本体论研究并非 可有可无。在当今时代,理解本体论问题,前提是了解何谓本体论以及本体论曾经以 何种方式存在,思考曾经的本体论何以被消解,进而在概念辨析和理论比照中审视和 确认本体论的当代形态何以可能。 一、本体论曾经以何种方式存在? 有一次乘火车回家乡的途中,遇到外出探亲的一家三口,父母对六岁的女儿百般 疼爱。闲聊中得知我是哲学研究者,调皮的小女孩大声地问道:“什么是哲学啊?“她 的父母认真地提醒我:“让叔叔用宝宝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咱们!“我说,“哲学就是告
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 在哲学课上,我们会记住一些哲学概念,掌握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如果对哲学 的学习停留于此,那么与学习其他具体科学没什么不同,这种学习几乎没办法把握哲 学的真谛。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价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无法理解哲学的终 极问题。学哲学当然要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识,但这些对哲学而言不是最重要 的,因为它们基本上都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比如这是桌子,这是电脑,这是粉笔。 哲学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电脑、粉笔等各种具体事物背后的意义问题,也就是“应 当怎样”的问题。这类问题与“是什么”的问题比较而言更为根本,哲学家将这类问题 称作本体论问题。 我们不能直接回答本体论问题,也无法对这类问题加以证明,本体论因而被看作 缺乏实际意义的宏大叙事,一度遭到质疑乃至消解,本体论研究者被看作是“没有音 乐才能的音乐家”。但是,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证明,也并非所有事情都可 以在微观审视中清晰可见。有时候,恰恰是立意高远、语境开阔的阐述离我们对问题 的理解更近,看似说清楚的事情往往无异于对人生根本问题的理解。本体论研究并非 可有可无。在当今时代,理解本体论问题,前提是了解何谓本体论以及本体论曾经以 何种方式存在,思考曾经的本体论何以被消解,进而在概念辨析和理论比照中审视和 确认本体论的当代形态何以可能。 一、本体论曾经以何种方式存在? 有一次乘火车回家乡的途中,遇到外出探亲的一家三口,父母对六岁的女儿百般 疼爱。闲聊中得知我是哲学研究者,调皮的小女孩大声地问道:“什么是哲学啊?”她 的父母认真地提醒我:“让叔叔用宝宝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咱们!”我说,“哲学就是告
诉人们要有理想。“这当然不是一个准确的答案,但与一个六岁女孩的对话也不能从 古希腊或春秋时代谈起,而“有理想"确实是塑造可能生活的起点,它使人们自觉地提 升当前的生活状态,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小女孩听后大声地重复:“就是要 有理想!要有理想!“这个场景让我难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感到“不满足“”,向 往明天更好,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实则趋向于生活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不自觉地表达 了人对世界的本体论诉求。 我们要还原本体论问题的学术规定。作为学术概念的“本体论"是德国学者郭克兰 纽(Goclenius)1613年在他主编的《哲学词典》中提出来的。本体论的拉丁文是 “ontologia”,“onto的意思是有”、“是”、“存在"或本体”,“"logia"的意思是关于… 的科学”、“学问”,所以,本体论也被译为有论”、“是论”或存在论”。从古至今,关 于“ontologia"译名问题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但关于本原、本体或本质的哲学问题 通常被认为属于本体论范畴。20世纪30年代,"“本体论"概念从日本引入中国,尽管 这种译法并不确切,但它比”是论“具有更高乃至更根本的理论指向,认同“本体论“这 个表述的学者因而相对比较多, 本体论研究致力于追寻人生的本原和生活的意义,与形而上学研究具有共同的理 论旨趣,这种亲缘性可以从形而上学的源头获得清晰的认识。通常认为,巴门尼德用 “is”、“being"和tobe"这三个词来说明"存在”。“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是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经典表述。就此,巴门尼德从现存世界中分离出意义世界,在有 形的现象世界之上思考无形的本质世界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告诉我们,“真 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向巴 门尼德请教过问题,那时的巴门尼德是学识渊博的老者。这很像中国的孔子问道于老 子,巴门尼德开启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但没有提出“本体"这个概念。第一个提出这
诉人们要有理想。”这当然不是一个准确的答案,但与一个六岁女孩的对话也不能从 古希腊或春秋时代谈起,而“有理想”确实是塑造可能生活的起点,它使人们自觉地提 升当前的生活状态,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小女孩听后大声地重复:“就是要 有理想!要有理想!”这个场景让我难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感到“不满足”,向 往明天更好,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实则趋向于生活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不自觉地表达 了人对世界的本体论诉求。 我们要还原本体论问题的学术规定。作为学术概念的“本体论”是德国学者郭克兰 纽(Goclenius)1613 年在他主编的《哲学词典》中提出来的。本体论的拉丁文是 “ontologia”,“onto”的意思是“有”、“是”、“存在”或“本体”,“logia”的意思是关于…… 的“科学”、“学问”,所以,本体论也被译为“有论”、“是论”或“存在论”。从古至今,关 于“ontologia”译名问题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但关于本原、本体或本质的哲学问题 通常被认为属于本体论范畴。20 世纪 30 年代,“本体论”概念从日本引入中国,尽管 这种译法并不确切,但它比“是论”具有更高乃至更根本的理论指向,认同“本体论”这 个表述的学者因而相对比较多。 本体论研究致力于追寻人生的本原和生活的意义,与形而上学研究具有共同的理 论旨趣,这种亲缘性可以从形而上学的源头获得清晰的认识。通常认为,巴门尼德用 “is”、“being”和“to be”这三个词来说明“存在”。“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是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经典表述。就此,巴门尼德从现存世界中分离出意义世界,在有 形的现象世界之上思考无形的本质世界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告诉我们,“真 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向巴 门尼德请教过问题,那时的巴门尼德是学识渊博的老者。这很像中国的孔子问道于老 子。巴门尼德开启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但没有提出“本体”这个概念。第一个提出这
个概念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说,“本体亦即怎是。“意思是本体乃是事 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终极成因, 大家知道,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创建了吕克昂学园,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 的逍遥学派(Peripatetics)。“公元前1世纪,吕克昂学园的主持人安德罗尼科在编 辑整理亚里士多德遗稿时”,将亚里士多德有关存在、本体等的论述置于《物理学》 之后,"直译可作在物理学后的那些篇章"。为物理学(physics)附加前缀介词"Meta" 构成形而上学"(Metaphysics)).大家知道,"physics"是物理学,"meta意思是"在. 之上“或”在之后”,意为物理学之后,即在事物的意义层面把握其性质与机制。20 世纪初,严复先生参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将其 译为形而上学。可以说,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存在、本体之类问题的学问。将本体论系 统化的学者沃尔夫(Wof)认为,形而上学可以被划分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前 者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的世界观,后者类似于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比较 宽泛的语境中,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把握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本体论大致有过三种存 在方式,分别为科学之科学、生成于科学之中的学问以及存在于科学之前的学问。 第一种存在方式意味着本体论是科学之科学,本体论被看作科学的母体,成为第 一知识“,“第一知识“看起来好像提高了本体论的位置,实则使本体论降低到知识层 面,被理解为某种确定性的知识而不是生成性的思维。这种转换的影响至今未曾泯灭, 将哲学建构为科学的努力都可以从这种转换的思维中找到渊源,这种努力在很大程度 上混淆了哲学与知识的界限,使科学与哲学的差异表现为价值判断,即正确的哲学可 以等同于科学的哲学,可以证明“第一知识“的真实,但是,这种证明无法使本体论体 现动态的理想表达,按照科学知识来判断,本体论的问题极易流于僵化、静止的思维 境遇
个概念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说,“本体亦即怎是。”意思是本体乃是事 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终极成因。 大家知道,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创建了吕克昂学园,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 的逍遥学派(Peripatetics)。“公元前 1 世纪,吕克昂学园的主持人安德罗尼科在编 辑整理亚里士多德遗稿时”,将亚里士多德有关存在、本体等的论述置于《物理学》 之后,“直译可作在物理学后的那些篇章”。为物理学(physics)附加前缀介词“Meta” 构成“形而上学(” Metaphysics)。大家知道,“physics”是物理学,“meta”意思是“在…… 之上”或“在……之后”,意为物理学之后,即在事物的意义层面把握其性质与机制。20 世纪初,严复先生参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将其 译为形而上学。可以说,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存在、本体之类问题的学问。将本体论系 统化的学者沃尔夫(Wolff)认为,形而上学可以被划分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前 者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的世界观,后者类似于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比较 宽泛的语境中,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把握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本体论大致有过三种存 在方式,分别为科学之科学、生成于科学之中的学问以及存在于科学之前的学问。 第一种存在方式意味着本体论是科学之科学,本体论被看作科学的母体,成为“第 一知识”,“第一知识”看起来好像提高了本体论的位置,实则使本体论降低到知识层 面,被理解为某种确定性的知识而不是生成性的思维。这种转换的影响至今未曾泯灭, 将哲学建构为科学的努力都可以从这种转换的思维中找到渊源,这种努力在很大程度 上混淆了哲学与知识的界限,使科学与哲学的差异表现为价值判断,即正确的哲学可 以等同于科学的哲学,可以证明“第一知识”的真实,但是,这种证明无法使本体论体 现动态的理想表达,按照科学知识来判断,本体论的问题极易流于僵化、静止的思维 境遇
第二种存在方式体现为将本体论融解在科学之中,这种融解使本体论或者以科学 知识的方式表达,或者为科学知识所消解。原因在于现代生活的节奏使人们来不及深 思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就要做出选择。在快餐式的交往与操作层面,本体论似乎变得 “无用”,“拒斥与否定"本体论的努力此起彼伏。这种消解、拒斥与否定忽视了本体 论不可消逝的理由,即任何消解本体论的努力都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形而上的旨趣。 扬弃以往本体论的弊端之后,不可能同时消解哲学的形而上旨趣,哲学不可能完全消 解在科学之中。 存在于科学之前可以被看作本体论的第三种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开始于海德格尔 的思考。海德格尔为此作词源学考证,他认为本体论是在科学之前发生作用的,即人 们在追寻理想生活的过程中致力于实践求索。对本体论的规定只能面对事实本身,科 学知识当然不能涵盖这个规定,本体论实则在为人们敞开澄明之境的过程中照亮了生 活世界的希望。先于科学知识的本体论不关注具体的努力,往往从“无”中生有”,“有 当然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但实践的动力来自于“无”。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很多美好的 事情,希望这些想象中的事情早日成为现实,如果不是妄想或白日梦,我们的想象具 有重要的作用,它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当这些想象中的事情成为现实之后,我们又要 想象更美好的事情,继续从“无“中生有。在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就是人文精神、哲学 境界或终极关怀。确立生活世界的理想理应先于科学知识,因为追寻理想是人超越自 身的重要前提条件。 我们刚才从宽泛的角度理解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可以在更深入的阅读与思考中进一步确认本体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之所以从本体论的 角度来理解形而上学,因为作为“存在者之学“的本体论关注“在世界中存在"的人,如 果我们由此追溯巴门尼德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可以看到他也是通过本体论研究来确认
第二种存在方式体现为将本体论融解在科学之中,这种融解使本体论或者以科学 知识的方式表达,或者为科学知识所消解。原因在于现代生活的节奏使人们来不及深 思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就要做出选择。在快餐式的交往与操作层面,本体论似乎变得 “无用”,“拒斥”与“否定”本体论的努力此起彼伏。这种消解、拒斥与否定忽视了本体 论不可消逝的理由,即任何消解本体论的努力都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形而上的旨趣。 扬弃以往本体论的弊端之后,不可能同时消解哲学的形而上旨趣,哲学不可能完全消 解在科学之中。 存在于科学之前可以被看作本体论的第三种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开始于海德格尔 的思考。海德格尔为此作词源学考证,他认为本体论是在科学之前发生作用的,即人 们在追寻理想生活的过程中致力于实践求索。对本体论的规定只能面对事实本身,科 学知识当然不能涵盖这个规定,本体论实则在为人们敞开澄明之境的过程中照亮了生 活世界的希望。先于科学知识的本体论不关注具体的努力,往往从“无”中生“有”,“有” 当然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但实践的动力来自于“无”。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很多美好的 事情,希望这些想象中的事情早日成为现实,如果不是妄想或白日梦,我们的想象具 有重要的作用,它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当这些想象中的事情成为现实之后,我们又要 想象更美好的事情,继续从“无”中生有。在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就是人文精神、哲学 境界或终极关怀。确立生活世界的理想理应先于科学知识,因为追寻理想是人超越自 身的重要前提条件。 我们刚才从宽泛的角度理解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可以在更深入的阅读与思考中进一步确认本体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之所以从本体论的 角度来理解形而上学,因为作为“存在者之学”的本体论关注“在世界中存在”的人,如 果我们由此追溯巴门尼德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可以看到他也是通过本体论研究来确认
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这种存在是在思想中产生的,这种思想的存在方式在当今时 代具有独特的形态。 二、确认本体论的当代形态何以可能? 本体论在现代社会遭到了严重的批评,本体论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事 件,因为人们发现了现存生活背后的意义世界,现实的事情从而成为思想的事情,这 种不能忽视的颠倒”“切断了同现实世界的联系而成为决定现实世界的理念'。在这一 '颠倒“中,形而上学得以产生与创制。“但是,对这种“颠倒“的“颠倒”,同样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人们质疑本体论的期待何以证明,这种质疑大概是本体论自产生 以来遭遇的最大危险,因为这种质疑几乎是无法消释的,正如对这种质疑的质疑也无 法消释一样。因为生成的事情"在路上“,无法形成确定性的答案。为此,哲学家致力 于使哲学从“顿倒“的世界回归日常生活,重视现代科学的发展,因为现代科学“通过 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同时反思 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保持形而上的理论旨趣,诉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在这方面 做出最重要理论贡献的当属卡尔,马克思。 生活在现代欧洲的马克思看到,人与人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人与人之间的温 情往往体现在货币的兑换中,一旦影响盈利,温情之类表达很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诚 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人类衣食住行比以往更为便捷与丰富,但生活在 资本统治年代的人们缺乏理想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陷入危机。这种情景在卓别林 演绎的《摩登时代》中得到生动的展示,这部卓别林表演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以诙谐 的方式表达了悲剧性的主题,呈现了经济危机对工人造成的生存恐慌和精神摧残。为 此,必须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取而代之。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
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这种存在是在思想中产生的,这种思想的存在方式在当今时 代具有独特的形态。 二、确认本体论的当代形态何以可能? 本体论在现代社会遭到了严重的批评。本体论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事 件,因为人们发现了现存生活背后的意义世界,现实的事情从而成为思想的事情,这 种不能忽视的“颠倒”“切断了同现实世界的联系而成为决定现实世界的‘理念’。在这一 ‘颠倒’中,形而上学得以产生与创制。”但是,对这种“颠倒”的“颠倒”,同样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人们质疑本体论的期待何以证明,这种质疑大概是本体论自产生 以来遭遇的最大危险,因为这种质疑几乎是无法消释的,正如对这种质疑的质疑也无 法消释一样。因为生成的事情“在路上”,无法形成确定性的答案。为此,哲学家致力 于使哲学从“颠倒”的世界回归日常生活,重视现代科学的发展,因为现代科学“通过 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同时反思 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保持形而上的理论旨趣,诉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在这方面 做出最重要理论贡献的当属卡尔·马克思。 生活在现代欧洲的马克思看到,人与人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人与人之间的温 情往往体现在货币的兑换中,一旦影响盈利,温情之类表达很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诚 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人类衣食住行比以往更为便捷与丰富,但生活在 资本统治年代的人们缺乏理想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陷入危机。这种情景在卓别林 演绎的《摩登时代》中得到生动的展示,这部卓别林表演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以诙谐 的方式表达了悲剧性的主题,呈现了经济危机对工人造成的生存恐慌和精神摧残。为 此,必须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取而代之。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