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思何以透视神性之光 人类有始以来便遭遇难以破解的谜题,面对浩渺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人的真实来源」 归宿等未知问题,人们在沉思的困顿中开启了信仰的空间。宗教的产生并非理性思辨 的结果,因为它所依靠的乃是不必然需要理性关涉的信仰,神学(theologia)是宗 教中的学问,这门学问同样不主要强调理性思辨,而关注如何在实践中拯救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灵魂,从而通达永恒的幸福。然而,对神学的辩护以及对宗教的反思必然使 理性出场并持续在场。无论是阐明信仰的合理性,还是对宗教本质、功能及其社会作 用的反思,都是以理性之思透视神性之光的明证, 宗教哲学具有晚近的历史,与神哲学不同,它不以信仰为前提,而力图从科学角度研 究宗敦领域的基本哲学问题。宗教哲学不是"护教学”(apologetics),也不是"哲理 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而是"元宗教学"(matareligious studies), 我们不妨以当代哲学家对”上帝存在何以可能“这一经典命题的重新思考、对道德与宗 教之间关系的阐述以及对全球宗教对话的探索为例,参悟当代宗教哲学的问题意识, 而在这些讨论中体现的哲学的“宗教性”与宗教的“哲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代 宗教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重思经典命题:上帝存在何以可能?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可谓神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在思想史上大致呈现感性 论证与理性论证两种方式,前者表现为奇迹论证、轮回论证与史迹论证、修炼论证、 科学论证,这些主要是神学论证;后者体现为理性论证或日逻辑论证,因而是神哲学
理性之思何以透视神性之光 人类有始以来便遭遇难以破解的谜题,面对浩渺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人的真实来源、 归宿等未知问题,人们在沉思的困顿中开启了信仰的空间。宗教的产生并非理性思辨 的结果,因为它所依靠的乃是不必然需要理性关涉的信仰。神学(theologia)是宗 教中的学问,这门学问同样不主要强调理性思辨,而关注如何在实践中拯救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灵魂,从而通达永恒的幸福。然而,对神学的辩护以及对宗教的反思必然使 理性出场并持续在场。无论是阐明信仰的合理性,还是对宗教本质、功能及其社会作 用的反思,都是以理性之思透视神性之光的明证。 宗教哲学具有晚近的历史,与神哲学不同,它不以信仰为前提,而力图从科学角度研 究宗教领域的基本哲学问题。宗教哲学不是“护教学”(apologetics),也不是“哲理 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而是“元宗教学”(matareligious studies)。 我们不妨以当代哲学家对“上帝存在何以可能”这一经典命题的重新思考、对道德与宗 教之间关系的阐述以及对全球宗教对话的探索为例,参悟当代宗教哲学的问题意识, 而在这些讨论中体现的哲学的“宗教性”与宗教的“哲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代 宗教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重思经典命题:上帝存在何以可能?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可谓神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在思想史上大致呈现感性 论证与理性论证两种方式,前者表现为奇迹论证、轮回论证与史迹论证、修炼论证、 科学论证,这些主要是神学论证;后者体现为理性论证或曰逻辑论证,因而是神哲学
论证。在经典神学中,最高的神是“理念的理念”、“形式的形式”,是万事万物的创造 者及其存在的根据,是自明的存在:“神“或"上帝"(God)是终极的(ultimate), 第一(the first)、永恒(eternaly)、全知(omniscient)全能(omnipotent)的 形而上的存在。著名的神哲学论证包括安瑟尔漠、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的 本体论证明、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康德的道德论证明以及 帕雷的自然神学证明和哥德尔的数学证明,帕斯卡尔的或然性证明一一“你赢了,便 赢得了一切:你输了,便输掉了一切”一一也引人深思。这个被称为“帕斯卡之赌“的 论证逻辑是:相信上帝,最终会上天堂;不相信上帝,最终会下地狱,最好的结果也 是上不了天堂。上述论证思路直指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也引发了人们的若干思考,从 中可见,不主要强调理性思辨的神学毕竟是对神(theos)的言说(log0s),而言 说必然基于理性逻辑。神存在是信仰的前提,而神是否存在需要证明,关于神何以存 在的证明反映了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与融通, 这个经典命题在现代社会得到全新审视,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以往从功利的角度看“帕斯卡之赌”,或许认为它是 适当的,但这个赌注在现代人眼中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对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 不相信上帝,就不必考虑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因而不必付出很多代价或成本,如果 相信上帝,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却发现根本不存在上帝,自己的信仰没有回报,大抵 是不值得的。与形而上学的命运一样,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遭到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家和分析哲学家的拒斥,因为这些论证在科学的视野中似乎没有意义,而且科学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宗教的经验判断,启蒙以来的无神论更是从根本上否
论证。在经典神学中,最高的神是“理念的理念”、“形式的形式”,是万事万物的创造 者及其存在的根据,是自明的存在;“神”或“上帝”(God)是终极的(ultimate), 第一(the first)、永恒(eternal)、全知(omniscient)全能(omnipotent)的 形而上的存在。著名的神哲学论证包括安瑟尔谟、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的 本体论证明、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康德的道德论证明以及 帕雷的自然神学证明和哥德尔的数学证明,帕斯卡尔的或然性证明——“你赢了,便 赢得了一切;你输了,便输掉了一切”——也引人深思。这个被称为“帕斯卡之赌”的 论证逻辑是:相信上帝,最终会上天堂;不相信上帝,最终会下地狱,最好的结果也 是上不了天堂。上述论证思路直指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也引发了人们的若干思考,从 中可见,不主要强调理性思辨的神学毕竟是对神(theos)的言说(logos),而言 说必然基于理性逻辑。神存在是信仰的前提,而神是否存在需要证明,关于神何以存 在的证明反映了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与融通。 这个经典命题在现代社会得到全新审视,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以往从功利的角度看“帕斯卡之赌”,或许认为它是 适当的,但这个赌注在现代人眼中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对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 不相信上帝,就不必考虑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因而不必付出很多代价或成本,如果 相信上帝,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却发现根本不存在上帝,自己的信仰没有回报,大抵 是不值得的。与形而上学的命运一样,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遭到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家和分析哲学家的拒斥,因为这些论证在科学的视野中似乎没有意义,而且科学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宗教的经验判断,启蒙以来的无神论更是从根本上否
认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关于神何以不存在的论证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各种质疑与辩护共同构成了当代宗教哲学理论景观。 质疑上帝存在的当代哲学家并不鲜见,其中罗素和艾耶尔的思路有很强的代表性,这 里以他们的观点为例说明当代哲学家质疑宗教意义的基本思路。罗素认同卢柯莱修的 观点,认为宗教是由于恐惧产生的病症,是人类灾难深重的渊源。“从这一视角出发, 罗素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他认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最初起因即"第一因"的论证 是荒诞的,毫无逻辑可言,而关于上帝为自然立法的论证实则将自然法则归因于上帝 的意志,这种神学推理缺乏可靠的根据,因而不值得相信。让上帝为人类评判是非, 伸张正义,无非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在罗素看来,只要以 这个世界中尚存的丑恶与残暴就足以使之被证伪。同样质疑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艾 耶尔的看法是:“我们知道经验命题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具有或然性。只有先天命题才 是逻辑上确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从先天命题中推演出上帝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先 天命题之所以是确定的,是由于它们是重言式命题,并且,从一套重言式命题中,除 了更进一步的重言式命题之外,不能有效地推演出什么东西。这就必然可以推论出 要论证上帝存在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合逻辑,仅在语言范 畴中就可以判断,上帝是否存在无法得到证明,因而不是一个真问题。 值得提及马克思对宗教的有限否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 指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 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基督新教,“鸦片“也并非 毒品的同义语。马克思看到宗教具有缓解人类精神痛苦的现实功能,但这种缓解无助
认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关于神何以不存在的论证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各种质疑与辩护共同构成了当代宗教哲学理论景观。 质疑上帝存在的当代哲学家并不鲜见,其中罗素和艾耶尔的思路有很强的代表性,这 里以他们的观点为例说明当代哲学家质疑宗教意义的基本思路。罗素认同卢柯莱修的 观点,认为“宗教是由于恐惧产生的病症,是人类灾难深重的渊源。”从这一视角出发, 罗素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他认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最初起因即“第一因”的论证 是荒诞的,毫无逻辑可言,而关于上帝为自然立法的论证实则将自然法则归因于上帝 的意志,这种神学推理缺乏可靠的根据,因而不值得相信。让上帝为人类评判是非、 伸张正义,无非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在罗素看来,只要以 这个世界中尚存的丑恶与残暴就足以使之被证伪。同样质疑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艾 耶尔的看法是:“我们知道经验命题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具有或然性。只有先天命题才 是逻辑上确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从先天命题中推演出上帝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先 天命题之所以是确定的,是由于它们是重言式命题。并且,从一套重言式命题中,除 了更进一步的重言式命题之外,不能有效地推演出什么东西。这就必然可以推论出: 要论证上帝存在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合逻辑,仅在语言范 畴中就可以判断,上帝是否存在无法得到证明,因而不是一个真问题。 值得提及马克思对宗教的有限否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 指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 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基督新教,“鸦片”也并非 毒品的同义语。马克思看到宗教具有缓解人类精神痛苦的现实功能,但这种缓解无助
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他认为宗教和政治 是当时德国两个现实的领域,较之政治现实而言,宗教现实是基于精神幻境之中的。 为此,“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的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这实则在尼 采之前做出了“”上帝之死“的判断,当然,尼采是从基督教伦理束缚人们心灵的角度论 证基督教衰落的必然性的,此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对宗教的宏大叙事 提出了质疑,无神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教问题真的有意义 吗?似乎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帝的存在是否需要被证明?或日有限的思能否理解无限的 信仰?同样是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与超验的神学不同,关于宗教的形上思辨存在 理解上的困难,或者说面对宗教的哲学沉思可能存在着这种境遇:“人类一思考,上 帝就发笑。“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量人们在面对信仰时的差异。因为有的人可能不 作深层思考就选择信仰,而有的人要经由深层思考而选择信仰,后者与前者在信仰面 前应该具有相同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对宗教的哲思并非可有可无,宗教哲学家对 上帝的存在所做的辩护式证明因而也并非无意义之举 当代宗教哲学家所做的辩护在精确分析与新的信仰论证两个维度展开。精确分析式的 辩护可以斯温伯恩为例,这位"当代基督教首席理性辩护士”“认为,以往关于上帝存在 的证明是“草率的”,而教会对现代科学的冷漠令人惊讶,他为此提出包括宇宙论、目 的论、意识论、道德论、神启论、经验论在内的后验性的论证”。斯温伯恩指出,“假 如现代论著里抛出了某些理性论证,也建议说,上帝很可能不存在,那么便需要认真 对待了,并指出这些论证的荒谬之处。因为忽视它们就是侮辱上帝,上帝给了我们理
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他认为宗教和政治 是当时德国两个现实的领域,较之政治现实而言,宗教现实是基于精神幻境之中的。 为此,“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的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这实则在尼 采之前做出了“上帝之死”的判断,当然,尼采是从基督教伦理束缚人们心灵的角度论 证基督教衰落的必然性的。此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对宗教的宏大叙事 提出了质疑,无神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教问题真的有意义 吗?似乎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帝的存在是否需要被证明?或曰有限的思能否理解无限的 信仰?同样是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与超验的神学不同,关于宗教的形上思辨存在 理解上的困难,或者说面对宗教的哲学沉思可能存在着这种境遇:“人类一思考,上 帝就发笑。”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量人们在面对信仰时的差异。因为有的人可能不 作深层思考就选择信仰,而有的人要经由深层思考而选择信仰,后者与前者在信仰面 前应该具有相同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对宗教的哲思并非可有可无,宗教哲学家对 上帝的存在所做的辩护式证明因而也并非无意义之举。 当代宗教哲学家所做的辩护在精确分析与新的信仰论证两个维度展开。精确分析式的 辩护可以斯温伯恩为例,这位“当代基督教首席理性辩护士”认为,以往关于上帝存在 的证明是“草率的”,而教会对现代科学的冷漠令人惊讶,他为此提出包括宇宙论、目 的论、意识论、道德论、神启论、经验论在内的“后验性的论证”。斯温伯恩指出,“假 如现代论著里抛出了某些理性论证,也建议说,上帝很可能不存在,那么便需要认真 对待了,并指出这些论证的荒谬之处。因为忽视它们就是侮辱上帝,上帝给了我们理
性,让我们在理论科学或实践科学中用于良好的效果。“他的论证从自然秩序与宇宙 中最普遍的定律相一致这一假说开始,探究自然事物及其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他认 为科学无法解释为什么存在最普遍的自然规律,进化论也不能解释终极事实,即不能 对原始物质何以适于进化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自然定律来自于上帝“这种解释看起来 可能有些简单,但它回应了人们合理的期待,这种思辨也符合现代理性法则, 新的信仰论证可以学院派寓意之争为例。围绕宗教话语与神学命题的意义问题展开的 学院派寓意之争是宗教哲学界的常见景观,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隐身的花匠、路过 园地的探险家、牛津的疯子、游击队员以及两个旅行者的寓言的讨论。例如,英国哲 学家威兹德姆在《诸神》一文中讲述的寓言:两个重归故里的人走进他们以前的花园 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杂草丛中有几株以前种植的花木长得生机勃勃,于是他们觉得 一定有花匠在这里照顾这些花木,但邻居说从未见过花匠在这里出现过。于是两个人 仔细察看了这座花园,然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坚持认为有花匠趁人不注意的时候 来料理这些花木,甚至是一个无影无声的花匠,乙则不相信有这个所谓的花匠存在。 在这种争论中,经验判断不起太大的作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是否相信有花匠来过的 信念之争。在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中,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辩论也大抵如此。 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体会其它寓言的意旨。我在这里想要指出的 是,基于这些寓言,希克认为“证实“的关键在于排除理性怀疑宗教存在的根据,而不 等同于“逻辑证明”,“证实“的前提是亲临其境,而关于来世的观念则要由死后的经验 来证实,这种思路面对的是无法以人的死亡经验来证伪的境遇
性,让我们在理论科学或实践科学中用于良好的效果。”他的论证从自然秩序与宇宙 中最普遍的定律相一致这一假说开始,探究自然事物及其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他认 为科学无法解释为什么存在最普遍的自然规律,进化论也不能解释终极事实,即不能 对原始物质何以适于进化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自然定律来自于上帝”这种解释看起来 可能有些简单,但它回应了人们合理的期待,这种思辨也符合现代理性法则。 新的信仰论证可以学院派寓意之争为例。围绕宗教话语与神学命题的意义问题展开的 学院派寓意之争是宗教哲学界的常见景观,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隐身的花匠、路过 园地的探险家、牛津的疯子、游击队员以及两个旅行者的寓言的讨论。例如,英国哲 学家威兹德姆在《诸神》一文中讲述的寓言:两个重归故里的人走进他们以前的花园, 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杂草丛中有几株以前种植的花木长得生机勃勃,于是他们觉得 一定有花匠在这里照顾这些花木,但邻居说从未见过花匠在这里出现过。于是两个人 仔细察看了这座花园,然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坚持认为有花匠趁人不注意的时候 来料理这些花木,甚至是一个无影无声的花匠,乙则不相信有这个所谓的花匠存在。 在这种争论中,经验判断不起太大的作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是否相信有花匠来过的 信念之争。在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中,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辩论也大抵如此。 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体会其它寓言的意旨。我在这里想要指出的 是,基于这些寓言,希克认为“证实”的关键在于排除理性怀疑宗教存在的根据,而不 等同于“逻辑证明”,“证实”的前提是亲临其境,而关于来世的观念则要由死后的经验 来证实,这种思路面对的是无法以人的死亡经验来证伪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