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环境现状调査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了解某区域环境现状,发现和识别主要环境问题 从而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制订和实施创造条件。 ■环境现状调査要从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入手,针对列出的调査淸单逐项调査,发现问题并 逐步深入,可以包括必要的现场监测、勘察以及征询专家意见等。环境评价包括自然环境评 价、经济和社会评价、污染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1、环境特征调查 (1)自然环境特征 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敏感区 或生态脆弱区)等 (2)社会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①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a.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布局是人类生产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它对区域环境产 生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生产力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发展 水平则反映了人们征服、改造、控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 a.社会人口状况分析。人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同环境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和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年龄分布、 城乡人口分布和行业人口分布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b.社会意识状况分析,规划区内人们的思想、道德、哲学、美学、文艺、宗教和风俗等社 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当地人们的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这些社会意识对区域环境所 产生的影响 C.还包括社会制度和体制、体育等社会概况,并分析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环境污染因素调查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调査和污染源综合调査。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调查,按污染物排 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污染调査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污染调査还应考察观 存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已有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效益,作为新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依据和参考 2、生态调查 ■环境自净能力 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气象条件 绿地覆盖率 人口密度 经济密度 建设密度 能耗密度调查等 3、污染源调查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第五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一节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了解某区域环境现状,发现和识别主要环境问题, 从而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制订和实施创造条件。 ◼ 环境现状调查要从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入手,针对列出的调查清单逐项调查,发现问题并 逐步深入,可以包括必要的现场监测、勘察以及征询专家意见等。环境评价包括自然环境评 价、经济和社会评价、污染评价。 一、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1、环境特征调查 (1)自然环境特征: 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敏感区 或生态脆弱区)等。 (2)社会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①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a.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布局是人类生产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它对区域环境产 生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生产力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发展 水平则反映了人们征服、改造、控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 a.社会人口状况分析。人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同环境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和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年龄分布、 城乡人口分布和行业人口分布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b.社会意识状况分析,规划区内人们的思想、道德、哲学、美学、文艺、宗教和风俗等社 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当地人们的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这些社会意识对区域环境所 产生的影响。 c.还包括社会制度和体制、体育等社会概况,并分析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环境污染因素调查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调查和污染源综合调查。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调查,按污染物排 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污染调查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污染调查还应考察观 存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已有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效益,作为新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依据和参考。 2、生态调查 ◼ 环境自净能力 ◼ 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 气象条件 ◼ 绿地覆盖率 ◼ 人口密度 ◼ 经济密度 ◼ 建设密度 ◼ 能耗密度调查等。 3、污染源调查 ◼ 工业污染源 ◼ 农业污染源 ◼ 生活污染源 ◼ 交通运输污染源
噪声污染源 放射性 ■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等 4、环境质量调查 环境保护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监测资料 5、环保措施效果调查 环保设施运行率、达标率和环保措施削减污染物效果以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环境政策法规实施和环境监督实施情况 等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 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 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 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遥感的方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 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査, 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査。在环境现状调査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 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 噪声污染源 ◼ 放射性 ◼ 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等。 4、环境质量调查 环境保护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监测资料 5、环保措施效果调查 环保设施运行率、达标率和环保措施削减污染物效果以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环境政策法规实施和环境监督实施情况 等。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 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 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 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 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 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 遥感的方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 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 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 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环境评价 在环境规划中,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三个方面。 ■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优劣、好坏作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一般以定量描述为主。 1.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通过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 其产生的原因,并确定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2)社会经济评价 项目 内容 人口评价 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 的文化素质等。 经济活动评价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产品综合能耗、 能源利用率等。 城市基础设施评住房、道路、给水设施及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 价 设施、能源结构、供热方式、绿地及分布和电话普及率等。 (3)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环境质量评价突岀超标问题,以明确环境污染的 时空界域为主要环节,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潜在的环境隐患等。 (4)污染源评价 突岀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等标 污染负荷排序,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 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 2.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1)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 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 ■列表清单法:将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劣种同一表格的行与列里,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号 数字或其他符号表示起性质、强度等 生态图法:即图形迭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迭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 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用的最多,必须建立表征生态环境因子特性的指标 体系和确定评价标准,赋予各因子杈重,然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值。例 如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梅罗指数、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格林大气指数、上海大气质 量指数等 ■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常用层次分析法(A法),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是一种定 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三、环境评价 ◼ 在环境规划中,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三个方面。 ◼ 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优劣、好坏作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一般以定量描述为主。 1. 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通过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 其产生的原因,并确定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2)社会经济评价 (3)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环境质量评价突出超标问题,以明确环境污染的 时空界域为主要环节,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潜在的环境隐患等。 (4)污染源评价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等标 污染负荷排序,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 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 2. 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1)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 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 ◼ 列表清单法:将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劣种同一表格的行与列里,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号、 数字或其他符号表示起性质、强度等; ◼ 生态图法:即图形迭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迭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 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用的最多,必须建立表征生态环境因子特性的指标 体系和确定评价标准,赋予各因子权重,然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值。例 如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梅罗指数、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格林大气指数、上海大气质 量指数等; ◼ 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常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是一种定 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项 目 内 容 人口评价 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 的文化素质等。 经济活动评价 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产品综合能耗、 能源利用率等。 城市基础设施评 价 住房、道路、给水设施及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 设施、能源结构、供热方式、绿地及分布和电话普及率等
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用三个基本生物学参数-生物生长量、生物量和物种量来表示,可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 法等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方法还在不断出现,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 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获取可靠的资料数据,仔细分析生 态环境的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2)社会经济评价方法 社会经济评价的关键是选择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化的方法 由于社会经济问题比较复杂,不易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尚无统一评价标准,一般是根据研 究对象和研究者所选择的总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来确定。 (3)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分为单环境要素评价、单要素综合评价和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评价的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指数评价方法。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值, 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该表示污染物的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倍数。 (4)污染源评价方法 ■在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评价中多选用排放量和毒性这两个指标作为评价主要污染物 的指标 ■在多种污染物比较分析中,在数学上可采用标准化法,将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一组值进行 标准化,使之可相互比较,主要方法有排毒指数法、环境污染能力潜在指数法和等标污染负 荷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等标污染负荷法
◼ 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用三个基本生物学参数-生物生长量、生物量和物种量来表示,可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 法等。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方法还在不断出现,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 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获取可靠的资料数据,仔细分析生 态环境的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2)社会经济评价方法 ◼ 社会经济评价的关键是选择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化的方法。 ◼ 由于社会经济问题比较复杂,不易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尚无统一评价标准,一般是根据研 究对象和研究者所选择的总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来确定。 (3)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环境质量评价分为单环境要素评价、单要素综合评价和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评价的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指数评价方法。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值, 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该表示污染物的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倍数。 (4)污染源评价方法 ◼ 在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评价中多选用排放量和毒性这两个指标作为评价主要污染物 的指标。 ◼ 在多种污染物比较分析中,在数学上可采用标准化法,将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一组值进行 标准化,使之可相互比较,主要方法有排毒指数法、环境污染能力潜在指数法和等标污染负 荷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等标污染负荷法 i0 i i C C P =
表5.4 等标污染负荷法 公式 备注 废水中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P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t: 荷计算公式 C—污染物的实測浓度值,mgl ca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标准与C同单位的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 数值,无因次量 负荷(P —污废水排放量,m。 废气中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污的等标污梨负荷,l; 计算公式 C污染物的实測浓度平均值,mgmx3 c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标准与C同单位的 数值,无因次量 废气中1污染物的介质排放流量,my3 某污染源』的等标 5染源中各污染物1,2.n的等标污染负荷之 和,为污染源j的等标污染负荷 评价区域的等标污染 按调查区域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大小排 负荷(P pr=2P 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列为区域内 主要污染源。 评价区域内某污染物 按评价区域丙某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s大小排 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2 P=∑P 序,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 于80z左右的污染物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量排序是直接评价某种污染物的主要 污染源污染负荷比=2×10% 污染源的最简单方法。实施总量控制规戈时,针对区 域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对排放这一主要污染物的 污染源进行总量排序。 区域主要污染物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区域的主要环 污染物i的污染负荷 境问题,或是根据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来确定 K,=×100% 比(x 针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首先要有污染源排放量 清单,然后排序,再选出占污染物总量90%以上的污 染源,进行总量控制规划。 第二节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 环境目标 1.概念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 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环境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做到经济上合理、技 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环境目标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环境目标应具 有一般发展目标的共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并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先进性。 2.类型
第二节 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环境目标 1. 概念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 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环境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做到经济上合理、技 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环境目标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环境目标应具 有一般发展目标的共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并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先进性。 2. 类型